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設計與眾不同(下)/Taylor Hu
編按:本文是〈如何讓設計與眾不同(上)〉的續篇。
閱讀「趨勢文」時請小心
我必須說,很多文章為了吸引流量,常常會「貼心地」將一些設計手法整理成所謂的「趨勢」,像是「2016年十大網頁設計趨勢」,進而讓部分人形成一種「我只要跟著這樣做就OK了」的觀念。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部份讀者、設計師學習時的偷懶心態,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之一。
模仿是學習過程當中很重要的練習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須知道為何而模仿。跟上趨勢不是不行,但如果能夠理解趨勢為何形成,那會是更好的。
一般來說,一個趨勢會形成,通常是由於有了新科技的出現,進而讓設計師能夠使用更優雅的新方法來解決舊問題,而不是純粹因為「看膩了」。
以iOS為例子,當iPhone有了更精準的陀螺儀、加速度計、以及更省電的CPU時,便能用視差(Parallax)的方式來塑造視覺深度,相較於舊有的陰影手法,便顯得更加優雅。
但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理解為「視差效果是新的設計趨勢,快跟上!」,那就非常可惜了。
拓增你的知識廣度
很多設計師由於職業因素使然,往往只會特別留意那些「明顯經過設計」的事物,例如文章只讀設計相關領域、看展只看設計展、讓自己成為個標標準準的「設計人」。
設計人應該多方接觸各式知識,讓設計不只功能好用,還能夠賦予作品意義和深度。
但設計師的工作大部分時候其實是在替千千萬萬人解決問題。試想,接下了一個理財App設計案,結果設計師自己從來不曾好好管過錢,怎麼可能做出好用的設計呢?不可能每次案子來才惡補。
也就是說,設計人平常就應該多方接觸各式各樣的知識,不但讓設計不只功能好用,還能夠賦予作品意義和深度。
找出設計的主題
一個設計看起來會不OK,有時候是因為視覺上的零散所造成,感覺像是物件一把抓,就隨意丟到畫面上亂湊一樣。更慘一點,有時候設計做完了,看起來還像是Wireframe。
替你的設計定義一個清晰的「設計語言」,是改善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它通常會是是兩到三個形容詞,例如Apple TV的tvOS在設計規範中,設計語言的定義是「Light and airy」。
你一定能夠從tvOS整體的外觀看出來:
圖片來源:Apple官方網站
而設計語言的定義,可以考量既有的品牌規範、使用族群的特徵等等。
不過,有時也不妨使用更具創意的方法,例如找一首你認為能夠很貼切地描述這個產品的歌曲、一首詩、一幅畫等等,接著在進行設計時,試著去逼近「那個感覺」;這些都是設計學院裡最基本的概念造型練習。你會發現,這對於「定調」整體設計非常有幫助。
注重細節
這就幾乎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奇怪的是,越是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能做到的人反而越少。當我們開始在畫面裡產生各種細節時,除了思考其存在理由以外,同時也要去想在呈現手法上是否精準、是否太過粗糙、草草帶過等。
而這些細節,在相互堆疊之後,便成了整體的外觀;如果你的細節很慘,那麼無數悲慘細節堆疊而成的作品,就會是一個大悲劇了。
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個人的經驗:你要花很多時間去雕琢,但要花更多時間想辦法讓它不引人注意。
總是問「這還能更好嗎?」
方法就是這麼簡單。不斷地、不斷地問自己「這真的已經是最好了嗎?」如果連你自己都說服不了,那要將這個設計推銷給其他人,也只會難上加難而已。
設計時,多多嘗試用不同手法解決同一問題,再從中進行篩選、重組,得出最終設計,會是不錯的解決方式。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偉大工業設計師Dieter Rams說過的話:
Things which are different in order simply to be different are seldom better, but that which is made to be better is almost always different.
「為了不同而不同的設計,很少會是更好的;但如果出發點是為了『更好』,那麼這些設計幾乎總是會與眾不同。」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