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怪要靠自己、世界盃參賽資格也不是要來的/Jason Chen
2016年的五月份可能是我創業以來最接近世界的一個月份,冒著要被某些人酸說「創業人不要只想著出去參展」之類的屁話,一個月內帶著表現不錯的餐飲社交新產品Eatgether跑了東京與香港兩個國際網路新創論壇,也都很榮幸都能獲選上台簡報的機會,這一個月份簡直累到不成人樣,導致一回國就重感冒,但是卻讓我在看待創業這件事情上有了全新的視野。
有很多的學習,但最大的感受,其實就是「出國後才知道,在台灣的我們連把槍都找不到,卻被要求站上世界戰場。」
上面引的〈到國外才知道〉這篇,是這兩天在網路上頗為廣傳的一篇文章,或許也代表了一部分新創公司對這個環境的看法。雖然創業精神可嘉,但筆者對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事情和作法有些不同的意見,所以寫出來就教於大家。
有時候「新創」只是一種流行
這幾年,台灣出現了不少的「所謂新創」公司。「所謂新創」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也看不出來這些利基點在哪的新創,簡單說就是沒梗;對,沒梗的買賣。
現在「新創」、「文創」一堆;這兩名詞,私以為就是新聞行銷公關稿上的「新聞點」。
簡單說,就跟60年前的少女、現在的阿祖很多叫做「罔市」一樣;10年後會有很多叫「志明」的阿公,20年後的阿嬤會有很多叫「韻儀」,50年後的很多阿公會叫「柏睿」。
有些名詞流行一陣子就會過去了。比方說「奈米」、「超媒體」、「超導體」、「生技」……;在英文中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Cyber Space」這個字了。
在網路上賣神符藥皂的現在也叫文創,「男來電,女來店」的商業模式換到網路上就是網通股;這並不是不行,只要人家爽就好, 不關我事。0204[footnote]如果您錯過了0204當紅的黃金時代,請看這邊的說明;稍有暴露圖片,請小心開啟連結。[/footnote]當年在台灣最好賺,現在台灣當車手最安全;要開新創、文創,自己覺得是、自己開心就行,沒有人管得了。
但有件事能不能請「新創公司」們幫幫忙?那就是別再抱怨了。一天到晚抱怨企業不資助、政府不給錢;如果出來創業,連生出一點錢來都沒辦法,那還能做什麼?
一起吃飯是個好商機嗎?
隨機跟人吃飯,就能讓生命變得更美好又有意義?
一個月前,我就看到「Eatgether」這個一起吃飯的點子了。說實在話,吃個飯就能賺錢的行當很多:例如報紙常寫的那種飯局妹,聽說很好賺;企業家Warren Buffett每年在eBay慈善拍賣跟他吃早餐的機會,價錢還愈來愈貴。
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價,有人想賣沒問題,就看有沒有人想買而已。「隨機去吃個飯」能變多大商機,這點我是存疑的;要是換個方式,網上三缺一打個牌,那就有商機。設局抽頭好賺,但主機得設國外,賭博有罪的。
但上個月看到一堆「新創圈」的人在討論「吃飯」這件事,請原諒大叔,大叔真的不看好這點子;因為大叔到這年紀,很清楚知道,交朋友就看志同道合。要說隨機跟人吃飯,能讓生命變得更美好又有意義,我是存疑的。
所謂人脈這件事,只代表:「我認識你,我到你公司,不用總機回報」,「電話一打,我就能約到你」,就這樣。至於要作生意,一樣是一步一步來;絕對沒有那種「我有你名片,就一定有生意做」的事情。
自己的寶物自己打
文中也提到:
是當香港的上市公司CEO直接告訴我「台灣創業的優勢就是人才便宜」,除了這之外,就沒什麼好提的。「你一定要一開始就要有世界市場的思考,不然妳的點子在台灣就算做到第一名也完全不值錢」,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是震驚的,從來不覺得台灣團隊會比國外團隊差的我,被當頭棒喝。
其實上頭這句話就是作者自己矛盾了。我看到的是:這位CEO提點你「思維是該放在世界市場」,代表市場觀太窄、都只放在台灣,要改放到世界的天平。別說世界,就說對岸好了;連中國都打不贏,還能打誰?
裡頭的結尾又提到了:
請用尊重我們的估值,投資台灣的新創團隊,讓我們有武器上世界戰場。
有沒有在遊戲裡跟人要錢買武器的?有,但人家當然不理你。
常玩遊戲的人都知道,打怪用的武器要不就是用錢買、要就是天天孜孜矻矻埋頭練功;如果有錢沒閒,花錢找人買裝備也行。如果真的沒錢,就花時間練,有錢就買。有沒有那種沒錢就在遊戲裡頭跟人要錢買武器的?有,但人家當然不會理你。
創投做些什麼?
