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上季獲利創歷史新高,看後 PC 時代與未來/Denken
最新一季蘋果財務報表(2016 年第一季)日前出爐了。儘管國際貨幣走弱,但不論是季營收 759 億美金、或是季利潤 184 億美金,都再創歷史新高;而儘管 iPhone 成長幅度降低,季銷量 7478 萬支同樣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智慧型手機在已開發國家市場也許已經趨向飽和,Android 也持續擁有較高的市佔率;但在手機廠牌漲落幾乎換了幾輪之後,iPhone 的成長與獲利依然一枝獨秀,成為全球資本主義下的最大贏家。
然而蘋果除了 iPhone 以外,其他產品似乎並無驚艷之處,後 PC 時代依然是由智慧型手機獨領風騷;Mac 電腦銷售雖逐年成長,但仍遠遠不及 Windows。
iPad 銷售量趨勢依然持續衰退,更大尺寸的 iPad Pro 未能開拓出令人滿意的新市場,而同樣衰退的電書機銷量,預示了手機閱讀更有未來;此外,未見起色的平板雜誌也被認為將消亡。
Apple Watch 的產品成熟度與推估銷售量,尚持平平水準,Apple TV 仍是以往銷售機上盒的方式,儘管蘋果在財報上指出由於這兩款新產品,營收得以再獲新高,但都未揭露其確實銷售量。
此外,光是作業系統層級,蘋果目前就有 OS X、iOS、watchOS、tvOS 多達四種之多!
蘋果公司究竟是怎麼看待,如今愈趨複雜的產品線呢?
擔任蘋果多年來的全球營銷的副總裁 Phil Schiller 前些日子在一場難得的訪談中表示,心中其實有蘋果產品線的「大一統理論」:
你應該用儘可能小的裝置去做儘可能多的事情,然後才去考慮使用更大的裝置。
也就是說,能在 Apple Watch 上做的事,就不用拿出 iPhone。能用 iPhone 做好愈多事也許就不需要 iPad;而 iPad 愈強大且方便,就愈不需要 MacBook。
既然 MacBook 的目標是讓人不再需要桌上型 Mac,那麼 iMac 的產品職責,就在於持續挑戰個人電腦的可能性與高效能;而 Apple TV,則將電視的未來定位在 App 上。
(不要小看 Phil Schiller 區區是個做行銷的,心想他會懂產品嗎?當年他也參與過研發 iPod 的招牌介面 click wheel,還並列專利共同發明人!)
這樣大一統的雄心願景,是否似曾相識呢?
PC 時代的微軟,也曾提出「Windows Everywhere」的願景:包括叱吒十年之久的 Windows XP、平板電腦有 Tablet PC Edition、家庭劇院有 Media Center Edition、嵌入式系統有 Windows XP Embeded,後來還有伺服器端的 Windows Server、智慧型手機的 Windows Mobile 等等。
但事實上在 PC 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就只有個人電腦的 Windows,以及旗下的 Office 和 Internet Explorer。
時至今日,曾經遍地佈局的微軟,而今四面楚歌──Internet Explorer 失去市場,Office 在網路時代不再是辦公室軟體的最佳選項,手機市場已不再有 Windows Mobile 的機會;伺服器市場也遭實力深厚的工程師社群、GNU/Linux、各大程式語言與雲端服務商鯨吞蠶食──雖然微軟仍懷抱大一統願景,但在 Satya Nadella 上台後終究還是得轉向以當代生產力為本的務實方式。
雖然蘋果並不見得會遭遇與微軟類似的困境──曾有不少「分析師」對比 Mac和Windows 的歷史,預測 iPhone 和 Android 將遭遇相同的市場挫敗,顯然忽視了時局全然不同──但 iPhone 這款核心產品仍將持續面對挑戰。
換言之,後 PC 時代就是智慧型手機時代,這無庸置疑。這段時期發展消費者產品的最經典公司,包含 Google 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所稱的「四大巨頭」──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或是 Jim Cramer 所稱的「FANG 組」(偏向網路服務公司,不計 Apple 而改納 Netflix)等等,當然起家故事各有不同,可一併參考前述「FANG 組」一文,鑑往知來。
接下來期待有所作為的新創產業或產品,幾乎都得建立在智慧型手機思維之上,或是得另闢蹊徑,期待另一次使用習慣典範轉移。
另一種觀點則是,要加入打群架(多半偏向漸進式創新),或是單打獨鬥,挑戰創造另一次破壞式創新的可能?
這是「後智慧型手機時代」:也許短期內不會再有像智慧型手機這樣,得以年銷售數億台的全新產品類型;但基於此能夠再造發展的領域,包含金融科技、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等,每個領域都值得探索,也都深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