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Facebook來台建置資料中心一事/TH Schee
前情提要:日前因為彰化縣長的一番談話,引起輿論針對臉書評估在彰化設立資料中心一事。
電子時報的朋友聽我曾經在今年一月初的一些場合提及海纜和區域網絡的概念(我也是借用人家的概念),發信來問說能不能寫一篇給電子時報刊登。我想了比較特殊的角度(如盧森堡、香港狀況)切入,反應似乎還不錯(引起一些辯論)。
隔兩日收到某位記者來訊,欣然接受採訪。本週一些見解,預計持續見刊;見刊觀點就不再轉述,接下來是第三個階段怎麼以「外人」的心態來看這件事。
目的:針對一件涉及全球、區域和在地的資通訊政策提出思考脈絡和見解,提高討論相關事項的品質,也希望能擴及更大的利益相關者。
1. 了解 Google、Facebook 等目前全球資料中心設置點的布局:這可以很快透過檢索其網站,閱讀專業評論(如專談資料中心的美國商業刊物)達到目的。花費的時間約莫是一個小時。
2. 進一步瞭解前例,如 Google 評估在彰濱設置資料中心的前、中、後等專業媒體訊息,一部分是中文,另外一部分以英文為主。當然在部分篇幅也會看到香港「失去」Google 客戶的評論。這部份約莫是半個小時。
3. 檢索幾個關鍵字,但仍以美國境內的狀況為主,例如資料中心和州政府在稅務範疇內的抵免、減免、補助、政策優惠(如土地、設備)等大致情況。芬蘭、瑞典等不在理解範圍。這也大概要花一個小時。
4. 檢索中文的「知乎」網站,了解 Amazon 等建置機房的各種困難點。因為對於中國境內的現況並不是這麼的陌生,所以半個小時就夠了。
5. 針對台灣輿論目前比較關心的「能源」問題多做查詢;除了幾篇所謂網路業界會查到的文章之外(中文很多,但專業細節我沒鑽進去),發現一篇美國環保署發給國會的一份報告,時間是2007年,報告是「Report to Congress on Server and Data Center Energy Efficiency」(關於伺服器與資料中心能源效率方面對國會的報告),約100多頁。
讀過綱要之後,快速前後掃過幾次,熟悉以 EPA 角度如何把整篇報告的架構,提升到對國會更有價值的水準;例如為什麼要找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進行本篇報告的撰寫。
另外一個目的,是這架構在哪些方面能支撐台灣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的思考,想的人是中央、地方政府和泛資料中心產業。這一部分約花兩個小時。
6. 回到台灣的情境,我直覺想到經濟部能源局、工研院一定曾經做過一些小規模研究。果不其然,很快找到一個計畫。但我的目的也不是瞭解細節是什麼,而是瞭解
當初誰說要做這個的
誰做過
牽涉到的利益相關者面貌是什麼
做的成果是什麼
執行現況等
講白話一點,就是如果壓力來了,不管是委辦還是發包,哪些人誰會是實際要去把解決方案和重點觀念找出來的。這部份也不用真的看得很清楚,有個感覺就好。
7. 接下來是了解會影響輿論的主要關鍵角色,以及他們會怎麼「遊說政府」。
我們就姑且用人來看,第一位是業界都知道的王振堂,我找了舊的一篇文章〈資料中心不是好生意〉來援引;另外一個就是時下台灣朋友非常喜歡用的臉書,我以郝明義的臉書作為一個範例。
這是一個很個人的作法,簡單來說就是,郝是社會賢達,有些傑出的判斷。對臉書設資料中心一事,就以臉書作為意見的半公開徵詢管道(臉書是封閉系統,別忘了),以能直接聯繫到張善政(現任副院長)作為此公開徵詢作為可能直接有效的支撐槓桿。
第三、四位以降就是臉書的朋友,有廣告代理商、也有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業界的),但還不是公共人物之譜。這部分不難查,約莫也是半小時內可以抓到些感受。我對這些作法暫時沒有什麼意見,但總覺得缺乏對這議題持續、深入並且公開的探討機制。
以上七個步驟,前前後後約莫花了六個小時,再加上這篇文章約40分鐘,提供給有心關心這件事的朋友們參考。
至於全球布局、區域戰略地位、國際談判等更複雜的問題,或是非常地方政府層次的問題等。張在前日的場合也多說了一些不一樣的觀點,都暫時還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
不過我感覺還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同的專業團體(地方社區營造、能源、資料中心、機房、稅務、電信、海纜、網路互連、跨國談判)在這件事上似乎沒有真的對過話。
這些裂痕只是不小心透過一家世界級的業者的野心(手上有十幾億的使用者)更快的暴露出來了。
在我印象中,這些事在2014年初應該就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