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賭徒角度看群募問題/編輯部
群眾募資的「兌現」問題,隨著這幾天奇群科技的「CatFi貓臉辨識餵食器」因為(負責人表示)錯估硬體成本,因而導致可能無法量產。
再加上被指控公司電話變成空號、信箱無人回覆等問題(後來負責人表示是因為公司搬家錯漏),讓這件事情在網路輿論上發酵,也帶出了多篇群募現象分析文章;例如〈創業者的一時失足與一名記者的反思〉以及〈談 CatFi:一場越玩越大的賭局與硬體賭徒的末路〉(以下簡稱〈談CatFi〉)等等。
而剛好最近國外也因為眾所矚目的「Coolest Cooler」冰箱和「Zano」無人機等幾個新聞能見度高、金額也不小的募資案陸續出了狀況,使得群眾募資的群眾認知、以及開發者是否涉及誠信問題浮上檯面。
這幾個案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牽涉到硬體開發,而且也多少都因為錯估硬體開發成本、或是沒有預期到意外狀況,而導致無法順利交件。
https://www.youtube.com/embed/7b4tlilbswA?rel=0
開發硬體產品有兩個簡單的基本常識,是即使第一次做的新手也應該要放在心上的:
做出會動的原型或許相對不是那麼難,但要做出能量產交貨、穩定維持應有的功能和效能、並且至少耐用到保固期結束的產品,也不是那麼容易。
晶片、電路、馬達之類的組件,或許可以在市面上買到便宜的量產品來組裝(所以說做出會動的原型相對容易),但一旦要客製組件和機構、或是開模,就會非.常.貴,幾十倍上百倍的貴。
第二點在前面提到的王景弘先生〈談CatFi〉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分析,這裡不多贅述;另外還要注意的,還有客服、退換貨、萬一有設計瑕疵可能導致的大量退貨回收風險等等。國外不乏有因為很小的設計疏忽,而導致(例如)寵物受傷而被大量退貨、甚至求償天價的案例。
因此,雖然硬體開發有模仿門檻高(但這一點在小米這類公司崛起之後也很難說了)、無論向群眾或金主募資都容易獲得較高金額的優點,但對於缺乏經驗的開發者而言,仍然潛藏著不少陷阱。
不過我們在這裡的重點並不是「開發硬體不好」、也不質疑開發者的誠信,而是從群眾募資這件事情的本質,來看看CaiFi對之後的類似案例選擇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王景弘先生在〈談CatFi〉一文中,以「賭徒」形容準備不足的開發者:
這應該也就是一個〔開發者〕對自己的產品過於理想化,而又對於外部資源過於有自信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賭局中,大賭徒的末路吧。
固然某些開發者是帶著投機的態度參與群眾募資,但贊助群眾何嘗不是帶著一點賭博的心態投資?在這裡「賭博」並沒有貶義,只是在形容花相對少的錢(一般商品群募對贊助者都有優惠),就能搶先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有趣的新產品)作為回報的態度。
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兩邊都在賭,那麼輸贏彼此歡喜甘願,都不該有什麼怨言,不是嗎?
投資還是贊助?
於是輿論中衍生出了兩種說法:
投資就是預期有回報,如果開發者收了錢但交不出東西,就是有誠信問題。
投資一定有風險,金錢投入有賺有賠,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兩種都對,差異在於其中有一邊的「投資」其實不是投資,而是「贊助」。
所謂投資,確實是投入金錢之後預期有所回報;有回報最好,但只要被投資者盡了善意管理責任,即使沒有也不能說有錯。
如果是贊助,則只是對有興趣的計畫盡一己之力樂觀其成、對受贊助的對象也已經有基本的信任,所以對後續如何、計畫能成功與否,並不是那麼在意。
如果您曾經投資/贊助過某個群募計畫,心中抱持的是上面的哪一種態度呢?
