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立信的衰落與高通購併NXP,看全球科技業的整併大勢/TWicic
最近有個新聞:懸缺三個月的愛立信(Ericsson)執行長終於找到人。但跟之前外界猜的人選有很大差異;不是什麼從外面來的高手,也不是跨產業別的厲害人物,而是愛立信大股東之一的代表人。
愛立信新任CEO上任背後的暗潮
愛立信宣布,Börje Ekholm將在2017年1月16日正式接任愛立信執行長職務。Börje Ekholm先前擔任Investor AB子公司Patricia Industries執行長,而其過去的工作經歷與愛立信本業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在金融投資相關領域打轉。
但為何會由這位先生出任愛立信執行長?後面的故事就很值得玩味。可以猜想的是,Börje Ekholm是由愛立信大股東Invester AB支持的人選,而Investor AB與Industrivaerden AB正是擁有愛立信40%表決權的最大股東。前任愛立信執行長Han Vestberg,就是在這兩大股東的壓力下被迫離職。
愛立信的高層異動,反應的是大型科技業者未來的慘淡命運。
這其中有個有趣的八卦。當時曾經傳出Hans Vestberg之所以會被兩大股東踢下來,最主要的關鍵在於Hans Vestberg與外人密謀將愛立信賣給思科,但這個消息走漏之後,兩大股東簡直氣炸了;再加上原本就對愛立信近三年營運不佳與股價長期低迷的不滿,Hans Vestberg自然就沒辦法待下去。
不過,在這個八卦流傳的同時,卻還有另一種更陰謀論的說法,是只有瑞典當地的媒體有報導的暗黑揣測。從去年底開始,瑞典當地媒體幾次針對幾家歷史悠久、營運出現疲態、急需轉型改造的大型企業提出嚴厲批判,不論是經營績效、或者是人謀不臧,都被這些媒體強力質疑;就這樣接連搞掉了幾個在位許久的執行長。然後這些換上新執行長的公司,沒多久就被其他人收購、拆分,像是另一種型式的股市禿鷹。
而愛立信,就是這一波被看上的目標。
不管傳聞八卦真假,愛立信確實已然走到一個命運的關鍵轉折點。
在我看來,以愛立信大股東出手強力主導的作法來看,接下來愛立信將會祭出一波波大震盪的改造。大股東為了自身利益而勵精圖治是好事,但怕的是,勵精圖治不成之後的放棄,那勢道可是摧枯拉朽的劇烈。大家應該還記得幾年前諾基亞Nokia;當時被找來改造拯救諾基亞的執行長Stephen Elop,在幾年之後發表的那一番「我們正站在失火的鑽油平台上」談話。
到了那個地步,最怕看到的不是愛立信被賣掉,而是愛立信被一片片割肉賣掉。幾乎所有愛立信的同業,在過去十年都曾經歷過被割肉賣掉的殘酷命運。最後剩下的殘肉剩骨,讓人簡直認不出來誰是誰。
說實在話,愛立信的崩壞速度之快,遠超過我所能想像的速度。在2013年華為營收逼近愛立信時,大家只是以為這只是接近,兩雄應該還有一段時間的拉扯,但不到三年時間,愛立信距離潰不成軍,也好像只差一步。
以上週末愛立信所公布的第三季季報來看,和上一季相比,幾乎每一個項目都是雪崩式的下滑,一來一往之間,要看到愛立信出現鉅額虧損,大概也就是在這一兩季的事。
Ericsson 2016年第三季營收報告,可以看到與第二季相比,各項數字都相當不理想。
當大者愈來愈大
從五年前開始,電信產業界就已經開始討論:「如果華為超越愛立信,會怎麼樣?」,但現在我們要開始認真思考的是,「當華為不是第一,而是唯一,又會發生什麼事?」。
當然,因為中國的因素,華為打不進很多國家市場,是明擺著的事實;所以華為的「唯一」,或許不是名目上的唯一,但卻可能是實質上的唯一,因為其他供應商的份額不足以影響大局,或是不足以對華為造成威脅。就像過去這麼多年以來,思科在全球網路路由器/交換器市場的地位。
同時看到高通正式宣布收購NXP的消息。我看到兩家公司共同署名給客戶與合作夥伴的公開信,裏面提到兩家公司在多個領域的互補優勢[footnote]原文為英文,由本站翻譯。[/footnote]:
行動領域:在行動單晶片、3G/4G/5G調制解調器與資安方案的領導者。
汽車領域:在全球汽車半導體領域的領先者,包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資訊娛樂、行車安全、車身電子控制系統、網路系統、動力元件、底盤、安全控管等等。
物聯網與資安:在泛用型微控制器、安全身分認識、行動交易、金融卡、交通卡等具領先地位,在應用處理器與連線系統上具有優勢。
網通:在各種無線與有線網路的領導地位,包括射頻通訊與射頻元件、Wave-2 11ac/11ad、射頻電源與BTS系統。
筆者的立即反應是,以後都給你玩就好了。如果英特爾再不長進一點,我們以後就只能看高通臉色了。有位朋友想的跟我不一樣,他擔心的是台積電;他說,供應商比客戶少是正常現象,但客戶越來越少,越來越大,供應商又該怎麼辦?
整併整併再整併,看起來就是未來幾年將會持續發生的全球科技產業主調,而且是360度的整併型式,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
在持續整併的過程中,類似華為和高通這樣「不是第一,而是唯一」的局面,我們恐怕得盡快適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