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第二」到「台灣第二」看黑色幽默的歐亞視角差異/JJ Jan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除了讓大部分的美國主流媒體都大驚失色外,歐洲的主要媒體也是哀鴻遍野,幾乎沒有一家歐洲的媒體預測得到,選前被當笑話看的川普會打敗媒體普遍看好的希拉蕊。
[embed]https://medium.com/@smokingtuna/jj-jan-eb57661551f0[/embed]
荷蘭第二帶動全球第二的風潮
當川普宣布當選後,大部分歐洲媒體都專注在分析為何川普會當選、以及未來歐洲要如何因應等等較為「嚴肅」的議題上。
當一個選前被多家媒體當笑話看的候選人,忽然跌破大家眼鏡當選美國總統時,當初把川普當笑話看的媒體,現在本身就已經變成了笑話;所以大概只能選擇嚴肅議題來報導,因為還不知道要如何笑得出來。
荷蘭比較例外。在1月20日川普就職後,當全球還在嘗試著接受這位「非典型」的川普正式成為美國總統之時,同一週的星期日,荷蘭公視第三台(NPO3)的「 zondag-met-lubach」(Sunday with launch,週日笑一笑)節目就趁機推出了一部「Amercia First, Netherlands Second」的黑色幽默搞笑影片,來回應川普的就職: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D2AwFN9Nc[/embed]
可能因為應用很多川普的聲調與笑點,搭配自我解嘲的黑色幽默,例如用「黑彼特」(Zwarte Piet)這個荷蘭本身也存在的種族歧視議題[footnote]因為荷蘭部分人的抗議,黑彼特在荷蘭某些地方被禁止使用黑色塗料來化妝。[/footnote]來暗諷川普的種族隔離政策。
除了在荷蘭境內快速取得觀眾的笑聲與收視率,這部影片也迅速傳遍全球;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400萬的YouTube點擊率。
除了荷蘭本地的笑點外,「荷蘭第二」影片也諷刺德語不是個語言;因為德國人常常笑說,荷蘭語(Dutch)只是日耳曼德語(Deutsch)的一個方言(其實荷蘭人也不否認,因為「Dutch」是不是跟「Deutsch」發音起來很像?),所以影片中也反諷「德語只是一個方言」。
而影片中也說,丹麥語是完全很廢的語言,雖然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確實是讓德國跟丹麥都很快做出類似的「德國第二」的影片: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H9eWBs9fw[/embed]
跟「丹麥第二」的影片來回應: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ppmnDbqJY[/embed]
德國甚至還有公司推出名為「大家都是第二名」的網站,來鼓勵與蒐集各地國家推出他們的「第二」版本影片。
幽默影片常常是最佳的行銷工具
對荷蘭的旅遊與國家能見度而言,以YouTube的點擊率來看,荷蘭第二影片是成功的。才經過短短的兩個月左右,就已經取得超過2,000萬次點閱,絕對高於任何其他介紹荷蘭的影片,成功行銷了那個比台灣小人國還要小很多的Madurodam荷蘭小人國,很多人也對可讓小孩騎馬的Slagharen渡假村遊樂場印象深刻。
我在荷蘭這麼多年,也是因為這個影片,才能知道有這麼一個遊樂場;甚至連被荷蘭諷刺為「Fake country」(假國家)的德國鄰居都說讚,也說應當要來荷蘭一遊!
被「荷蘭第二」點名而推出的「德國第二」影片,推出後也快速取的流量,取得將近1,000萬次的點閱。
後續推出的「瑞士第二」:
與「馬爾他第二」: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mrVYHmE_gA[/embed]
這些影片因為Time的報導,也快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相信對觀光多少有所助益。
所以我在一開始,就透過「歐洲觀點」鼓勵台灣的讀者們也來拍一個「台灣第二」,應該會比中規中矩的觀光宣傳影片有效。
台灣第二影片出爐
終於在2月18日,「台灣第二」影片也出爐了!這段由「Red Brick Daily」(紅磚日報)製作的影片,應用了很多有趣的梗,例如許多外國人「泰」(Thai)和「台」(Tai)分不清、「87摩托車事故」、老外吃臭豆腐、台灣有錢到可以在路邊燒紙錢、還有國會議場幹架等等。
[embed]https://youtu.be/2ogkIsnMToQ[/embed]
在我透過YouTube不小心看到這個「台灣第二」影片時,點閱率只有3萬不到,但透過「歐洲觀點」的宣傳、加上中央社新聞的引用,點閱率快速上升到16萬,再加上Facebook影片點閱量也超過50萬,也算是發揮了不錯的影響力;國際宣傳效果應該都高過於觀光局在國際媒體如CNN上做的電視廣告:
歐洲與亞洲對黑色幽默的接受度差異
這個「台灣第二」影片參考「荷蘭第二」風格製作,稱不上唯美(觀光局大多很唯美,但沒有梗),但搭配台灣的梗,風趣好笑但也應該無傷大雅,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但「歐洲觀點」讀者的反應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可能我這個住荷蘭多年的台灣人,已經被歐洲的黑色幽默風格所同化了。
台灣有部分讀者似乎對於黑色幽默的接受度,跟歐洲有很大的不同;舉幾個台灣讀者反映來參考:
大是大非型
正義魔人型
自尊心強,愛幫朋友打抱不平者
除了上面這些自尊心強的大是大非正義魔人外,其實大部分的台灣讀者都是肯定這部「台灣第二」影片的笑點,相信大部分的歐洲讀者應該也是肯定這樣的黑色自嘲式幽默。
這些台灣讀者如果也看過其他國家的第二影片,例如德國諷刺希特勒、奧地利拿性侵女兒的色魔父親開玩笑,台灣的自嘲與諷刺算是溫和的了。
歐洲如果也出現很多這種自尊心強、注重大是大非的正義魔人,相信歐洲國家之間常見的互相嘲諷黑色幽默,可能不小心都會再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吧?
記得我有個荷蘭同事跟我說過,他認為台灣人很喜歡給答案;因為他常常拿自認幽默的問題問他的台灣老婆,但常常會得到一個「正式答案」,讓他的幽默梗都不幽默了。但住在歐洲的時日久了,受歐洲的幽默風格影響日深,她也終於慢慢瞭解,有時候開開玩笑的自我解嘲問題是不需要給正式答案的。
從這個「荷蘭第二」與「台灣第二」影片的雙方讀者反映中,可以看出歐洲跟亞洲讀者對「自我解嘲」幽默度的接受度有所不同;透過搞笑影片來進行國際宣傳時,還真需要特別注意各地的國情差異才是。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授權說明、或來信 ask@tuna.to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多按下方的「拍手」圖像幾次、或是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