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tart」按鈕歡慶20週年說起/傅瑞德
如果你是從Windows 7直接升級到Windows 10的用戶,會發現會比過去升級到Windows 8的開始畫面輕鬆一點。微軟想藉著Windows 8推出更適合觸控的介面,但現在似乎回頭走到比較適合電腦桌面的設計。
整體來說,Windows 10的介面大多數是黑色和白色的結合,尤其是在內建的軟體上;而工作列和「Start」按鈕則是加上了一些透明設計的黑色調。在六個月前推出的Windows 10上,多數用戶對於設計和功能上都舊瓶裝新酒的「Start」選單都相當滿意。
這次「Start」選單可以說是有備而來,而且應該不會再離開了。
「開始」選單自從在Windows 95上現身至今已經20年(更早的Windows 3.1上還沒有它),可以說已經變成Windows系統的「註冊商標」,大家看到它就會想到Windows;而這個設計能夠在微軟的歷代改版中(幾乎)都留存下來,確實是值得紀念的事情。
然而,這個已經屬於理所當然等級的設計,當初為什麼會誕生、為什麼會在左下角這個位置、之後又會怎麼發展,則是另外幾個有趣的問題。
在看歷史之前,先「開始」來談談這個設計。
「Start」的文字表達問題
筆者在2005年一篇評論微軟介面的文章〈從Xbox 360到MCE的介面問題〉中,就提到了這一點:
其實,微軟系統的介面設計有根本的人性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從Windows 95開始把硬碟圖像和垃圾桶放在左邊、幫系統功能按鈕取個叫做「start」的怪異文字名稱(中文版上叫做「開始」更奇怪,只是大家也都習慣了。其實這個按鈕在螢幕上根本不需要顯示文字名稱)、軟體之間的介面元素不統一(嚴格說來不是微軟的錯;但作為作業系統的開發者,微軟有義務為開發商把介面規範作好)。
在英文介面中,「Start」這個動詞後面接上要執行的功能,例如「Start Solitaire」或「 Start Office」都很順,但在中文裡面就不太對;也因為如此,「開始」這個翻譯更是一切不妥的開端,只是大家都習慣了。
Windows的中文化從Windows 95之後一直有很多問題,大約是在Windows 7之後才略有改善(更多範例請參閱前面的〈介面問題〉一文);不過初期因為95的介面跟3.1版相較改動太多,而且因為沒有理想的工具,所以譯者有時候看不到最後的介面,所以不盡理想也還算是情有可原。
不過話說回來,微軟可能之後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如同前述的建議,從Windows 7之後就拿掉了「Start」的文字標籤,只以單純的視窗圖像取代。
為什麼要有「Start」鈕?
事隔多年,可能大家也淡忘了蘋果和微軟在1990年代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介面模仿」官司;雖然兩邊都不算贏,但這場訴訟的結果為後來類似的爭議定下了基調,例如「觀感」(Look and Feel)或「模擬環境」(Metaphor)的創意不受專利保護等等。
而正好也在這場官司結束的1994年之後,微軟就推出了改變整個PC生態系的Windows 95。
類似的「標誌圖像放在角落,用來啟動系統功能選單」設計,首先出現在1984年的第一代Mac作業系統上。1983年的Lisa系統雖然也有類似的設計,但還不是「蘋果標誌」,而是「Desk」選單:
而1984年的第一代Mac作業系統(以及不久之後的Apple II ProDos系統)就開始有蘋果了:
雖然Mac系統介面有一部分取自Xerox PARC研究中心的Star系統(也打過「抄襲」官司,但跟本文提到的角落選單關係不大,詳情可以參閱AppleInsider這篇相當詳細的報導),但蘋果選單在Star上也還沒有出現:
接下來,Steve Jobs離開蘋果之後在1985年創立的NeXT電腦,作業系統(稱為NextStep)介面也有類似的設計,不過是放在右上角的黑色NeXT方塊上(順帶一提,NextStep正是現在Mac OS X的前身,只是當時堪稱非常先進的整體介面設計沒有傳承下來):
而在Windows相關方面,在Windows 95之前都還沒有類似的設計;例如概念和第一代Windows類似,但更早出現的Digital Research GEM:
……以及Windows 1.0到3.1版之間,類似後來「Start」按鈕的設計都還在醞釀當中,直到後來Windows 95出現為止。
為了避免被指稱模仿Mac介面也好、或者當時的微軟介面設計師認為把垃圾桶和Start選單放在左下角比較符合人因工學也好,總之95也為後來20年的Windows介面設計奠定了基調。
套句電影台詞: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之後的20年
大略的說,「視窗+選單+角落按鈕+工作列/Dock」的電腦桌面基本設計,在Mac OS上使用了30年、在Windows上也出現了20年,那麼現在開始之後的20年呢?
基本上對於螢幕大小有限(尤其是早期解析度只有800 x 600或更少的時代)、又必須把大部分畫面用在多工視窗的系統,將主要功能收納在一個跨應用程式的統一選單中,是一個好的設計;但這個「好」的前提,是人機介面只有二度空間。
隨著三度空間操作介面的成熟,例如點按和滑動、多點觸控、手勢動作、感壓等等,同樣的功能不一定要靠「收納」來完成;或者換個方式說,過去大量依賴「選單」來歸納指令的作法,在小型觸控螢幕上並不見得是最好的設計。
本文開頭引用的The Verge網站文章中,提到了一段很重要的話:「微軟想藉著Windows 8推出更適合觸控的介面,但現在似乎回頭走到比較適合電腦桌面的設計」。觸控是這一代(已經不是「下一代」了)包括手機、平板等行動運算設備的主流操作方式,但如同我們這陣子在幾篇文章中不斷提到的「運算設備典範轉移」:
要勉強用現在的桌上電腦型態去容納新世代的操控方式,必定會碰到一些困難;這個問題不僅Windows必須面對、Mac OS(包括其他針對桌上電腦設計的系統)也絕無法置身事外。
因此,微軟用統一介面基本設計、但針對不同設備微調的方式來因應;而蘋果則在iOS上幾乎完全捨棄Mac OS的介面元素(想像一下,如果在觸控設備上還要按蘋果標誌拉選單,恐怕並不好用)。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而微軟和蘋果兩者的立足點也不算相差太遠(電腦市場微軟佔多數、行動市場蘋果佔多數;Android因為沒有電腦桌面系統,所以先不列入);所以未來在商業市場誰能勝出還很難說,工作型態的改變、以及主流運算設備的演進如何發展,才會是決定性的關鍵。
這方面的變化,往後5到10年之間將會比過去20年更快,所以對於引文結尾說的「這次『開始』選單可以說是有備而來,而且應該不會再離開了」這句話,我並不太同意。只能說,大家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