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回你的「注意權」,改變媒體的生態環境/Leafwind
我們如何在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取回主導權?在這個注意權被賤賣的年代,我們到底應該看些什麼好?
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黃哲斌撰寫的〈新聞媒體的火盃考驗〉這篇文章?
https://tuna.press/?p=1535
這篇值得一看的文章闡述了:
新聞為什麼有價值,以及……
新聞為什麼應該試著告訴世人「它有價值」
但我認為,真正的考驗不只是對媒體,而是這個時代給「所有讀者」的考驗;因為這關乎在往後的日子中,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媒體。
在討論這個考驗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注意權」。
為什麼「注意權」(Right to Attention)重要?
注意力是有限資源
隨便Google一下,就能就找到一本叫做《螢幕陷阱》的書,提到「資訊無限、但注意力非常有限」這個顯而易見的概念(這本書我沒看過,只是證明概念已被提出過而已,非置入行銷)。
誰能取得注意力,誰就擁有實質話語權,也就能做很多事情,例如:
企業形象維護(即使他違反再多環保法規或剝削勞工);
操控政治傾向,抹黑對手;
商品品牌形象(讓我們一看到商標就有印象,潛意識容易下決定購買);
個人話語權(名嘴、名家專欄等等)。
注意力是一種權利
在〈The Right to Attention〉這篇期刊文章中,似乎是首次有人正式提出了「注意權」的概念;作者希望藉此彰顯注意權的重要性,並呼籲立法將注意權納入美國的普通法之中。
在真正能立法之前,或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認的是,以前我們說報章雜誌媒體是「人民的第五權」,但以後勢必會延伸到「所有注意力」都是一種權利。
以前我們會開玩笑地說「Google找不到的東西就等於不存在」,其實更嚴重的問題是「無法送到眼前的資訊就等於不存在」。因此,不管這些資訊是電視、報章雜誌、網路或任何媒介,注意權都是人類下個世代的重要問題之一。
我們的注意權已經被「賤賣」很久了
網路真的很棒,它能讓任何內容被看見、讓我們能接觸的資訊,是三十年前的成千上萬倍,並且大多數內容都是免費的。寫作業想要查字典、維基、Latex語法、甚至程式教都學免費。
這裡痛、那裡癢,到知識家查疑難雜症,免費;食譜?免費,還有影片教你做。漫畫免費,只是中國網站會塞很多垃圾給你;動畫也免費,巴哈姆特動畫瘋合法讓你看。
各種新聞媒體,上了網路一樣免費。但讀者付出的成本,除了自己的時間之外,「注意力」更應該被考慮進去。
免費的永遠最貴
為什麼這些成千上萬的「好東西」都能夠免費提供?因為它們都隱含在新的「廣告」商業模式之中。
我們一直在出賣自己的注意力及行為記錄資料(不一定是敏感的個資)給整個廣告行銷體系;每一次的廣告都是一個成本,只是成本太低了,以至於大部分人都會忽略。
「廣告」與「微利化」本意並非不好,但當這種模式幾乎成為唯一的營利來源,付出的成本對所有人都是巨大的。
成本在哪裡
我們在上網的時候,往往一直在跟各種惱人的廣告搏鬥,不僅耗費了很多無謂的篇幅跟腦力,也被分散了注意力。
人們無形之中被鎖定,成為再行銷的投放對象(因此而去購買原本不會買的東西,或是下載原本不會玩的遊戲付出時間、甚至課金);當然,這些行為資料、購買、以及下載行為,也變成廣告商與廣告平台互相廝殺的目標。
最重要的,是整個媒體環境的崩壞。
一級內容生產者的權力,被強迫轉交給二級媒體平台與三級網路供應商;而當劣質資訊幾乎佔據所有人的注意力時,多數讀者除了沉浸在資訊焦慮之中,其實並沒有得到太多有用的「知識」,而浪費在「資訊垃圾」的時間卻不計其數。
至此,整個媒體世界已經陷入嚴重的負向螺旋。相比之下,以前我們付費看的媒體真的比較貴嗎?
舉幾個例子:
國語日報一天10元,一年< 4000元;
巧連智一年12期4800元;
商業週刊一年52期3950元,電子版不到3000元;
199x年一本漫畫70元、現在一本140元,你買過幾本?
