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共開支刺激國家經濟,會沒有副作用嗎?
※ 引述《a81192039 (YAYA)》之銘言:
: 為什麼公務員的福利該被砍?
: 重點是出在不跟上的慣老闆阿
: 為什麼都是公務員被拖出來鞭?
: 有些人勞工福利很會捍衛,然後公務員就要砍爆
: 那不如所有公務員都民營阿,這樣大家都沒話說
: 有沒有公務員民營大家都變啞巴der八卦?
近期最好的例子就是希臘,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希臘的政府開支佔經濟的比例,就不斷的上升,這意味著,在經濟體系裡流動的錢,很多都是由政府「花」的。比方說,各種政府包案,公務員的薪金福利等。政府看起來總是有錢,問題是,很少人會認真探究這些錢怎樣來。
錢不會無中生有的,他一定有一個源頭,只要花錢,最後總會有人買單。基本上,政府的錢,粗略的分有幾個源頭:
稅金
發鈔
向外國借債,或向本國兜售國債
售賣或抵押國有資產
基本上這些做法都有副作用:加稅的話,就是從民間取利,經營成本上升,間接就會導致失業和薪水不漲,因為加稅而利潤不足的企業會直接倒閉;發鈔則是使所有人的錢貶值(八十年代的希臘就是這樣貨幣大幅貶值),售賣國有資產,例如土地、公共事業,就會使政府的常態收入減少,惡化赤字。借債有利息是小事,最要命的是別人不見得願意借你。
希臘對於經濟不景的對策,就是擴大政府開支,刺激內需,以刺激經濟。所以他們經濟不景,政府就會花錢,請更多的公務員,做更多的公共建設,去搞國際盛事例如奧運會等,這些都會有短期的效果。
這三十年內,希臘政府都是這樣做,也就是說,今天一個五十歲的官僚,如果他二十歲入職政府,他一生人見識過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都是同一個。就是政府花錢,他幾乎沒看過也不懂任何別的刺激經濟的方法。
可是,政府每次這樣做,都要有人買單,結果差不多最終結果,都是向著民營企業也就是公務員以外的人開刀。加稅,發鈔都是這樣。問題是,產業沒起息,那些企業無利可圖,直接倒閉放棄。然後又釋放更多人失業,而多了人失業,希臘又會擴張公共開支和公務員,試圖紓緩民困。這是一個循環效應。
越來越多人,或多或少的依靠政府才能謀生,他們不一定是公務員,也可以是公務員的親屬;因為自己賺不到錢,就更需要那些公務員親人的收入來養,結果這些人又成為鐵票,防止政府收縮他們的福利與薪水。
理由有幾萬種,但是最核心的理由就是他們的生活依賴的是政府。
因為失去了在市場競爭生存的能力。他們沒有別的方式增加收入,他們增加收入的唯一方法,就是政府花更多錢。不論是加薪,保障福利還是怎樣。但政府花更多錢,就是增加民營企業的成本,削弱其競爭力。使更多民營企業倒閉,更多人依賴政府。
政府越付錢去救經濟,就越多人依賴他,越多人支持他花更多錢,因為外面的經濟越受打擊,公務員的薪金和福利看起來就越美好。
吸引越多人進入去當公務員,也就是成為政府開支的一部份。
就像臺灣瘋國考一樣。因為外面情況那麼差,所以就想逃出這個圈子,可是越多人加入,外面的情況就更差。
而進去了政府這個體系裡,就會慢慢失去在外面市場生存的能力,有去無回。雞生蛋,蛋生雞,越來越多人只能靠政府謀生。
最後希臘既不能發鈔,也沒辦法借債了,各種福利,那就直接發不出來,整個系統就這樣崩壞了。是的,政府答應了你要年年加薪,給年金,好待遇,就因為你當初可能因為通過了某些考驗,而當了公務員。但政府就單純發不出來,沒有就是沒有,大家都相信政府萬能,但政府不過就是人類的組織,它從不萬能。
當完全不考慮收入的來源,只講「政府就該付錢給我,因為 XXXX」,這個循環經過了三十年後,結局就是,政府失去了支付的能力。當失去了支付的能力,那政府承諾給你怎樣的退休保障,都瞬間歸零。
那些民營的企業倒閉,沒有人想經營甚麼,反正努力辛苦的成果,都是給政府取去發給別人,努力工作還要賠本,那誰要工作?
