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新想像:從oBike談起/器研所
對於出現在台灣各地的無樁式共享單車「oBike」,看過單車實驗室〈單車界的Airbnb〉這篇文章的讀者、以及和我一樣身為YouBike愛好者的朋友,對於無樁式共享單車的便捷性一定有所耳聞,想必對它都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躍躍欲試。
「便宜、方便、環保」無疑是共享單車為人樂於使用的金三角。從使用性的方便層面來看,無樁式共享單車1的租借方式,似乎又比像YouBike這種有樁式共享單車來得有彈性:只要預先用手機下載App完成註冊手續、找到附近車輛、掃瞄車身QR code解鎖,便可開始騎乘;結束騎乘也只需要停車、鎖車兩個動作即可完成。
無樁式共享單車若要成功,投放在城市內的車輛數必須夠多。
無樁式共享單車這種隨性自由隨借隨停的使用方式,解決了現有有樁式共享單車無法深入覆蓋每一位用戶生活核心區域的問題。
從鋪設網點的角度來看,有樁式共享單車需要建置停車樁等硬體,且必須具有一定的腹地範圍才能規劃租借站點,相較於無樁式只要有車有追蹤鎖就好,有樁式的建設及維護成本相對高出許多,侷限性也較大。
這麼看起來,無樁式共享單車是完成個人外出移動最後一哩路的最佳解法;但是這個系統若要成功,讓想騎車的人隨時隨地有車可騎,需要投入多少輛的單車?無疑是非常大量的。
共享單車亂停的問題
據說oBike目前已在雙北地區投放了各一千台。不論你有沒有騎過,讓我們來想像一下,今天台北的街道上瞬間增加了一千輛單車,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首先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一夜之間多了這麼多車,到底要停在哪裡?台北市的單車停車位不足,又多集中在捷運站、校園周邊;單車雖然可以合法停在機車格內,但素有「機車王國」稱號的台灣,機車騎士仍然老是抱怨機車停車格供不應求,若多了一千輛單車來分食機車格空間,一定會造成另一波反彈吧!(延伸閱讀:〈單車通勤者的無奈:停車問題該如何解決?〉)
或許你會覺得一千輛單車已經是個大數字,但營運已成熟的YouBike有幾台?在台北市有超過七千七百輛,新北市有八千輛以上。無樁式系統想要取得與YouBike同等的成功,目前的量看起來還是遠遠不夠的。
當單車停車格的數量跟不上單車增加的速度,不難想像:機動性高又沒有掛牌記名的無樁式共享單車,會轉往騎樓、人行道、廣場,及其它不合規定的空地停放。這時,原本無樁式「隨借隨停」的理想畫面瞬間瓦解,反倒變成侵犯他人路權的「隨借『隨便』停」。
連新加坡政府也頭痛
無樁式oBike來自於以守法聞名的新加坡,當地卻也衍生出單車亂停的問題。新加坡政府除了嚴加取締,並且強制扣押未按規定停放的單車之外,還調整兩項政策:
新加坡政府原訂於年底推動「全國腳踏車公用實驗計劃」,預計建置一百個站點、投放一千輛公共單車;有鑒於民間共享單車迅速崛起普及,該國政府在四月時宣布放棄計劃,免得讓已經飽和的共享單車出現更多亂象;
新加坡政府在地鐵站外一般單車停放架的附近,額外劃設了黃格區塊供共享單車停放;若仍出現不夠停的情況,政府可能會再加以限制停放的數量。
在新加坡騎oBike通勤的朋友表示:
單車停車位是增加了,但離辦公室還有一段距離;你也知道新加坡的天氣真的超級熱,所以我還是會把車停到辦公室附近的空地,而且大家都這樣停!
如何解決共享單車的停放問題?
其實不只新加坡,其他無樁式共享單車進駐的城市,也都面臨相同的亂停狀況。雖然說單車亂停放是個人行為,但隨著時間及單車使用人口增加,業者及政府勢必得推出配套措施;目前看到各地政府的對策,就是在現有單車停車格旁邊加劃停放區域,讓原本就有停車位的地方,容納更多的單車。
但是,這種做法只是治標,無法治本。若不分散規劃並設置更多單車友善空間,共享單車仍必須停到這些在城市內分佈極為不均的停車區塊;一旦空間停滿了車,騎士只能再騎一段路,找尋有空位的停車空間。
這樣一來,無樁式共享單車就稱不上是隨騎隨停了,因為現有合法的停車區,根本成為變相的無形站點。
無樁式共享單車若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反而會阻礙都市交通,製造亂象。
另一點值得思考的是,共享單車投放點的挑選,以及車輛該如何調度。在國外,由於住商區域較為分開,無樁式共享單車會出現上班時大量湧入商業區,下班後通通往外擴散至住宅區的潮汐現象。
所有車輛在下班時間被騎回家後,使用率就歸零,直到隔天的上班時間才會再被使用,造成商業區內較晚下班的人往往無車可借。這種供需失衡的現象,使得國外共享單車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路邊閒置。
相較於國外,台北算是住商混合較無明顯分界的城市,共享單車的使用狀況,理論上應該是很平均且分散的;但YouBike在剛開始營運時也遇到尖峰時間必須排隊等車、想還車時又無樁位可還的狀況。
近兩年,YouBike才建立出車輛站點調配的規則,現在已經較少出現這種狀況。或許oBike 能多加參考YouBike如何運用人力調度車輛投放地點與單車數量調配方式,才能讓使用者隨時有車可騎。
從其他無樁式共享單車進駐的城市來看,愈多單車投入於城市內,就愈能活化都市的交通;但若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反而會阻礙都市交通,製造亂象。期待台灣各城市能夠因地制宜,妥善規劃,讓無樁式共享單車與有樁式共享單車,都能在我們的城市中互補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