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亞洲矽谷」能讓誰埋單?/TH Schee
如果把台灣桃園、美國舊金山灣區(正牌矽谷)、以及印度的Bengaluru放在一起,為什麼要選桃園?
國發會表示,亞洲矽谷計畫規劃由4大面向推動,在環境面,將透過活絡人才、資金、法規、跨領域合作等措施,打造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在應用面,以桃園作為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推動智慧城市,並應用智慧化服務;在國際面,擴大國外招商,並整合我國海外網路,鏈結國際資源,同時強化國際行銷;在基礎建設面,將於桃園打造創新交流基地,串接全國創新資源,並吸引國際企業及優秀人才共同加入。
我們從國發會(NDC)的角度來看,抽出這四大面向:
環境面
應用面
國際面
基礎建設面
地方政府能做什麼?
至於地方政府層級能做什麼,目前桃園市並沒有比較結構化的說法,但初步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提供「土地」和「腹地」;如果順著國發會所提的四大面向,我們暫時可以將桃園市的規劃如此看待:
環境面:(?)
應用面:新創育成產生應用
國際面:桃園機場和既有物流鏈、亞洲矽谷專案辦公室
基礎建設面:土地(土地協尋、用地變更等)、航空城世貿、桃捷桃園體育園區站、榮工化工廠區和中央大學八德校區
再看一次,如果我們將國發會的四大面向嘗試轉譯為英文(對海外宣傳的必要作法),看看是否能推敲出裡頭的真義,以避免中文官樣說法流於「作文詞藻的堆積」;有些中文文案中潛藏的無意義詞彙,在需要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就會現形了:
環境面:「活絡人才、資金、法規、跨領域合作等措施,打造完善創新生態體系」要怎麼說?
應用面:「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推動智慧城市,並應用智慧化服務」要怎麼說?
國際面:「擴大國外招商,並整合我國海外網路,鏈結國際資源,同時強化國際行銷」呢?
基礎建設面:外國人會信「打造創新交流基地,串接全國創新資源,並吸引國際企業及優秀人才共同加入」這樣的說法嗎?
好吧,我暫時沒有能力精確的翻譯。讀者顯然都比我聰明,肯定能生出更好的翻譯。問題是,即使精準翻譯出上述的意思,老外會埋單嗎?
「用戶」角度的問題
桃園的「亞洲矽谷」環境對前來工作的外僑是否友善?
那麼,我們來模擬一個所謂中高階人力會面臨的情境:一對外籍夫妻有兩個小孩,一個五歲,一個八歲,家庭收入全靠老公;現在被吸引而來,考慮到號稱「亞洲矽谷」的桃園謀求更好的發展,那麼在幼兒托育和教育,會面臨什麼問題?
桃園有多少外僑學校?一間?兩間?
外僑學校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還是新加坡學校?越僑、泰僑,還是印(僑)?還是統統往美國(所謂的「國際」)學校安置就行了?
教育(幼稚園到12年級,也就是所謂的「K-12」)和托育的資源對於外籍人士是否友善?
第一線的地方教育、社福機構要如何因應「國際化」需求?
學齡小朋友回國之後(如馬來西亞),是否有學制銜接問題?
來工作的都是單身羅漢腳,所以上述問題不是考量的一部分?
或是桃園這麼多工廠直接「升級」對接人力資本,成為矽谷的供應鍊;人員來去也屬短暫停留,連工作簽證都不需要,所以也沒有上述問題?
如果讀者不是海外人士,可能有點難以想像,那我們再換幾個情境,可能讀者身旁的朋友都曾經面臨這樣的抉擇:
35歲A君,男性,8年工作經驗,感情生活穩定,在新北市新莊租屋。「亞洲矽谷」大力揮手,A君要不要過去工作?A君的考量會是什麼?
45歲B君,女性,20年工作經驗,在台北工作的高管,一個小孩,就讀國小,丈夫已在基隆置產,「亞洲矽谷」大力揮手希望借力其豐富的經驗,B君要不要過去工作?B君的考量會是什麼?
25歲的C君,女性,2年工作基驗,單身,生活圈僅限於大台北地區;「亞洲矽谷」大力揮手,C君的考量會是什麼?
以上三位的現居城市全部換成台中、台南或高雄,那麼三位的分別考量又會是什麼?這些考量,目前在「亞洲矽谷」的規劃,是否已經被廣為討論,系統化找出真正的需求?政府所捐贈的法人會因為政策大力號召而移居遷居到桃園的人有多少?
若把三位候選人的現居地改為香港、印尼、越南或泰國,還是荷蘭、美西或是北印度,請問我們又會發現什麼樣的需求?會不是第一考量都是「薪資」?或者其實是「發展機會」、「生活條件」?
這三個考量,國發會的規劃是否已經涵蓋?但屬於市場機制的薪資條件是國發會能直接「干預」的嗎?如果不能,那國發會能做什麼?桃園市政府在「生活條件」,目前的規劃是什麼?
試著比較幾個「矽谷」
什麼是生活條件?舊金山灣區和印度矽谷Bengaluru(舊名為Bangalore)同時對你招手時,你會去灣區,還是Bengaluru?若在同樣薪資條件和員工福利之下,你會怎麼考量?吸引你的考量點是什麼?
你會去哪裡?你的考量點是什麼?
語言聽得懂?
吃得到想吃的飲食?
住宿支出和付出成本佔薪資比?
通勤時間、費用、和交通安全?
想在城裡晃的話,去哪裡都方便?
天氣宜人?
人身安全?
城市公共衛生有一定水準?
想哭有人可以抱?
很多朋友已經在那裡,所以有問題可以求援?
還是根本不用想,灣區招牌不管怎麼樣都比Bengaluru強?
再想想,如果把桃園、灣區(正牌矽谷)和 Bengaluru(已經是亞洲矽谷)放在一起,為什麼要選桃園?
桃園有什麼配套?
如果再把一個很清楚自己要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智慧國家(Smart Nation)的新加坡放進去,那為桃園憑什麼?誰本來就會選桃園?誰會因為行政院的規劃而買這個亞洲矽谷的帳?年輕人嗎?為什麼年輕人要接受?是薪資、發展機會、還是生活條件?
還是目前會埋單的人或企業,根本與行政院和國發會所規劃和冀望的沒有交集、甚至在作法上所導致的結果是會互相衝突的?
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對策。你有你以為的誘因,我有我講不出來的難處;這些難處是什麼,林林總總以人為本位所出發的問題,都迫切需要更為公開、現代、聰明的政策規劃。
不然誰會急著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