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朝日新聞》新媒體部門:媒體實驗室/方可成
編按:本文是中國知名新聞人方可成在日本的第一手採訪記錄,原文以簡體中文刊於微信公眾號「新聞實驗室」,本站取得作者授權後編輯刊出。
6月13日到27日,筆者在日本東京參與一個關於日本媒體和社會文化的暑期活動,得以和日本新聞業界、學界近距離接觸。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見聞。
《朝日新聞》是日本的五大全國性報紙之一,長期居於全球報紙發行量第二大的位置,發行量曾多達800萬份,僅次於《讀賣新聞》。盡管擁有令其他國家媒體羨慕不已的發行數字,但日本傳統媒體並不能免於新媒體的衝擊:日本年輕人和全世界的年輕人一樣,都不再看報紙了。再加上受近兩年日本國內趨於保守的政治環境的影響,持自由派立場的《朝日新聞》在政治上也遭到壓制,報社的經營環境雪上加霜,發行量和廣告額都急劇下降。
不過,《朝日新聞》也是五大報中最積極進行新媒體實驗的。2013年6月,該報成立了「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專注於研發新產品,探索新模式。2016年6月16日下午,我拜訪了媒體實驗室,得到了不少有趣的發現。
開放的環境,技客的氛圍
《朝日新聞》的總部位於著名的築地市場附近,建築風格非常低調。
進入採編辦公區域需要刷卡,但媒體實驗室卻不在門禁範圍內,而是位於大樓底層,和讀者俱樂部、書店相鄰。雖然不知道是否有意為之,但這種設置的確符合了新媒體實驗所需要的精神 — — 開放、自由、和讀者/用戶接近。
媒體實驗室的辦公區域並不大,目測也就一二十人的樣子。辦公室裡的不少細節都透露出「技客」的氣息,比如擺在展示架上的《賈伯斯傳》,以及書櫃上的黑武士公仔(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南方周末》原來的新媒體負責人風端,他是骨灰級星戰粉,曾經長期使用的頭像就是黑武士)。
實驗室裡的年輕人很多,比如向我介紹最近新專案的堀江孝治先生,本身是機械工程專業背景,最近負責的專案是VR新聞;不過也有年長的,比如另一位向我介紹實驗室情況的矢崎朋夫先生,在《朝日新聞》已經工作三十多年了,一開始是為報社開發發稿系統、排版系統、郵件系統等,現在則是媒體實驗室的副主任,思維活躍程度不輸年輕人。
媒體實驗室近年的專案
成立三年以來,《朝日新聞》的媒體實驗室做過哪些有意思的探索?矢崎和堀江先生向我介紹了他們的幾個計畫。
VR新聞
最近一年,VR在全球媒體界成為寵兒,《朝日新聞》也在追趕這一熱潮。甫一落座,堀江就給我遞來一只Oculus眼鏡,讓我體驗他們拍攝的一部作品。我雖然從兩年前就開始在新聞實驗室撰寫VR相關話題,但這還是我第一次戴上眼鏡實際體驗。
這部作品是在東京灣的水下拍攝的,所以我的四周全都是魚。拍攝設備就是擺在桌上的這三個組合在一起的GoPro。
《朝日新聞》的VR計畫剛剛啟動,這只是一部測試作品,真正的新聞作品還沒有開始製作。順便說一句,他們用報紙自製的簡易眼鏡相當可愛。
讓報紙動起來,會說話
也許是因為VR已經受到了太多關注,體驗VR給我帶來的驚喜,遠遠比不上我從「朝日新聞Connect」這個有趣的計畫中獲得的驚喜多。
這個項目想要connect(連接)的,是報紙和手機、平面和立體、靜止和動態、無聲和有聲。簡單來說,你需要先下載「朝日新聞Connect」這個App,用這個App掃描報紙上的內容,之後,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了。
比如這張鳥獸戲畫的海報,經過App的掃描,紙上的兔子和蛤蟆都動了起來,開始奔跑。
