公道伯經驗談(III):怎樣的人才能夠寫出好政策?
Lukasik: 「我在高層,你在基層,所以你根本不曉得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Crocker: 「我在基層,你在高層,所以你根本不曉得當時發生什麼事,以及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上面這兩句是取自於《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這本書的章節,講的是 Internet 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與歷史。
他們在討論的,是「Internet 到底是不是為了因應核戰威脅而產生」。上面這兩句對話,真的是很好的註解;但並不是在講台灣的現狀,只是大家應該很能感同身受,因為這也確實存在於我們台灣的政治與官僚體系之中。
這個現象嚴不嚴重?大家都很清楚,不然就不會有「空心菜」的說法出現。
當然另一個已經完全不知民意是甚麼的,就不用管了;但這個問題難道不能解決嗎?也不是沒有辦法。因此在做政策相關的投影片時,初稿作者是相當重要的。要尋找好的作者,有下面五個條件:
1. 找第一線有在做事、正在實作的人
所謂「高手藏於民間」是假的,真正知道怎麼做事的人往往一直在做事;或許他的思維不夠全面,但多找幾個做事的人就可以找到最「精實」的問題解決方法。
相反的,找 10 個或 100 個官員,他們能夠產出的都是不切實際的報告,而且都是抄來抄去……。
只是台灣的氛圍就是一直叫人進入舒適圈、去做管理階層、或是去做行銷包裝的人,比較容易獲得較高的報酬;但最後去瞭解事情、做事情的人,幾乎就沒有了、或者是很難傳承。
這樣要說台灣有競爭力是很困難的,更何況最後訂定決策的人對事情又是一知半解,這樣要能做出好決策就更困難了。
2. 不找官大學問大的人
「官大學問大」的問題不只是上面這些、也不只是下面的「錯誤權威/假權威」問題。雖然所謂官員能夠看得較全面,但相對的是離現實較遠;最麻煩的還是,你相信「官員能夠公開公平的評斷」嗎?
如果把政治與資訊開放分開來談,「公開」就能夠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甚至「公平」也能夠受到正面回饋;但事實上,現在政策或決策的制定並不是「不公開」,而是「不能公開」,因為其中往往有偏向某種利益的傾斜。
雖然應該讓事情有全面性的思維,但這個全面性的思維又不是真的靠意見徵集或公開討論而來,到最後還是偏向少數人就能做決定、或是這個過程與因素過於黑箱;而最後看到的官樣文章,只有正面的政策鼓吹,而不是正負面衡量的思考過程。
這樣的政治只會讓人更寒心,與人民距離越遠。
事實上,人民早就看穿這個「官樣文章」的狀況,這也是需要再一次「政治革命」的原因,只是我們也期望這個政府能夠擺脫這問題、也真的找能解決問題的第一線實作人員,而不是又找幾個高階經理、高級官員、資深學者來。
若這些人能夠在這樣的圈圈找到問題,台灣早就沒問題了,而我們知道問題一直在那邊沒有解決。這個絕不是換個總統政黨輪替就可以圓滿解決的,甚至說不定這新政府又來「官大學問大」,這樣的話,這個情形又要持續下去了……。
3. 平常就對這議題有在發聲的人
並不是每個實際做事的人都知道問題與解決方式、或者清楚知道問題在哪、甚至跟真正好的解決方法是有落差的;這邊所說的提出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式、甚至提出實際政策,都需要經驗的累積、需要長時間的彼此討論與互動才行。
雖然這一點要跟前兩點同時交集相當困難,甚至只能要求「管理與決策不是他的全部職務」、或者「只要他不是完全不碰第一線」,兩者能夠同時存在就了不起了;若還要符合下面這兩點,整個就是不可能。
這或許是台灣的悲哀:所有人都想成為經理人,所有人都想成為官員……;最後變成這種狀況,要如何才能改變?
而對這個議題有在發聲的人,代表他平時會關注這問題、會嘗試解決、甚至會幫助他人;這種人的意見是相當重要的,畢竟大家更期待的,是因為知道他從平常實作的累積經驗,而且還有傳教士的精神。如果我們不能幫忙推一把,那就太可惜了。
4. 每個領域有其專精,避免假權威
有一個名詞叫「False Authority」,這句話的意思是「權威的誤用」;當然不只「官大學問大」是誤用,重點是因為台灣能言善道的人太少,而整個社會與媒體幾乎把資源聚焦在某些人的身上。所有的問題都問這些人,從天文到地理、從棒球到國防,事實上這些人並不是沒有足以成為權威的專家,但不是所有領域都可以問他們的。
或許也是「關係」的關係,從政治圈到媒體圈,台灣整個都似乎被這些「專家」把持著話語權,到最後「高手藏於民間」後就沒下文了。
因為這些圈圈很小,本身有很大的限制又無法開放,即使有人有專業的素養與想法可以提出,甚至願意下來做,但被這個「裙帶關係」的既得利益者框住,要能夠突破是相當困難的。
或許靠更多的資訊、以及更流動與透通的網路機制,可以解決這一點也說不定。
5. 能夠跳脫既有框架,符合網路時代
所以除了上面四點之外,筆者更希望這個政策能夠建立一個更大的架構、更透明公開的思維、或者是解決方法,而這靠的是就是演化極快的網路時代。
因為一個理論到實現、到成為產品或專案、進一步成為想法與政策,若不是透過網路,這流程可能是要花 10 年到 20 年以上;但透過網路的溝通討論的效率,已經不只是紅色三倍速,而是十倍速的時代了。
當然有時這個第五點是單純的,因為要符合前四點,表示那個人除了做事,更能夠公開提出方法與跟人討論;所以基本上表示他一定對網路相當熟稔,只是他能不能跳脫既有框架、對於各種解決方法不會有太多成見、能不能有效的判斷思考,有時也很難檢驗,只能從他平常的文章和作為來觀察。
§
這次的實驗是個開端,上面說的五點也是這個社會很大的問題;但「公道伯粉絲團」經營之初較少被人重視,所以要去徵求初稿、找到最佳人選也不是那麼容易,甚至有時因為客觀條件與因素,離真正的實踐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這幾點我一直謹記在心,也請負責找人的同仁盡量以這五點為標準去尋找。
畢竟我們不能期待別人幫你解決社會的問題,好像這是別人的事、跟你並不相關;但事實上這個社會有很多事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別人,這社會才會改變。
造成社會改變的關鍵,絕不是只有「投票」而已,而是從我們持續的參與社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