關於創投,我知道其實有不少台灣創投團隊在本地找適合的標的、也很有成績,但多半是偏「實體產品」跟「流通服務」來投;不少朋友就有團隊在這方面下功夫,而且不止一家。除了找台灣本地自有的團隊,也在看亞太區市場的團隊標的,也都有看得到的成績。
創投團隊會把本身相關資源投入,帶資金、帶人脈、帶國際化的能力進來,把台灣的小小冠軍,帶入世界競技場。所以請「所謂新創」團隊們,碰到小問題時別怨天尤人;因為你連自己的服務價值、或是產品特色,都沒辦法讓一般人看懂的話,那更別企望有創投會拿錢讓你玩了。
筆者有位國外客戶,去年合資入股了一家國內的科技公司;在電腦展期間,台灣的負責人在跟媒體簡報時,就提到國外原廠把所有資源完全打開,把產品開發方面的協助,毫無所保留的提供給這家公司。
這種完全開放、全面支援的方式,是他在國內業界合併很少見到的。所以台灣能打世界盃的團隊一直都有,也一直都在,也一直在創新;但人家沒時間抱怨,因為他們連約個電話會議都得排到兩週後,你就知這位客戶有多忙。
錢不夠怎麼辦?
在科技創新上,資金往往不是最大問題;幾位年輕人出來創業,現金不夠也是一定可能會發生的。
筆者出來創業第一個月,員工的薪資是自己用街頭提款機一人轉兩筆(因為每個戶頭每次限轉出兩萬;敝公司連剪報工讀生薪水也不止兩萬);這麼下來也過了十多年,至少薪水發得出去就很高興了。
所以請這些「所謂新創」年輕人別再抱怨沒資金了。如果沒有從私人戶頭匯薪水給員工的心理準備,還出來創什麼業?
我所認識的新創團隊,很少聽過在大成功之前上網取暖、或是東抱怨西抱怨的。有這個時間的話,不如出去搶錢搶糧比較實在。
我很喜歡看商業周刊何飛鵬社長寫的《自慢》,因為看看成功人士的文章,學不到全部,學個皮毛也好。何飛鵬社長在整個城邦集團還沒有被納入Tom.com前,本來就已經是國內的一把手;而城邦集團這一把手的地位,在Tom.com入主之後當然進展更加快速。
何社長這幾年在《自慢》專欄中,也常提到他創業時的辛苦;但我從未見過何社長提過「當年如果沒有資金會如何?」、「沒有協助會如何?」之類的事情。
剛創業時還達不到盈餘成績前的窘境,是自然會碰到的;成功之後當然可以談笑風生、一筆帶過,絕不言苦。但現今一些「新創者」天天抱怨,也真是看夠了。很想拜託各位,把時間花在正事上,少點抱怨,好嗎?
之前那一波、現在這一波
公元2000年,我眼見太多傳統企業拿大錢挹注各種新創事業,但多所折損、甚至傷及本業。並不是大企業不願投資,而是在十多年前那波中傷得太重了、大家也怕了。當年也是每一家都說要變成Amazon,但現在台灣有Amazon嗎?
而在最近這一波中,又出現了一批光想個點子就要人埋單的。如果光是這樣也能成事,等會兒我也下樓試試一樣的招術,看看樓下自助餐店的老闆娘能不能賒一盒三寶便當給我。
別懷疑,筆者在2000那年就做了73個大小不同的客戶,其中包括協助中時電子報上線、MTV線上、C|Net中文版網站開店等等;Yahoo的楊致遠結婚之前,在重慶南路信誼基金會樓下辦的兩場媒體記者會,也是我辦的。
我跟資訊人那兩位創辦人開過會,後來去資訊人的Martin Wu在Intel時,是我跟他提案拿下Intel公關年約的;Epson到現在的公關年約,也是我一人談到最後的簽約。當年我的老東家貴人在休產假,那時我們辦eBay的「賣家大學」還入選eBay內部的成功案例,直到eBay退出台灣為止。
身為曾在2000年經歷過那場盛況的老兵,應該還有點資格來談推陳出新網路世界的小小回憶吧?
世界盃參賽資格不是要來的
要進世界盃,就要有世界盃的玩法。
要進世界盃,就要有世界盃的玩法。不是出國參加個同好大會,就可以把自己當成未來的Amazon或Apple。
有本事的話,就先搞個大的吧;你要上世界舞台,就先跟世界級的創投公司要錢。如果香港人都不覺得你是回事,在台灣大概也不容易;如果在本地都沒辦法找到金主,最好還是自己檢查一下營運計畫,別只是抱怨大人不給錢、政府不幫忙。
最後順便想講一件事:暑假又到了,能不能請這些創新公司別再搞「工讀生海選」,找一堆學生或是畢業生來公司實習,表面說是實習,但實際是找暑期打工,但又不想付一毛錢;實習生除了要符合一堆條件,還得自備電腦。這種行當,怎麼現在每家「新創」都在搞啊?
別抱怨、也別令人抱怨
公元2000年那波,那些新創公司可沒搞過這種比「無薪假」和「22K」還扯的活動。我只想請這些公司發起個自清活動,別再搞所謂「無薪工讀生暑期海選」。Google可以搞、Facebook可以搞、 中信銀可以搞、花旗可以搞、上市公司可以搞,因為人家公司有制度、有訓練。拜託這些新創公司,請你們付錢找暑期工讀生吧。
最後,我不是對新創有意見;我也見過不少有為的年輕世代,但請不要抱怨、也別怨別人瞧不起你。如果在創業成功前只會怨天尤人,別說別人瞧不起你,如果自己有良心的話,良心也會瞧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