付費不一定保證比較好,但既然以前我們可以將「訂閱內容」視為理所當然,為什麼現在不行?是因為沒有紙本嗎?不,很多人都花錢訂Spotify跟KKbox的服務呀!
商業模式能否從根本上改變?
以前,媒體生產內容,認為它有價值的消費者花錢去購;當廣告主開始從中「購買閱讀者的注意力」之後,權力也就自然轉移到廣告主身上。這是因為「高廣告消費力」與「需要有價值內容」的讀者族群不可能一致,而廣告主需要的是前者。
以下就舉個對比的例子來說明。經營一個內容農場轉貼垃圾文章:
成本只需要一個工讀生每天轉貼、撰寫樣板式的聳動標題;
瀏覽數一天可以有十萬;
這十萬受眾因為擁有「不習慣篩選媒體品質」、「容易被廣告吸引點擊或導購」等特質,廣告主願意花費在他們身上的經費是每人十塊錢。
另一方面,旨在提供深度內容的媒體:
成本高昂,需要擁有專業素養的編輯與作者,曠日廢時地取材、撰稿、校對;
分眾小很多,一天要有千人瀏覽已屬不易;
再加上這些受眾可能也不願意受廣告引導去購買商品,廣告主願意付出的人均成本低。
如果只有廣告主獎勵那些低品質、微利的商業模式,那也就罷了;更慘的是,拜這樣的商業模式所賜,使用者滿足於品質低落的文章,並且天真地以為「內容應該要免費」。
在這樣的市場淘汰機制之下,剩下的多數媒體會是哪些?演算法引導的方向是熱門的大眾內容,或是有深度但成本高昂的優質媒體?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實際上我們看些什麼? 內容農場、行車記錄器新聞、低卡幻想文(你可以說「我沒有看」,但卻不能否定「多數人都在看」的事實),於是大眾的注意力被綁架了。
整個生態天平,自然開始往品質低落的媒體偏移,向餵養它們的讀者那一端傾斜:更多的媒體開始生產參差不齊的內容,只為了更多流量、一直循環,造就了媒體產業鏈的現況。
試著「贖回」屬於你的注意權
這是一些用心經營優質內容的媒體(端傳媒、圖文不符等)嘗試在做的事,更是許多優質小眾內容生產者每天在努力耕耘的事。我可以說:「只要對某種東西有興趣,幾乎不可能找不到值得訂閱的內容生產者」。
十年前我習慣用RSS來訂閱文章;它雖然古老,但卻是一種有效自己過濾資訊的手段。現在科技進步了,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訂閱媒體,讓他們從手機、平板、粉絲團等各種管道,推播資訊到我們手上。
當整個國家都在窮忙,會低估專業的就不是只有慣老闆
這個國家的人民之所以會吝嗇,跟低薪過勞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我們不但傾向低估自己的時間成本、也很容易低估別人「產出專業內容」的時間成本。
真心呼籲,每個人都應該多少支持一下優質的內容生產者。這並不是說應該馬上捐一大筆錢出來,而是像去找產地直銷的小農產品一樣,慢慢地開始投資;漸漸地,你就會感受到回報。
舉我自己的例子,目前贊助的媒體或團體有:苦勞網、社民黨、圖文不符、綠色和平、Twitch 訂閱等;雖然金額都很少,但這些都是好的起步,只要有更多人願意去衡量「價值」,狀況就會慢慢好轉。
要求所有人突然掏出錢包投資很不現實;但什麼都不做,卻奢望廣告微利經濟主導的劣質內容市場會改善,更是癡人說夢。
做一件正確的事情往往伴隨著困難、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一切就很美好,存活在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很困難、且需要花力氣掙扎的。
開始思考吧
我有個願望,希望當多數人看到文章、影片、小說、遊戲,或是任何內容,都能想到這些問題:
這個內容值得我花時間看嗎?
如果是,我願意付出多少錢購買?
如果不是,就算免費,我還有必要看嗎?
再想想:
我付的網路費有多少?(手機吃到飽、光纖等)
我被廣告干擾的成本有多少?
我花在 3C 的消費有多少?
我每天的注意力剩下多少?
最後,引用Taiwan SPCA(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一張圖:
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票。這篇文章想借用的,是同樣的概念:每一次閱讀的注意力,都是在為我們想要的媒體環境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