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蔡英文「亞洲矽谷」產業政策的看法/傅瑞德
PunNode網站主編鄭國威兄今天發表了「我對蔡英文亞洲矽谷產業政策的看法」這篇文章(這裡借用他的題目,抱歉),評介了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亞洲矽谷」政策,其中也連結了幾篇重量級人物贊成或反對的文章。
亞洲矽谷計畫的執行基地,我們選定在桃園,是因為這裡有非常好的、有利於新創事業的區位條件。
桃園距離亞洲五大城市,也就是香港、上海、首爾、東京、新加坡,飛行距離都不到三小時,是在一個中心點的位置。
桃園現在有29個工業區,1萬多家工廠,供應鏈相當完整,完全可以支應「智慧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桃園距離新竹的資通訊產業聚落,以及台北的軟體產業和企業總部,都是一個小時以內的車程;對於一個新創公司、或者一個年輕創業者,如果他有一個產品的新想法,想要找工廠合作,開發試產,桃園可以說是完美的地點。
桃園也有六都中,最年輕的人口,也有涵蓋多元面向的高等教育體系,而且,大多數的學科教育,都可以跟產業緊密接軌。無論是工程師,或是專業經理人,各種有學習能力、敢拼、想衝的專業人才,都可以找得到。
這裡,無論是在交通、人力、產業、研發體系,都具備很好的基礎。這是為什麼我們要選定桃園的原因。
在讀過這篇政策(也就是上面的引文)、但還沒有讀過重量級大老的文章之前(避免受到他們的高見影響),我也來提供一點拙見。
對我來說,蔡英文的此一政策,除了前後鋪陳在所難免之外,重點核心只有上面這一小塊,而很抱歉的,我認為就現今的網路相關產業環境、以及從業人士所需的條件而言,政策內容有些空洞。
要先說的是,我對於國威兄所提的幾點標準完全贊同:
第一:相關政策計畫是否有效提升全民,特別是政府本身的「數位素養」?
第二:是否重視服務內涵勝過(通常是無意義的)KPI外殼?
第三:是否系統化地吸引了外界/國際優秀人才進入政府協助推動政策?
第四:是否重視教育投資勝過蓋房子的硬體投資?
如果用這幾點來檢視政策內容(至少就字面上來看,或許蔡英文有更深入的執行大綱和細節作法),會發現選在桃園、以及「飛行距離不到三小時」、「有29個工業區」之類的優點幾乎完全沒有關係;而且以政策中列的條件來看,換成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似乎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傳統上來說,美國的「矽谷」是在舊金山到聖荷西之間、距離約莫80公里的地帶,以長度為準大約是1/8個台灣大小;但廣義一點往四方擴展的話,說是有半個台灣大也是無妨。
這裡因為許多歷史原因,從70年代一直發展到現在,成為美國(或說全球)科技業發展的重心之一;這四十年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政府的德政規劃、也不是因為這裡有多少了不起的工廠或大專院校(雖然確實有一些了不起的學校),一部分是因為當年土地便宜、氣候良好、移民眾多,吸引許多當時的大型科技公司進駐(有些甚至不是現在所謂的科技業,而是冷戰時期大賺其錢的國防工業),再從這些大廠開枝散葉出許多小公司、以及後來創業成功的人才。
首先要說的是,美國矽谷的發展經歷,沒有那麼容易重現或複製;現在只能取用它的名字,其他一切都得自己重來。
我並不是說選擇桃園不對,而是以台灣相對小的土地(扣掉山林和農地之後說不定還沒有美國矽谷大)、以及網路時代的工作型態,是否還需要緊抓著「園區」的概念不放?以總統制訂國家政策的高度,是否有可能讓台灣每個地方有志於科技創業的人都蒙受其利?
在資源和人才相對匱乏的時代,需要有新竹科學園區這樣的地方,以便於進行管理、提供(別的地方可能還沒有的)基礎建設、統計產值和KPI達成率、甚至為了吸引國外人才回流設立高級住宅和雙語學校,於是多年來成為台灣之光、以及推動某某產業時的標竿。
然而,園區的時代早已過去、甚至已經成為地方政府上焉者拼湊政績、下焉著圈地圖利的淵藪;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是「條件」,而不是「地段」。
如果創業者從事的是需要大量廠房產線、或是周邊模具零件工廠配合的製造業,或許需要像是林口、桃園、新竹、高雄等等特定的地點,以節省溝通和運送時間,但這裡說的是「矽谷」;多的是歐美公司把硬體設計、打樣、試產、製造的工作外發到台灣、中國、或是印度進行,並無損於公司的發展或整體研發製造成本,何況台灣西部境內即使再遠,也都是兩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抵達的距離。
所以回到國威兄的四點標準,我想要問的是:
在任一位總統候選人的相關政策架構中,有沒有任何作法可以提升全民和政府本身的數位素養,至少讓政府本身不要成為產業進步的障礙?
政府在相關的法規(例如線上支付)和基礎建設方面(例如有線和無線網路的普及、落實、以及安全)能不能迅速跟上時代?
政府主事者是否能有超越短期KPI的產業解釋方式與遠見、以及長期策略制訂與執行能力?
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和實務運用接軌,讓畢業生可以在短期訓練之後就成為業界可用的基本戰力?
最重要的是,如果我的創業內容符合所謂「亞洲矽谷」的條件,是否無論在台北、桃園、嘉義、台東、或是澎湖啟動,都能夠受到政府政策的協助、進而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台灣之光」?
如果最後一點的答案是「可以」的話,那麼又何必把「亞洲矽谷」以製造業或園區思維限縮在桃園?
如果無論在台灣的什麼地方都能啟動、而且都能受惠,不僅對於台灣整體的發展有所幫助,對於縣市之間的人口流動、產業發展、經濟和資訊教育落差的均衡,也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是的,我知道這是理論上,實際執行並不容易;但我們現在談的是國家領導層級的整體長期戰略,至少方向應該是對的。)
這些非常關鍵、甚至可以說對現今台灣網路資訊產業有立即需要的問題,都不是目前引文中這套政策和優點條列、或是把執行基地定在桃園這件事情可以解答的(再說一遍,重點不在桃園,選在哪裡都一樣),這也是我說它內容有些「空洞」的原因。
我期望可以不僅看到蔡英文,也看到其他政黨的候選人能有更具前瞻性、更全面、更紮實、也更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資訊產業發展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