第三種可能
然而您可能會發現,無論是投資或贊助,受到資助的人只要錢都用在計畫上,也沒有誠信問題,就應該沒有任何責任、或是履行獲利或交貨的承諾。
雖然大家賺錢都不容易,但很殘酷的現實是,除非另有協議或合約保證結果,否則投資或贊助就是這麼一回事。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覺得交不出東西是誠信問題呢?三個原因:
1. 你只能評估宣傳內容,沒辦法評估團隊能力
當我們在群募網站上看到很棒的介紹、影片、承諾、以及回饋方案時,通常就會假設這個團隊有才幹、有能力做出宣傳的結果,但不一定有足夠的資訊(或是有資訊但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判斷這個團隊能不能把專案內容兌現。
對於簡單的專案(例如早期的知名案例「馬鈴薯食譜」),我們很容易評估它的可行性、以及兌現的可能性,但對於複雜的專案,我們只知道原型產品做出來了(因為影片裡面有),但不知道原型和量產之間有多遠的距離。
所以,萬一專案開發失敗,如果不願承認自己的眼光有問題,當然就是開發者誠信有問題了。
2. 開發者把群募當預購
在筆者自己接觸過的顧問案中,有許多廠商明顯把群募當做宣傳曝光的管道、或是開團購的賣場,而喜歡新鮮撿便宜的用戶也樂此不疲。
只是把群募當做曝光管道的廠商,通常不會太計較募得資金多寡,反正東西都已經用自己的資金做好了;如果募到很多算是錦上添花,募到不多也不差這點錢,至少有試到水溫就好。
如果是把群募當做團購賣場,同樣也不太會有交貨方面的困難;即使賣得比市價明顯便宜,還是比經過通路可以多賺一些,萬一爆紅的話還可以幫未來的通路製造話題。
而這兩種方式「沒有交貨問題」的另外一面,就是讓習慣這類專案贊助者認定「一定拿得到產品」,而且無法容許「贊助可能沒有結果」的選項。
所以兩邊都在賭。
如同TechCrunch網站上這篇講最近群募問題的文章結尾說的:
But when overly optimistic founders meet overly excited backers it’s a recipe for disaster. (當太過樂觀的開發者碰上興奮過度的贊助者,結果就是災難。)
3. 回饋方案中要不要有產品?
這個問題似乎是廢話,但卻可能是許多問題的根源。
如果您想贊助一款迷你無人機的開發,能不能捐三千塊只拿一頂紀念棒球帽,等它真的(因為我的贊助)做出來之後,再另外花三千塊去買一台?
如果不願意並沒有錯,但這時候您想的是投資、預購,而不完全是贊助。
當任何一款贊助方案中包含最終產品本身的時候,事情就會變得比較複雜;您和開發者之間就有了對價關係,除非撤案退款,否則您就會期望拿到產品、開發者就有責任把符合宣傳內容的產品交到您手上。
如果回饋方案中不包含無人機或餵貓器,只有紀念品和對您大力牽成滿滿的感恩,事情就會簡單很多(雖然還是不能解決錯估硬體開發成本之類的問題),但恐怕大多數的產品募資案都沒有辦法成立;反之,產品交不出來的爭議還是會繼續存在,成為未來各大募資平台作為中介者的棘手問題。
所以?
所以往後大家看到群募案的時候都要考慮再三嗎?原本就要。此外,對於專案的內容、承諾、以及團隊的成敗紀錄(如果有的話)也最好有識讀能力;如果是牽涉技術、而又不是熟悉領域的產品,最好先問問懂的朋友、贊助量力而為。
最重要的是,贊助時抱持的心態是「買股票」,而不是「買產品」(即使選的是包含產品的回饋方案)。
選到一流的案子,除了拿到產品之外,也達到了幫助優秀團隊實現夢想、讓他們做到原本無法企及的成就;選到還不錯的案子,你至少有新玩具可以玩。
如果怕選到不好的案子,那就不妨忍耐一下,等產品上市了再說;折扣總是找得到的,到時候買了也還是一種支持。
如果真的忍不住,那就刷下去贊助吧,但心裡請先以一分鐘180字的速度唸三遍:「投資一定有風險,金錢投入有賺有賠,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