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要複製:給台灣的建議/Bruce Chen
日前,見到台灣網路社團邀請到新任總統主持交接,並且信誓旦旦要前進東南亞等新聞,我的內心是憂慮的。或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筆者把我對網路產業的理解、以及見到的一些問題,大致整理出來跟朋友們做點分享。
第一個想法是,一般來說,傳統產業的特色是「厚本薄利」以及「人力密集」,所以只有傳統產業才會需要往開發程度、以及人力成本較低的地區移動;從這些特色來看,台灣的電子商務其實已經有明顯傳產化的特徵。
或許因該社團前理事長所領導的公司,是從台灣還沒有真正的電子商務時期就開始耕耘;到現在市場成熟後成為領導者,所以台灣業者才會認為,可以在東南亞複製這樣的成功模式。
網路的真正威力,在於顛覆力與破壞式創新;當創新出現時,常常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對舊產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創新擾亂舊勢力
藍線:舊勢力持續創新,直到被「顛覆」為止;橙色陰影:創新成果超越顧客需求。綠線:舊勢力還能因應挑戰的破壞式創新;虛線:顧客需求。圖片來源:MIT網站
但它所要顛覆和破壞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就是舊有勢力(incumbent,見上圖中的藍線)。比如說,email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信;Skype的出現,顛覆了過去的電話產業。Airbnb顛覆了過去的旅館業;Uber顛覆了計程車行業。
一般來說,舊有勢力的存在,一定是在高度成熟的市場,也就是經濟與科技最發達,也是資本最密集的地方。
創新固然不易,但由於創新成功所可能帶來的價值是巨大的,所以縱然舊金山的房租及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世界各地的人才還是持續不停跑來。
但其實只要創新存在,發生地並不是重點。事實上,今日的矽谷已經因為居住成本及人力成本過高,反而變成了一個「不利創新」的地方。
往較落後地區發展的產業,一般不是創新,而是複製;但歷史已經證明,在熟悉的本地市場複製容易成功;往不熟悉的市場複製容易失敗。
全世界最成功的複製公司叫做「Rocket Internet」,它在德國或歐洲主場,複製美國的成功公司,如eBay及Groupon等等;有幾次成功被收購出場,但只要戰場一轉移到它不熟悉的亞洲,比如在中國複製Groupon、甚至與龍頭騰訊合資、或者之前在台灣試圖搶灘的Zalora,都是鎩羽而歸。
創新,不要複製
給台灣的建議:走創新的路,不要走複製的路。
筆者最近常喜歡舉以創新見長的以色列為例,如果「台灣應往東南亞發展」的地緣理論成立的話,那麼以色列應該優先發展的,絕對是相對落後、但地緣較近的北非與中亞市場。
但從過去的歷史來看,這二十年來,以色列就是能夠不停地用創新直接瞄準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市場;從90年代的ICQ,到最近的Waze,一直有源源不絕的成功出場案例。
台灣業者往東南亞以及往歐美發展,所面臨的語言及文化隔閡其實是不相上下的;但只因複製跟創新比較起來似乎相對容易掌握,因此大家似乎比較喜歡走複製的路。
但是也不要忘記,東南亞國家並不是沒有自己的人才跟資本,而且他們比我們更熟悉自己的市場胃口。此外,來自已經相對成熟的市場、資本也可能比台灣業者更雄厚的歐美業者,也不停試圖在東南亞插旗;像是來自歐美的Rocket Internet,旗下的Zalora就宣稱在東南亞的八個國家已經站穩陣腳,成為領導廠商 。
複製看似低風險,容易掌握;但其實它的真正風險是高的。因為成熟產業比較的,常常是資金規模跟營運效率;只要對手能夠承受比你更長期的虧損,你就沒戲唱了。
而創新看似高風險難以掌握,但由於可以以小搏大;給你一個支點,就可以撐起整個地球,其實真正風險是相對低的。
台灣網路各界該對「創新」二字,做更深入的理解與更廣泛的嘗試,因為這兩個字是真正關係台灣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可千萬不要不小心走錯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