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頂尖人才?/洪士灝
最近有部美劇《百分之三》,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所謂「3%的頂尖人才」有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定義3%?
一般世俗的眼光,所謂的小時了了,大概就是在某個可衡量的標準測試中脫穎而出,展現才能。例如在33人的班上考試拿第一名,可稱之為前3%。這樣的測試,有多大的準確度和意義呢?
什麼樣的人才,才算頂尖人才?
首先談準確性,如果要說某項競賽第一名的人,在實力上勝過其他人,這個考試必須有足夠的誘因,讓參加者卯足全力。
我們小時候,家長老師威逼利誘學生讀書,只有少數人拒絕聯考,因此聯考成績可說是頗準確地量測出這些「賽馬」們,在各個馬主和馴馬師以蘿蔔棒子餵養訓練之下,所展現的實力。
有些人被訓練到習慣成自然,在人生道路上卯足全力衝刺:只要師長給與方向、方法,就努力達成目標,證明自己始終能名列前茅。像這樣,以「出人頭地」來鞭策自己,是過去許多所謂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
傳統價值下,只要考上好學校,進入好公司,賺到好多錢,就算成功人士。
我家有位讀師大附中的年輕人,對這樣的作法極度反感。兩年前,他選擇不讀建中,以表達對升學考試制度的強烈不滿。在附中非常自由的學風下,他讓自己各科成績維持在及格邊緣,甚至思考休學去尋找自我。
他說,他不屑追求那世俗眼光中的3%。看著他長大的我,知道他有某些比我強的天賦,例如記憶力強到可以重複前天看過的卡通中的長篇對話;推理能力也不錯,但必須是針對他感興趣的東西。
附中和我們給他兩年的時間去探索自己,但是他的不滿來自於大環境。或許有一部份來自於他那當教授的父親,時常公開批評大環境所帶給他的「不良」影響,一部份來自於厭惡他那當教授的父親也只能在網路上放放炮,實際上無所作為。
社會的制式眼光
這位年輕人批判制式的教學考試,試圖尋找自己的道路,但這個我們所批判的大環境,在還沒有改善之前,給了他、家長、老師、學校什麼樣的選項呢?
對個人來說,「離開體制」和「離開這個地方」,是常見的作法;「留下來衝撞和改變體制」則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對於必須先設法養活自己(和家庭)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無論哪個選項,都代表不玩這個體制內的遊戲,拿不到體制給予的勳章,也不可能獲得所謂主流的認同。但如果要以此否定人才,則是一項謬誤;反過來說,當事人如何證明自己的才能,則是一項考驗;做不到的話,恐怕只得順從體制,或是放逐自己。
傳統篩選標準的崩解
其次,談談3%的意義。
從標準賽道上勝出的賽馬,要在山上或沙漠中負重致遠,就不如驢騾和駱駝。所以制式教育中產生的前3%,真的很厲害嗎?
坦白說,在這個社會上工作,還是有很多人只問學歷,並不是很在意體制內教些什麼;反正要做的工作,門檻也不是那麼高,找一些夠聰明又聽話的人來做就行了。制式教育對這些人來說,就淪為篩選履歷的工具。
諷刺的是,有些傳統企業主管嫌台大人恃才傲物、意見多、不好用;因此有的最愛交大,有的喜歡成大,有的認同台科大。這樣的企業嘴上說是徵求人才,實際上喜歡用的是體制內成績介於10%和20%中間的人。
因此,真的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才,也十分欠缺發揮才能的機會;當他們說「我要離開這裡」,上述的人是漠不關心的;當勇於改革的人才說「我要改變大環境」,這些人口頭上說好敷衍,但不會以行動支持;當努力奉獻的人才挫折不堪時,有些賺到錢的人已經將子女送出國。
技術進步帶來價值多元,僵化的體制教育正在快速崩解;為人師長者準備好了嗎?
弔詭的是,現在的資訊科技已經改變很多產業。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大多數的人力。面臨這項技術門檻大幅提高的挑戰,某些業者開始警覺到人才素質的不足;但是正如筆者在日前所寫的〈禮遇高階人才,不能光說不練〉那篇文章中所講的,長久以來的問題,不是馬上可以解決的,筆者在此點出的教育文化深層問題,正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我看到僵化的體制教育,正在逐步崩解中。今天的年輕人,可以透過網路,瞬間接觸到世界最新的各類資訊,包括各個層級的線上課程。我家中另一個年輕人,是個在家自學的國中八年級生,平時上網吸收了很多雜學;目前的興趣之一,是去台大開放式課程網站上學微積分,不用被動地承受他老哥所厭煩的課業考試。
最後筆者還是要聲明,這篇文章只是分享個人心得,完全沒有想告訴各位家長該怎麼教自家小孩。我自家的兩位難兄難弟,個性能力有差別,發展的途徑也大異其趣。別人說的話最好只當做參考,如何讓孩子各自適性發展,其實是需要花時間精力的艱鉅工程。
尤其是,現今環境和時代的快速變遷,是為人師長者的重大考驗。
筆者個人則是不看重學歷,比較重視能力。我實驗室現在有位高中畢業的研究助理,我提供環境和機會,讓他證明自己的才能。我樂見社會嘗試各種方式,提供更多讓人才成長和展現能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