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加速技術看台灣高階人才培育問題#20:高速運算與國際級創新研發/洪士灝
上一篇談到,為了要建立生態系,希望有更多中堅份子站出來,以行動關注產業、學術、教育的轉型。矽谷的車庫新創文化,歷經數個世代,絕非短期可致;但事在人為,如果真的想做,務實去做,以台灣和矽谷深厚的連結,還是有可能的。
高速運算的機會無窮
聯合報2017/03/15這篇報導〈陳良基:爭取50億建置人工智慧基地〉提到,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科技部研議以人工智慧為主題,預計投入50億建置「可延展性高速運算平台」及國際級創新研發中心。比起這陣子風風雨雨的「亞洲.矽谷」提案,這是在政治面上比較單純,在技術面上較為專精聚焦的計畫。
高速運算可大幅提升人工智慧的計算效能,也是世界各大公司努力投入的研發項目。
如果讀者從頭閱讀本系列,應該對報導中所謂的「可延展性高速運算平台」有些概念。基本上,從早年的Supercomputing(超級電腦運算)不斷演進到現在,高速運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已經不是國家級實驗室和尖端科學家獨享的利器。
最新一代的HPC平台,已經涉足各類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應用;為了兼顧效率、成本,同時滿足某些高價值應用所需的即時性,軟硬體的架構已與傳統的HPC有所不同。
其實在80年代,就有不少的大型平行電腦,是針對人工智慧應用而設計的;只不過當年就算是全世界的計算能量加總起來,也不足以達成有實用價值的人工智慧,計算能力還不如今天我們實驗室隨便一台配置高階GPGPU的電腦。所以我一直說HPC是數十年來許多資訊科技的推手和幕後功臣,是所謂的Core Enabling Technology。
但話說回來,我們實驗室隨便一台電腦,即便能跑一些人工智慧應用,把不懂的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但是真的要有所突破,還是要有數十台、乃至於成千上萬台電腦所組成的高速電腦。這些電腦加起來,比單台電腦快上千倍、萬倍,人工智慧的程度當然就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所謂的「可延展性高速運算平台」的價值。
陳良基部長懂得HPC的價值,不過科技部說要在未來十年至二十年間,提撥50億元建置人工智慧高速運算基地,筆者推測大概有部分是從國網中心的經費挪出來的;可是總經費跟國外比起來,實在少得可憐。
因此我認為,政府的經費只是種子(Seed Money),是培育人才用的;要真正有所發展,還是要靠業界出錢出力。
這幾年已經有不少大公司重新定位HPC,積極研發「可延展性高速運算平台」在商業應用的相關技術,因此我們實驗室也和一些國內外公司在此有所合作。
簡單地說,既然科學計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應用,都需要HPC,那麼要如何針對各種應用的特性以及需求,動態且有彈性地組成高效率的系統,來執行這些應用呢?這就是十分值得探討的課題了。
人才不足,需要立即開始有計畫地培養
我很早就說過,這是台灣可以善用系統產業和硬體製造技術基礎,全力投入發展的領域;可惜這些年來在台灣真的能賞識HPC,並且願意花時間精力精通這門技藝的公司和個人並不多。所以如果政府和業界現在要開始著力於HPC,首先一定會遇到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
HPC是非常適合台灣發展的領域,但過去耕耘不足,馬上就會面臨人才短缺問題。
如同我在這系列文章開宗明義講的:門檻頗高、易學難精;但HPC研究是一條可長可久的道路,而且精通HPC的技術和研究能力,可以讓我們跨領域,打造出最新的應用,並且立足於某個制高點上,看清楚資訊科技的進展和未來。
所以筆者個人認為,從整個職涯的角度來看,或是從對世界有所貢獻的觀點看,HPC研究都是不錯的。我的實驗室有一扇通往這條道路的門,隨時敞開著;想不想來、能不能上得到制高點,就看個人的緣份和修行了。
後記
這篇文章寫完後,剛好有位剛考上碩士班的學生來找我,談是否要進我的實驗室做HPC。談到最後,他說他面臨一個難題:他先前去過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學,當過一個月的交換學生;那邊做HPC研究的大咖教授希望他能去念書,學校會提供高額的獎學金。他說那裏的環境很好,有好幾位從台灣挖角過去的教授在那裏,日子過得還不錯。
我說,我們沒辦法在物質條件上跟國外搶人才,我也不想勸你留下來念書。如果覺得那邊的條件好,就去吧,出國去看看也好;或者跟國外保持聯繫,在台灣念完碩士,再出國去工作也行。
這就是我上面說的緣份和修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搶人才,如果台灣人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產業和學術不積極轉型求進步,那麼人才自然會用腳投票;這是國家真正的危機。
因此,筆者認為國家的當務之急,不是忙著找短時間能賺錢的方法 ,而是積極培育人才,讓人才有成長和發揮的舞台。縱使短期慘淡,日後還有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