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畢業生在產業中人盡其才?/洪士灝
最近台大校長、副校長、以及葉丙成教授講了不少關於大學鬆綁、產學、人才待遇的話,其實有些東西我已經探討過許多次了,所以我有一種「太好了,既然你們用力講這些,我就不用講太多」的感覺,只要略微補充一下就好。
例如丙成兄關心學生的出路,在某個案中,他發覺公司並沒有積極爭取優秀的年輕人。
我不大想評論個案,因為個案的種類太多;但就整體來說,我覺得台灣有很多人(不只是年輕人)對於產學議題的所見所聞相當狹隘,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狹隘。
年輕人由於對於業界的動態和學界的狀況不熟,所以不知道要學什麼才能提高自己的價值,而且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被業界和政府佔便宜,究竟是誰的問題?
學校和「主流聲音」要負部分責任
我個人覺得,對於被佔便宜的學生而言,學校要負擔很大一部份的責任;所以我(以及系上同仁)經常對學生敘述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導有價值的技術、介紹值得去的工作機會。
為何主流不可信?如果說主流不可信,那要信什麼?
然而,當我們已經盡力完成上述工作項目之後,部份學生還是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價值;因為當前「主流的聲音」告訴他們要找穩定的大公司、趕快成為主管、趕緊賺到第一桶金來投資房市,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學生(家長)和業界的問題了。
視野有限,不能光靠學校。為何主流的聲音不可信?如果說主流的聲音不可信,那要信什麼?
主流的聲音主要是基於過去的經驗,但台灣的所謂高科技業過去所在的大環境,至今已有極大的變動;因此這些過去的經驗,不見得適用於現在和未來。
可是主流媒體和看報導的民眾,還是迷信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轉來轉去都是知名人物的言論;另一方面,小道消息和酸民言論在非主流媒體和PTT上瘋傳,成為極大的對比。
試想,身為一個學生,面對這些各執一詞的言論,要如何取捨?
我的看法如下:
1.
那些需要優質研發人才的公司應該多站出來喊話,不要怕破壞薪資行情、不要怕花時間,否則人才為什麼要去你那邊?把美食端出來,比我們在學校拼命形容美食有多好吃要有效多了。否則,那些主流的聲音會持續讓多數年輕人要不是無心於技術精進、就是被迫到國外發展,怪不得誰。
2.
家長們應該要知道,台灣的(科技)產業正在轉型,因為低門檻的工作在世界工廠和機器人的能力逐年強化之下,會越來越難賺錢。不要只強調學歷,要在職場上具備長久的競爭力,必須要擁有很好的學習和適應能力,無論將來社會如何演變,都能成為社會所需的專業人士。
3.
學生們要知道,一窩蜂盲目追隨主流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功課越好的學生,往往一直在主流價值的框架內發展,反而缺乏獨立思考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舉例來說,為什麼會覺得學歷越高,可以工作的地方越少?這就是盲點。考試升學,養成許多學生一窩蜂追隨主流的慣性,到了研究所還受此毒害,這是需要學生自我檢視改進的重點,甚至比技術能力還重要;同時,我希望學生們不要太短視,最好是找到那些可以學習成長、精進技術的地方。
4.
我一向不贊成政府過度補助那些不值得扶持的產業。
在國外,暑期實習和人才媒合公司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這幾年幫了很多學生找到不錯的暑期實習機會(請搜尋:核心系統達人),最近和人才媒合的公司(例如sudo.com.tw)合作,希望讓更多人才進到需要人才的公司。同學們平常不妨多注意業界動態、多問問師長。
5.
我一向不贊成政府過度補助那些不值得扶持的產業,也不支持政府介入而降低人才薪資行情的一些作法。
有些機構或公司該倒,與其讓他們苟延殘喘至倒了、活不了的情況才處理,不如趁著他們還有競爭力的時候倒,釋出的人才還可有助於產業發展。
6.
產學合作:這是老掉牙的話題,也是必須務實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過去的頂尖大學獨尊學術、忽視產學,現在一下子要大舉推動產學,辦得到嗎?我不贊成政府和學校「為了產學而產學」,過度迎合業界的需求。要知道業界如果要的是低門檻、短期訓練即可產生的人才,那應該由技職體系產生,或是自行訓練。
研究型的產學合作應該要有技術門檻,如果一窩蜂搞產學,可能又會搞砸;所以應該要謹慎為之,而且讓業界多負擔人才培育的責任。
7.
新創公司還沒賺錢,要用願景和學習機會吸引人才,可思考與學界多合作;這當然也要花時間,但高科技研發本來就不是簡單的事。
換句話說,找有即戰力的人來做短期研發就能賺錢的機會,誰不想呢?但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如果公司的作法一成不變,只會撿現成的,要求年輕人吃苦耐勞、共體時艱,那恐怕很難令人信服,自然就會被冠以「慣老闆」的形容詞。
需要人才的公司要善待人才
舉例來說,以下是翟本喬先生在臉書上對葉丙成老師個案的回應,這就是我所說的,自認為需要人才以及善待人才的公司應該要出來喊話:
我們和沛接收了好幾位其他公司釋出的研替,驚訝地發現有些公司竟然會利用研替不能離職的弱點,三年不調薪、或是只調一點點。我們是完全比照正職人員,該調多少就多少。
表現好的,每年10%並不少見。用人不是買貨物,能殺價就殺價。人才總是會發現自己的價值的,到時候你損失的,不是一個人才的離去,而是整個企業的誠信。
我想,願意爭取人才公司並不少,但多半因為忙於工作而沒時間發言,或是人資部門根據過去狀況限制薪資行情,也可能是公司還沒賺大錢之前,不好意思講大話。但是如果不多講,學生就不會知道,因為那些所謂「主流」的做法和聲音能見度遠大於此。
三不五時講講公司的願景,公開吸引人才的新作法,提供優質的實習機會,讓年輕人有希望從事的工作目標、突破低迷的氣氛,有那麼困難嗎?有的業者說,為什麼要我來做,對我有什麼好處?我想用翟本喬學長剛剛說的笑話,來回應這樣的說法:
CFO 問 CEO:我們花錢訓練這些員工,萬一他們走了怎麼辦?
CEO 反問 CFO:我們不花錢訓練,萬一他們留下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