結果就是,不論是公務員還是民間,玉石俱焚,大家都不願工作,薪水和福利都發不出來了。
政府開支其實就像是老鼠會、直銷;我們會嘲笑那些人,相信直銷騙局,但是用公共開支去刺激經濟,本質上跟直銷是完全一樣的,去到某個點,就會自己崩盤。
外面的環境變惡劣了,民營的產業會感受得到景氣的差距,但政府卻有一堆額外的財政方式,使他們在不景氣時能夠把開支不斷轉嫁給別人買單,可是他的本質是吸毒,你吸一下,會爽一陣子,然後你的健康與精神會不斷的惡化,欲罷不能。
福利就是開支,無論你怎樣捍衛,怎樣爭取,他都必須有個源頭。如果整個社會產業在國際上都是惡化時,實際上,就是要所有人平均的承受這些惡化的後果,並找出突破的方法。
經濟就像在沙漠中旅行,水源是有限的,當水開始枯歇,找不到新的水源時,每人減少喝水,大家才能夠活下去,再慢慢尋找下一個綠洲。如果有些人堅持,我平時喝這麼多,以後都要喝那麼多,那是他們很多年前救了某某祖先,導致全村答應過給他們足夠的水,那只有兩個結果。
第一種結果,就是其他人讓步,再喝少一點,保障這些人能喝那麼多,也就是為了實現祖先的承諾,其他人更痛苦,甚至可能死亡。用經濟來看,就是用發鈔、加稅、縮減其他開支(例如營養午餐)等方式,在那些外面工作的人身上取得更多錢,使他們的薪水更沒辦法向上提。臺灣目前是這種情況。
第二種結果,就是像「為何不大家都加薪?」,你喝這麼多水,我不能阻止你,我也喝,結果是怎樣?應該是水提早喝光,喝光的時候,卻也沒看到綠洲。之後的結果會是全部人一起渴死,希臘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找到綠洲,人人有水喝,但到底這是誰的責任?綠洲並不是說有就有,要很勇敢的冒險者,騎著馬,到處探查,才有機會找到。但是公務員並不是創業家,他們的本質並不是冒險者,他們沒有責任或不會發展新產業,也沒有責任或不會適應市場。
給冒險家充足的水,他未必找到綠洲;如果不給冒險家水,那要不就是沒人肯去冒險,敢於冒險的人也不敢走太遠,甚至會中途渴死。所以,大家都消耗著那僅有的水,沒有人找到新的綠洲,看著水一天比一天減少,等待全體死亡。
在這個時候談論那上古的承諾,再有道理也好,你對大家的祖先有多大的恩情也好,水也不會無中生有,大自然也不會跟你客氣,沒水就是沒水,渴死就是渴死。
與其說,重點是砍公務員福利,不如說,當財政出現漏洞時,人類要生存,大家都要讓步,得到越多的人,就要讓步越多,才能夠渡過難關。
一味堅持自己的利益而把看不到有些人已被推至極限,結果就是全體覆滅。這相信並不只是針對公務員,而是針對任何既得利益者,反之,那些新入職的基層公務員,已不是既得利益者,針對他們也沒有用。
我看臺灣的討論,很多就是綑綁,把那些有高收入的肥貓,和那些毫無福利正在捱的基層,混為一談。一加就要一起加,一砍就要一起砍。老闆也一樣,把那些賺錢和賠錢的老闆一視同仁。
其實把事情分開就行了: 只砍那些已經很肥的,不要動那些從沒肥過的。動那些賺錢的,寬待那些賠錢的。
※ 引述《Lording ()》之銘言:
: 加上每個長官都脫離不了人多好辦事的思維
: 每有新業務時,都只會想要多僱用人,而非檢討工作分配跟適才適用
: 更不用說那種毫無人力資源概念的任用制度了
其實我認為重點是,理解「公務員」並不是個人而是組織。
很多討論都站在個人去理解。比方說,那些說「你有種就去考」,這種是把事情理解成個人利害得失。或者把公務員的安穩和收入,當成一種勤力考試的「獎品」。
而從個人層面看,其實很多基層公務員不僅很拼命,甚至過度工作。收入也很低。但是這不妨礙,公務員作為一個整體,是低效的。
因為一個組織本身的效益,並不是勤力的做越多越好,而是看他最後的產值,也就是市場承認的價值。因此,投入產值的,除了工作人員的努力外,指揮和管理的方式,獎懲制度,薪水和福利多寡,都會影響到性價比。也就是說,站在市場的觀點看,同樣勤力的人,還是有更便宜的一個。
政府和民營企業有一個徹底不同的地方。就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本身就是公共開支,不屬於任何人。
民營企業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就是自負盈虧,無論再有能,再努力的人,市場證明他賺不到錢還是要賠本,賠到沒錢就要倒閉。他很可能很聰明也很勤力,也很負責任,就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倒閉了。自我負責,是民營企業的重心。
倒過來說,政府負責的是「公眾」。
就算是同樣能力的管理層,同樣能力的員工,他們做錯了事,或者財政出了問題,正常民營企業下會倒閉,但政府的話,卻是全民買單。倒過來說,政府資源運用妥當,也不會賺大錢,員工和管理層都不會受惠。
所以公務員和外面的民營,不是能力的分別。而是責任架構不同,長遠導致了不同的工作態度,民營的架構是自負盈利,自然是敏銳,高風險,而且被迫控制資源效率。
但在公家機關,你的資源效率不太影響你個人的未來,所以往往是犧牲資源效率,去保證事情不會失控,避免無端惹禍上身。冒險做好提高效率沒有獎賞,工作程序複雜保險不會有懲罰,那自然會走向保守低效。
故此就算當初再精英的人,走進了公務體系,他的市場效率都是下降的,而且離市場的觀念也一定越來越遠。不是公務員本人有甚麼不好,而是他會被這個體制轉變,一個人如果在公務體系待太久,他的市場效益無可避免會降低。
至於那些開始把權力當成自己的,或者覺得是公共資源就可以浪費的,就是直接連職業道德都腐敗了;但就算不是這些人,很多認真工作的人,其低效是自己沒有知覺的。那種低效不是不勤力,而是花很多時間在沒有用途的事情上。那是因為公務員體系要求大家當國家這複雜機器的零件。
就說國軍掃地,掃地的人很勤力,但不等於他做的事情對戰力有好處,公務體系就是這樣回事。公務員個人來說不低效,但整體來說卻低效。
而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外面的世界是市場殘酷的淘汰,再勤力再聰明的人光是運氣不好都會裁掉,而公共體系是人為的,連考試到考績,都是由上官決定,他不及市場殘酷,也永遠比市場主觀。在市場上,最好的 CEO 也會可以因為錯誤的決定而慘敗,誰說微軟不是人才?
