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PayPal 生在台灣……一個創業者的想法/Bruce Chen
如果PayPal生在台灣
PayPal是一個國外的線上金融收付服務,經營已經有一段時間,有許多網路商店和服務使用、也深得眾多用戶的信任。
國內外都有許多廠商希望複製PayPal的成功經驗,或是提供類似、但模式上有些不同的服務。目前類似性質的服務在中國已經有知名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台灣也有智付寶、歐付寶等服務急起直追,但無論比起PayPal或中國的同業,在時間上都已經落後不少。
許多這類金融技術服務業者,在國內都碰到一些障礙;於是讓我們來猜想,如果PayPal這樣的公司是在台灣成立,會有什麼樣的遭遇?
新聞:
電子支付業者PayPal辦公室昨日遭檢調搜查,檢方查扣電腦主機後,認定其創辦人Peter Thiel及Elon Musk等人涉嫌違法吸金,全案移送板橋地檢署偵辦。
創投:
你現在資本額一百五十萬美元是嗎?請問你EPS多少?
啊?怎麼還在賠錢? 我跟你講,等你賺錢了我再來投你,不要說一股三塊啦,你營收起來時我用四塊或五塊來投你也沒關係。
官方:
資策會現在已經有FinTech實驗室,你也可以透過TSS報名海外加速器計畫,或申請新加坡交換名額。
下禮拜五我們在金華街官邸舉辦天使投資人分享會,歡迎你們來參加。
鄉民:
早就說過要他們老實做電商,台灣做好再前進東南亞;誰叫你要趕流行愛趴?活該。
天使投資人:
你們燒我的錢,都賠了快一百萬美金了還在繼續燒!這些沒用的傢伙,下次董事會一定要來減資再增資,把這兩個創辦人統統趕走,要不然我就退股!
以上這幾段原本寫在Facebook上的即興戲謔之作,在幾天內居然達到一百多次分享。看似好笑,但我想許多人跟我一樣其實只能苦笑,內心十分難受。
環境的障礙
因為這則短文剪接了真實社會事件(台灣數字科技儲值業務遭移送法辦事件),以及我自己、也是眾多台灣創業者在創業路上的真實遭遇。
文中的五個角度,其實就是反映了台灣新創界的困難處境:政府政策跟不上時代,限制重重,創投業者習慣了台灣傳統依附式經濟下的「xx概念股」、「追求EPS」的思維,既不想冒風險、也無法做長線投資的國際戰略思考。
官方喜做表面文章,同樣看不到台灣產業本質需要轉變的戰略性思惟;鄉民多酸民,天使投資人重視短線獲利,而且還是工業經濟腦袋,認為出錢的最大,不夠尊重創業者。
從事FinTech開發的困難
最近筆者的新創公司Installments(編按:已改名為Insto)適逢全球金融科技熱潮,在台灣經常被媒體問到一個問題:「台灣有志FinTech(金融科技)的創業者跟新創公司,該怎樣才能做到金融創新?」
我總是坦誠以告:台灣的環境可說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台灣的FinTech新創,除非做的是周邊的配合技術,只要牽涉到金流相關業務,新創公司幾乎毫無施展空間。
原因之一是台灣的金管會基本上是「防弊重於興利」,只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從事金融相關業務;就算近年來開放業者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但三億台幣起跳的門檻,基本上還是只有大公司或財團玩得起。
由於 Installments 是在美國創立,所以避開了國內的先天限制;台灣想從事金融科技的人,似乎也只有繞道從國外做起,才是一條比較可行之路。但對台灣的創業者來講,要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又是另一種不同的困難。
既然台灣政府跟銀行都想鼓勵金融創新,但面對金管會的重重限制,要讓新創業者施展得開,似乎就只有結合政府政策與銀行牌照,開設一個不受限制的新創實驗空間,才會是比較可行的方案;讓新創公司可以不需要準備三五億台幣,就可以開始做金融創新的實驗,要不然只是政府一頭熱,新創無法創新,完全無法受惠。
從外而內
Installments 雖然是在美國開創,但產品與軟體工程一直都是在台灣開發。面對產業轉型所可能給台灣帶來的歷史浩劫,我們只能帶著一種孤臣孽子的心情為台灣力拼國際網路市場;希望在這種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環境下,能憑藉一群人的努力,為台灣接下來的產業扳回一城。
玩笑歸玩笑,但這一切問題其實是必須要嚴肅面對的。台灣在長年的淺碟經濟之下,衍生出的產業生態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台灣新創業界所遇到的困境,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在表皮症狀之下,我們大多數人可能看不到惡性腫瘤的快速蔓延;如果台灣人跟政府的腦袋跟視野不提升,接下來我們必須面對的,就是全球網路經濟局勢演變下,台灣產業滅絕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