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丟了石頭,然後呢?從龍王鯛之死談台灣的海洋保育困境/Brad Chen
編按:本文作者為科技創業家,創立推出新一代Cosmiq潛水電腦表的Deepblu公司,同時也是資深潛水教練,對於台灣周圍海域的資源濫用和漁產枯竭深有所感。我們在身為科技人或創業家之前,也應該是愛護環境和國家資源的公民;因此作者以這雙重身分寫下本文,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生活裡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四面環海,是個美麗的海洋國家⋯⋯」,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在筆者聽起來,是覺得再虛假也不過的噁心話語。
有多噁心?就好比住家居所單位被高架橋圍繞,後巷是髒亂黃昏市場,前庭被鼠蟑橫流的小吃攤佔有,然後地下室還開一間低級的紅燈酒店;然而,卻可以催眠自己因花了高價買進住,並宣稱為「豪宅」。
這看似兩者無關的比喻,卻連動著同一種臺灣人很常見的心態,那就是「自顧自的自私」;也就是說,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才算數,其他都可以忽略不顧。如同住家的裝潢使用高級大理石,音響是BOSE高級環繞音場,窗戶為雙層抗UV隔音氣密窗;把自己關在不受(也可能是暫時性的)環境影響的空間,便可以忽略更大直徑範圍之外的醜陋。
這些問題再也不是問題,因為它們在我願意理解的範圍之外。
以龍王鯛事件為引子,勾出了哪些問題
龍王鯛這次的犧牲,因為網路效應的擴散(網民的一個轉貼、回複、按讚),形同每個人往犯人身上砸的石頭;壓力之下,也逼得嫌犯不得不招認。姑且不論司法及程序等問題,我們對他的怒氣,也換來可能是短暫的新聞熱度;而這個新聞價值對電視台來說,也僅存在網路熱烈擴散之後,所換算的收視率以及廣告效益。
但是在激動情緒過後,有多少人成為一日的龍王鯛專家?而一般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其實鮪魚已經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若持續捕撈,將會面臨絕種?有多少人在花蓮大啖曼波魚的同時,會去瞭解其實它也面臨滅絕的危機?更別說台灣人天真的以為,吻仔魚是種長不大的魚,但其實牠就是兩百多種魚苗的統稱;一碗吻仔魚其實是四五千條準備要長大的各式各樣的魚種。
面對大自然的態度應當謙卑,大家都聽過,但真的懂嗎?
而且大家都知道魚翅很貴,每場喜宴至少要死個百來隻鯊魚的;但卻不知那是因為人類每年補殺上億隻鯊魚,導致大部分種類也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但是每年卻只有少少幾個個位數的人因鯊魚而死,而且大部分還是因為溺斃的。所以,有誰真正想過,過了今天之後呢?海洋保育的問題呢?
探索跟思考很累,矇眼蓋耳真的很簡單。是嗎?
台灣人遠離並且抗拒大自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大部分人喜愛的戶外休閒活動及其參與的方式就可以瞭解一二。不管是露營活動一定設點在有水、有電、甚至還可以追劇的地方;山林蹊徑等也必須要大興土木的鋪設人工步道才有辦法登山;沙灘海濱等地也非得有淋水沖腳等設施,才能讓遊客在不小心踩到細沙後,可以把「髒髒的」腳底沖洗成自以為是的乾淨。
如果難以維護的地方呢?那乾脆封閉起來吧,不准任何人進入,以免有早該被大自然淘汰卻苟延在幸運之下的人,不幸遭殃並牽連到管理相關單位。這些看似可笑,但卻是極其可悲。
大家都聽過「面對大自然的態度應當謙卑」,但試問,有多少人瞭解這句話的意涵?每當有登山客遇事甚至罹難等,眾口無非一致地怪罪登山者自找死路、增添搜救成本、浪費國家資源等;但是卻鮮有人瞭解這些喜愛登山者們,有多少是鄉野相關的專家及先進,對於台灣野外環境的瞭解程度及貢獻有多少?
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責罵那些因為泅水而溺之學子的相關單位的同時,有多少人有認真去思考,是否因為我們教育孩子們對待大自然的方式出了偏差,才導致這些孩子們缺乏相關的應變能力進而發生不幸?