但在手機世界就是打不贏蘋果。往常的誤區就是,考試找到最好的人才,然後讓最好的人才做事,事情就會好。
不過像微軟對蘋果,已顯示一件事:其實沒有「最好的人才」,而是時代不斷改變,有些人能適應、有些人不能;以前的人才可能日後變廢物,以前不怎麼樣的,可能才是需要的人才。這不是一個考試、或者某個不斷理念複製的官僚體系可以參透和決定的。
故此重點不是找出人才,甚至不是改變政策,而是公務體系本身就是必要之惡,先天就要慎防各種沒必要的膨脹。
※ 引述《cigara (想你的比基尼曬痕)》之銘言:
: 您的說法是組織效益高低來自市場承認的價值
: 如果以私部門來講,我完全同意
: 但公部門講求的不只是效益或效率,還有公平正義的追求
說得好。你一句話,已答了你的所有問題。
正因為公務員系統,他的存在目標,是為了「公平正義」,所以,他的任何一個部份,包括待遇,都不可以違反他的基本存在目的。公務員全體,以及這個系統本身,應該時刻不要忘了,他的存在價值與使命,都是為了令社會公平正義。
何謂公平正義,我引用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他的定義如下:
每人都有平等的平等,享有廣泛的自由,而其自由與權利互相相容,即特權本身是不正義的。
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得到調整,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對所有人開放,社會中處於最劣勢成員應該受益最大。
現在臺灣的問題,正出在那些公務系統裡退休者過度的福利,以及一堆既得利益者佔據的收入,正在壓縮年輕人的機會,蠶蝕弱勢者的資源;低收入者既沒有機會享受這些工作機會,同時要交各種支費,去維持這些福利,而享有這些福利的人,則他們得到遠超於他們生活的所需。
如果因為延續這些報酬,而導致政府必須壓縮別的公共支出,那不僅不公平正義,那直接就是公平正義的相反。弱勢者會因此變得更弱勢,而既得利益者會變得更為肥肥白白。
公務員系統的存在第一意義,在於實現公平正義,這是我們接受公務員系統低效的理由。當環境變遷,這些待遇,不再公平正義的時候,開始有些人為了保障這些利益,而將事情說成是公務員是競爭的勝利者,或者公務員因為高效而得到報酬。
我所說的,正是回歸公共體系最原始的本質,就是維持社會的公平正義;每一個當公務員的人,若他們已足夠生活,那在整體經濟情況不好,政府財政惡劣,以及外面的人薪資低微的時候。
甚至政府未來很可能會像希臘一樣有巨大的財政危機,使國家陷入困境甚至滅亡時,還堅持這種待遇,就不是公平正義。
公務員即使退休,他也不會失去維持公平正義的使命,當自己的退休金,以及優惠存款,有害公平正義時,一個公務員若是記得自己的使命,那他就應該按公平正義的原則,願意減少這收入。
也只有這樣,經濟才能夠生生不息,財政上能夠繼續維持現在公務員,以及保障未來公務員的退休。實在說,這也是為了救他們自己,以及救現在的基層公務員,別再說甚麼「不爽你去考」之類的話。
實現公平正義,為的正是公務員的職業尊嚴;獻身於公務體系,為的正是讓社會長治久安。如果為了退休金盡可能肥美,而否定自己還是有責任,那就是為了一點錢否定了自己的整個人生、甚至整個職業使命。
宋太祖底下的將領,誰沒有汗馬功勞?但是為了宋朝的長治久安,他們也願意杯酒釋兵權,如果他們堅持自己汗馬功勞最大,死都不放兵權,宋朝也不會生存多久吧?
但這些人知道自己努力一生就是為了建立這宋朝,又何必毀了他?那,公務員一生就是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又何必為了退休金而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