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加速技術看台灣高階人才培育問題#16:轉型,需要智慧與傻勁/洪士灝
上一篇提到,有很多新一代雲端的應用的開發工作等著我們去參與;但是必須先改變研發的體質和作法,才能找到有效的途徑。
很多人認為台灣不能做純軟體的事業,因為看不到商機。筆者雖然覺得這樣說也沒錯,但請各位不要只看台灣,放眼看看全世界,現在還有多少純軟體的企業和商機呢?
純軟體的商機已經不再
即便那些老字號的大公司,也都在轉型。以微軟來說,他們知道不能永遠靠賣 Windows和Office來賺錢,近年來做了一些新嘗試:幾年前推出Xbox遊戲機加上Kinect,喧騰一時;近年推出一系列Surface電腦產品,也頗獲消費者青睞。
微軟看到純軟體市場的萎縮,近年來也在軟硬整合上著墨甚多。
此外,Microsoft也在雲端上做了一堆消費者看不到的工程,例如我在〈國外大廠搶著做的前瞻技術研究,國內興趣缺缺〉一文中提到的,用FPGA加速雲端服務。
事實上,微軟還參與Open Compute Project(OCP),這是個嘗試主導未來資料中心系統科技的計畫,微軟同時貢獻了不少硬體設計。下圖是OCP的首頁所揭櫫的目標與做法,包括打破黑箱、改變現況、創造更有效率、有彈性、可擴展的、可高度客製化、可降低成本的新系統產業生態系。在計畫中公開分享的,包括伺服器、儲存系統、機櫃系統、網路,乃至於資料中心的設計和規格。
Open Compute Project的首頁。
除了微軟之外,還有不少大咖的公司認同和參與這個偉大的願景。下圖是「白金級」的贊助廠商,就有這麼多家;不用說,金級、銀級等列名的贊助廠商就更多了。
OCP計畫的白金級贊助廠商。
生態系的轉變,就是深耕者的機會
Facebook是OCP在創始初期最大的推手之一。當臉書為了擴展事業,大舉建構資料中心的時候,遇到很多伺服器軟硬整合最佳化的問題;但傳統上伺服器產業高度垂直分工,這讓Facebook在採購伺服器的時候,可以選擇的供應商十分有限,難以快速有效地打造Facebook所想要的系統。
因此Facebook只好自己動手,擬定出自己想要的伺服器設計與規格,並且公開給所有人,希望有代工廠商能直接照這份規格,幫Facebook打造這些機器。
傳統的伺服器採購和維修,大都經過系統設備供應商;IBM和HP就是最大的系統設備供應商品牌。較小的品牌,例如華碩(Asus),得透過中間商去行銷。
台灣大部分的代工廠商,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是出貨給品牌廠去貼牌賣;但由於Facebook、Microsoft、Google這些大型的企業,知道自己資訊基礎建設的特性與需求,也有能力建構和管理自己的機房,所以根本不需要傳統的系統設備供應商,甚至認為中間商是溝通的障礙,需要被排除。這不就是台灣廠商的機會?
照理說,台灣應該要及早關切OCP和未來系統發展趨勢。在技術上,系統代工廠商是否有能力直接與上述的一線大廠順利溝通?更重要的是,生態系的轉變,會為台灣的系統代工產業帶來何種衝擊?
像臉書這類大廠,因為自建雲的需求,減少對傳統品牌商的依賴;這對台灣的系統代工產業,是衝擊但也是機會。
但據我所知,在OCP起始初期(2011年),台灣只有雲達(QCT)和少數公司參與OCP。我在Facebook工作的朋友,頻繁往返台美與QCT人員溝通,我也參觀過Facebook總部,因此略知一二。
QCT在近年系統產業低迷的狀況下,表現十分亮眼。筆者去年跟QCT楊晴華總經理面對面談了兩小時,對此更增添了一些在個人層次上的了解。
楊總經理開玩笑說,他做的是業界大多數人不敢做的事情。當初廣達讓他設立子公司做OCP,很多人並不看好,等著看笑話。大多數人覺得這種技術上難做,又不見得賺得到錢,吃力不討好的事,何必做?只有傻子才做。
楊總說,他就是這種傻子。當天聊到最後,他說我也是個傻子、非典型教授。後來他請部屬來找我談產學合作,可惜不了了之,可能是因為他派來的部屬不夠傻吧?
天底下有很多聰明人,思考和行動迅速,做甚麼事都贏過一般人;要快速賺錢、功成名就的話,何必辛苦地來搞耗時長、高風險的研發呢?但聰明人未必有智慧,有傻勁的聰明人就更少了。在國外並非如此,這是個頗耐人尋味的現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