而這些不明究理的討伐,也導致了以選民(票)為至上、媒體曝光為指標的民意代表們,也將矛頭指向無思考能力,且只認識「KPI」三個字母的公部門;而他們只好採取了最消極的方式,也就是將民眾隔離於玻璃球之下,離大自然越遠越好,並且語帶恐嚇的規範出「安全」的定義。
此外,加上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都被灌以「恐海」的教育觀念所影響。猶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是不斷的告誡著不准接近溪邊,因為會被抓交替、不准去海邊,因為會被水鬼帶走;更別提每年的盛夏適逢鬼月之時,有關山上及民間魑魅魍魎及魔神仔的百百禁忌了。
在這樣的環境以及民俗觀念影響之下,台灣人恐海基因卻也逐漸成型。漸漸的,我們不再瞭解海洋;漸漸的,我們不再關心海洋;也漸漸的,我們變得陌視海洋。
海洋保育的進度逐漸移動;雖然速度比不上毀滅,但至少是個開始。
也因此一切跟海有關的事物,只有能夠轉換以經濟及利益有辦法換算的數字,才有其價值。
例如各地方政府舉辦與海有關的黑鮪魚季、曼波魚季、鎖管季等,都是以食用標準來評斷當地海域所引導的海鮮文化產值;但是離我們很近的海洋,在不斷地被破壞當中,卻不自知、也不願意知。
所幸這幾年在保育的潮流,以及部分人士的努力之下,讓海洋保育的進度逐漸緩慢移動中;雖然進步的速度比不上毀滅的進度,但至少也是個開始。也因此,許多海洋生態相關產業也慢慢的成熟,並且益及一些區域。但問題是,每當一個新興產業在形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人及事被犧牲而分不到一杯羹。
以潛水產業來說,這個產業的興起,完全是跟當地的海洋生態豐富度以及密集度有高度正相關;有美麗的珊瑚礁,才會有魚群及相關生態,進而引領休閒潛水活動的發展。
例如東北角八斗子及龍洞灣一帶、墾丁、小琉球、蘭嶼以及綠島等,但問題是,潛水產業的思維及需求卻完全的跟原本靠海維生,無論是漁民、採集等業者背道而馳;加上休閒潛水活動的經濟效益無法擴散到這些人身上,自然可以想像帶來的衝突以及抗衡。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嗎?
但問題來了,一旦有對抗,就表示需要仲裁機制及協調管道,所以海洋保育以及漁業經濟的仲裁及協調方式,無非是透過漁會、環保跟動保公部門單位、海巡、及檢調機關;可是以上單位有哪些是專屬於海洋及保育等相關的專家及專責單位?
或許有人說,海巡都有在查緝近海捕魚及三層流刺網等,整身鯊魚進港也已經立法等;那試問,我們在海邊看到離岸不到幾百公尺的漁船是簡陋版的遊艇嗎?各位在婚宴場合喝的魚翅湯,是有種鯊魚可以長出200片板翅嗎?
我們並不是在苛責海巡單位的辛勞;反而我們認可他們想執法但卻無力的狀況。一個哨所要顧多長的海岸線?每天有多少人要撈要救?走私越界的漁船也抓不勝抓。試問,他們有多少力氣去顧當地漁民過漁及獵補的問題?加上海巡單位駐點通常都是在當地漁港附近;換句話說,若是有漁船違規,也極有可能是昨天晚上買消夜的好心伯伯。
在樣樣講求關心及人情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扼殺了這些的根本也是人。
再來,台灣有關海洋的法令,落後到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不管開放的程度以好、抑或是動物保護相關的法令也好,真的是連「落後國家」四個字都不配。台灣公告禁捕的魚種總共才五種,其中大部分是這幾年才公告的;可是常被台灣人瞧不起的東南亞國家呢?菲律賓公告了5種海龜、29種海洋哺乳類、以及超過200種海洋生物為保護對象,其中大部分都早在20年前就宣告。
潛水員也很清楚,如果在菲律賓的Puerto Galera偷挖一顆硨璖貝會發生什麼事;但絕對不會是像台灣一樣,殺了剩沒幾隻的蘇眉後,隔天還可以回家吃晚餐。
真正的價值,不在口腹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也是打從心裡希望台灣的海洋環境能夠像西巴丹、馬爾地夫等潛水觀光聖地一樣。光是馬來西亞的沙巴省,一年單單就潛水的經濟效益就超過四百億台幣,這只是一個國家的一個省的單一產業;還不算因為生態豐富帶來週圍漁場的產值有多少。
根據印尼政府的調查,一小群魔鬼魟魚終其一生,能夠為當地帶來約一千五百萬美金的觀光財;但是台灣捕撈到一隻只用六七千元台幣的價值結束了牠的一生。有誰能夠想出比這個還更加殺雞取卵的文化?
國外的成功案例何其多,但是有多少人在事件的鋒面過後,願意認真看待自己盤子上的那條魚是怎麼來的?有多少人願意去瞭解海鮮餐廳冷凍櫃中一條條的時鮮是如何到這邊來的?在你買下保特瓶並結帳後,同一批生產的塑膠,有可能飄浮在海上,造成海龜因誤食而死亡。
或許有人說,哪個國家在保育的意識上沒有落後過,只是我們落後得也實在是太久了。在憂心嘆息的同時,環境的改善跟海洋保育其實是完全的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只可惜台灣人總是當口號搖旗呼喊過之後,轉過身來繼續自己的無關緊要小確幸,以維護自以為是的最美風景。
附錄:
網友Zonble為紀念被殺龍王鯛所繪製的影像,已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