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成?或許不是環境的問題/Tempo
前一段時間,在網路上有一篇外國人看台灣創業環境的文章被很多人轉貼,正反看法都有。
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創業環境是一個多因素的問題,像是美國科技領先、中國資金充沛、新加坡多種族、台灣成本低廉,每個國家都客有自己的特色。
每個創業者也都各有自己的在地人際網路問題,如台灣人單身飛到美國創業,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有效的 Visa 簽證支持;外國人來台灣也是一樣。
我偶爾會聽到外國人抱怨台灣工程師難找,但因為我自身在台灣的人際網路的關係,對我而言,一直都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但我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下面這點:其他的職業如醫生、律師、教師等批評環境因素,我覺得都還比較妥當,但創業家就不行了。
難以成功不一定是環境問題
對於創業本身,我們會從比較思考層面來看,就是一個「尋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生意契機,然後透過實踐投入讓它成長,進而佔據市場」這樣的活動。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根據環境找到最適合的創業想法,應該是創業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環境的責任。
台灣不是什麼產品都適合做;同樣的,中國與美國也一樣。
台灣可能可以學其他國家,一直調整自己的環境;但台灣終究還是一個獨立的環境。比方像是新加坡政府,它一直調整自己的政策,如對新創投資補貼,想要將它塑造成亞洲矽谷;但新加坡還是新加坡,跟美國矽谷還是不一樣,可以在矽谷執行的創業想法,與在新加坡可以執行的想法就是不同。
評估環境是創業者的責任
筆者偶爾會聽到一些人將國外的想法拿到台灣來實行,可是最後沒有什麼起色;而創業者反倒是檢討起台灣的社會現狀、人民收入、對新東西的接受程度等。
我覺得當然是可以檢討,可是這本來就是創業前,創業者應該要做好的功課;而不是沒有起色之後,才把責任推給環境。
而某些方面,我也覺得這樣的狀況:這樣的結果和抱怨,也有可能其實反映了創業者「只是想要做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那個環境下用戶需要的東西」。
適合的想法才會是對的想法
所以我想,台灣沒有適合或不適合創業的問題,找到對的創業想法就是合適、反之就是不合適。
創業者該根據台灣的特性,找到合適的創業題目。如果不容易,那就試試看到其他市場,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不過同樣的,即使換到另外一個市場,也還是有那邊獨特的條件需要用心觀察。
沒什麼哪個地方適不適合創業這個議題,只有那個地方適不適合做什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