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正在取代我們的工作,下個世代要如何適應?/Andrew Yang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說過:
我們現在正處在人類發展史上最危險的時刻。
也說過:
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摧毀許多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只留下照顧、創意、以及管理督導方面的工作。
美國史丹佛大學畢業、被稱為「運動產業中最聰明的人」的前職籃76人隊總經理Sam Hinkie,也問了下面這個問題:
如果你有小孩,你要如何讓他在失業率高達60%的時代生存?
「反向操作」的實驗
知名新創孵化器YCombinator的總裁Sam Altman,甚至進行了一個實驗:在美國奧克蘭(Oakland)市無償提供約20,000美元給1,000個人,然後觀察如果人們不必特別工作,就能獲得生活所需的基本收入,他們會用什麼方式來過日子。
現在,可以說許多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士都在思考同一件事:人工智慧、機器人、電腦軟體、以及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將會帶來就業機會的大量消失。
筆者自己在矽谷的朋友,多半都讀了《Second Machine Age》[footnote]中文版《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由天下文化出版。[/footnote]和《Rise of the Robots》[footnote]中文版《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由天下雜誌出版。[/footnote],而且都有類似的想法。
上個月,美國政府發表了一份報告,其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考量,其中的一些重要統計數字包括(編按:以下的數字與案例除另行說明之外,均為美國狀況):
時薪在20美元以下[footnote]編按:如果有可以類比的台灣環境,大概就是NT$200/小時以下吧。[/footnote]的工作,有高達83%可能被自動化或替代技術取代。
技術進步可能讓9%到47%之間的工作型態不再重要,受影響最大的則是教育程度較低的族群。
自動駕駛技術可能導致美國有220萬至310萬的汽車、公車、卡車駕駛工作機會消失。
美國失業中
也就是說,在未來15年之中,有多達兩三百萬的美國司機可能會失業,而這只是來自技術進步的第一波衝擊;而類似的發展還可能很快就會取代收銀員、速食店員、客服專員、場地管理員之類的工作。在這些人士之中,有多少已經做好轉業的準備?
或許你會覺得,這還要一段時間才會發生,最近的報刊上說目前失業率只有4.6%,不是嗎?事實上,從2000年至今,自動化已經取代了400萬份美國製造業工作;而這些人口有很多就直接離開職場,不再就業。
在同一段期間中,美國的整體勞動力已經減少了1,000萬人,是過去幾十年來最低的。目前的勞動力參與率只有62.7%,位在薩爾瓦多和烏克蘭兩國之間。
美國的勞動力參與率變動情形。
勞動力參與率每降低1%,就代表有多達250萬美國人脫離職場,而目前屬於就業年齡、但正在失業中的人口也暴增到歷史新高的9,500萬,而且光是上個月(編按2016年12月)就增加了5o萬人,其中又有許多原本是工廠勞工。
從這樣驚人的數字看來,勞工「被取代」的趨勢已經在發生之中,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
勞工「被取代」的趨勢已經在發生之中,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
當失業率增高的時候,包括成癮物濫用、家暴、虐待兒童、憂鬱、還有許多其他負面事件就可能會隨之而來;最近美國的毒品過量使用情形,就有急速增高的趨勢。所以,用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失業率是一個值得大家持續關注的問題。
失業率是現今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議題之一;照這樣發展下去,教育程度偏低的族群將會越來越難找到工作、並且養活自己和家人。
適者生存
而現在,我們就是正在被溫水慢慢煮熟的青蛙。
筆者目前正在主持一個非營利組織,希望能在2025年之前創造10萬個工作機會;我們的方式是協助正在成長的企業聘用人才、並且訓練下個世代的企業家。我們協助這些年輕人在各地創業,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不僅創造了驚人的營業額,也聘用了數十名、或上百名員工和製造業工作者。
雖然我們對這個成就感到自豪,但仍然有一種感覺,就是彷彿腳下的這個小島變得更好了,但也變得越來越小了。
每一家公司都想找最好的人才,尤其新創公司更需要兼具許多才能、而且才能的組合最能協助公司成長的員工;不僅如此,許多企業即使正在進用新人,也可能同時正在裁掉效率不高的員工。所以要在未來的職場生存,起碼的學歷(美國有68%的人沒有大學學歷)和適當的能力組合,都是絕對必要的條件。
換言之,我們必須具備適應環境、以及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才能迎接這個混亂即將來到的時代。
面對變動的產業策略
同樣的,政府和企業也必須正視這個事實、並且提出對策,例如增加投資在教育、在職訓練、師徒制學習、轉職、創業、媒合工作、對企業聘用人員的稅賦減免等等;總之,就是讓企業更願意增聘和留住員工。
然而,我們也必須假設許多所謂的「創新產業」無助於改善這樣的趨勢、或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翻轉上百萬人失業的問題。例如號稱「共享經濟」的Uber,就不是能創造大量工作機會的事業,而只是「以最高的效率載運顧客」,至於從業司機的工作型態、以及是否持久,則並不在它的考慮之列。
許多所謂「創新產業」並無助於改善失業趨勢。
不久之後,我們都會需要重新思考「工作」和「麵包」之間的關係,以及工作本身在心理和物質層面對於社會的貢獻。
也因為如此,前面提到過Sam Altman「每人發20,000美元」的實驗不僅有趣,而且也相當重要;因為他等於是在做原本政府應該做的小規模實驗。而當有一天這個社會真的需要「國家發薪水」的時候,這次實驗的結果將會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訊。
收到這筆錢,每個人應該都會非常高興;但接下來會怎麼用,其實才是重點。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還是會謹慎使用,讓自己為將來做好準備;但實際上會是如何、未來的社會是否將走上這條路、如果是的話又會和技術發展有什麼關係,就得讓結果來告訴我們了。
然而,技術即將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就業方式,這一點應該已經很明顯了。正如同科幻小說作家William Gibson曾經說過的:「未來已經降臨,只是分配得不太平均而已。」
編輯推薦閱讀
BBC:《如果國家給每個人提供基本收入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