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iPad Pro新體驗/鄭陸霖
在最近去德國前一天才拿到iPad Pro,而真正開始密集使用是過去這一週的事;今天再一次分享使用經驗。簡單講,用過習慣了iPad Pro後,我已經無法回去了。
在我看來,iPad本來就該是這個大小,然後「iPad Mini」應該是iPad Air;何況iPhone都已經坐大了,現在的iPad Mini應該可以退場了。
閱讀的爽度這一週來維持不變,我開始拿來讀PDF論文檔,工作效率增加很多;過去iPad的大小確實勉強,難怪無法持久(因為我視力不佳,所以感受對比特別強烈,各位正常人或許看法不同)。
分割畫面(Split Screen)功能是個大解脫,它讓iPad Pro成為一個移動型的桌面;以後閱讀寫筆記等等的作業程序會更加貼近個人需要。找個樹下坐著工作,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更加享受。
A9X處理器應該挺耐操,我會繼續加上耳機、用我在桌機工作的習慣,增加多個軟體同時運作;當然過一陣子還會加入Apple Pencil觸控筆。
iPad Pro讓我不用提心吊膽,這點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更長的電池續航力,也默默的提供協助。我已經把家裡舊的iPad全數送出,答案很清楚,使用這些小螢幕的iPad都有「忍受」的成分在,現在的我被寵壞了,不想再回去。
Apple Pencil還沒到,看了許多評論,它超越期待的品質大約已經不用懷疑。我開了繪圖軟體使用一般的觸控筆,已經感覺驚喜連連,主要是細膩度、回應速度、沒有時間延遲(開始默默想著畫繪本的可能……)。
iPad Pro有沒有可能取代桌機?
我簡單的回答應該是「不可能」(起碼目前為止),但…… 為什麼iPad Pro需要取代桌機?
我可以回過來問嗎?「桌機有沒有辦法取代iPad Pro?」這問題聽起來荒謬,因為沒有正常人會問翻轉歷史順序的問題;一個既定的解決方案,有可能取代新的解決提案嗎?
但是,把它們放在一條線性的時間軸上理解有道理嗎?在更後設的地方我們可以發現到更深的荒謬,不是嗎?
仔細觀察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幾乎是個全新的脈絡;iPad是個全新的產品範疇。這意味著移動的都市生活,是iPad經驗的內在部分;而辦公室被習以為常的室內裝潢與集體慣習,是桌機經驗的內在部分,它們都是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份與全部,是所謂的「meta-objects」。
[pullquote]編按:所謂「meta-objects」一般翻譯為「後設物件」或「後物件」,在定義上是一種能操控、創造、描述、或是運用其他物件(包含它自己)的物件。[/pullquote]
「iPad有沒有辦法取代桌機」的回答,不會只是iPad作為一個「自足實體」(self-contained entity)的傳統「設計」問題,我們真正該問的設計問題是:「辦公室有沒有可能被另一種移動節點的想像所取代?」
iPad Pro對我各方面的生活,都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我而言,「iPad的時代」現在才要開始,在這之前它真的只是個不確定能否融入生活的身邊配件。
再問一次:「iPad (Pro) 有可能取代桌機嗎?」
我目前的回答是:iPad改變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空間的比重,當然也改變了我們在空間中移動的順序與動線。iPad不會取代桌機,但有了iPad的空間,會取代更多桌機協同運動的活動/空間(social space)。
只要我們的生活繼續處於時時移動的狀態,iPad就能繼續協助我們放心移動;那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過去認知的「辦公室」會變得無法忍受、而且極端沒有效率;那時,或許才是iPad作為meta-object取代桌機的時候。
被改變的不是設備,而是你我活生生的人本身。
延伸參考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57M2VHLqU[/em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