再比如這張報紙上的學英語欄目,經過App的掃描,你就可以聽到原聲發音,拯救日本人的口音。
早在2014年,這個項目就曾在Google Glass上推出。當時,你不需要拿著手機掃描報紙,只要戴著Google Glass,就能看到報紙動起來,2D變成3D,還能聽到有人跟你說話。不過,Google Glass失敗了,這個專案也轉入了手機App上。
雖然這個App相當酷,並且很有商業前景(讓廣告動起來,會成為吸引廣告商的一個賣點),但矢崎先生說,它的下載量並不如人意,還沒有達到足夠吸引廣告商的程度。這可能是因為看報紙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不大會使用這個App;而會使用這個App的年輕人,手邊又往往沒有報紙。看來,將舊媒體和新媒體Connect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群眾募資
發起群眾募資開展媒體計畫(調查報導、書籍出版、影視短片……)並不是新鮮事,但媒體自己開設群眾募資平台供其他人來發布募資專案,還是很罕見的。《朝日新聞》就做了這件事:2015年3月,它的群眾募資平台A-port上線。
媒體做群眾募資平台,最突出的優勢除了已經具備的龐大讀者基礎外,當屬其利用文字、圖片、影音等多媒體手法「說故事」的能力。群眾募資計畫能夠吸引人支持,好的呈現方式非常重要,而這正是媒體的本行。
A-port上最新力推的計畫案,是駕駛帆船環遊地球一周的嘗試。而一年多以來籌集資金最多的計畫,則是一部關於捕鯨爭議的電影製作,支持者達1824人,共籌得2325萬日元(約新台幣738萬元)。
最賺錢的專案:為銀髮族立傳
其實,《朝日新聞》媒體實驗室目前最賺錢的計畫,並不是上述仰賴新技術、新介面的酷炫產品,而是一個相當傳統的「舊媒體」專案 — — 書籍出版。
具體來說,這個專案是為老人出版傳記。日本是一個高齡化社會,不少老人都有記錄下人生故事的願望。《朝日新聞》瞄準了這一銀髮族市場,推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你可以自己寫作,《朝日新聞》負責編輯、出版;你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在家等著《朝日新聞》的退休記者上門採訪 — — 當然,選擇這種全套服務,要價也昂貴些:採訪寫作服務就要101萬日元(約新台幣32萬元)起,印刷費用另計。
這項服務推出一年左右的時間就獲得了二百多位客戶。它不僅具備商業價值,也有重要的社會意義,那就是讓更多的口述歷史、個人歷史得以保存下來。
海外業務的拓展
日本的少子化使得國內市場萎縮,《朝日新聞》媒體實驗室將眼光也投向了海外市場。經過市場研究之後,他們選擇在泰國推出一款以孩子為對象的教育產品。這款產品將於今年稍晚時候推出,具體細節還不便透露,方案上還寫著「機密」字樣。
龐大的中國市場當然也吸引著他們的目光,也許哪天我們會在中國看到《朝日新聞》的海外計畫。
從頭到尾擺脫舊包袱的新網站
以上介紹的都是《朝日新聞》媒體實驗室的專案。其實,在媒體實驗室之外,《朝日新聞》還有更多對應新媒體挑戰的嘗試。例如,新聞網站withnews就是一個發展相當成功的新計畫,今年4月的瀏覽量(PV)已經突破五千萬。
這個網站針對的就是年輕族群,刻意擺脫舊媒體的負擔,從網域名稱上就捨棄了一切和《朝日新聞》相關的元素,堪稱重起爐灶。在選題和寫法上,withnews也更加年輕化、平易化,刻意採用和報紙版文章不同的文體和語態。
這個網站上很多熱門文章的選題都來自社群媒體。例如,對年初在日本爆紅的「中村印刷所方眼筆記本」的報導:七十多歲的爺爺研究出了一種可以180度完全攤平開來的筆記本,非常適合工程製圖等用途,孫女在社群媒體上幫忙推銷這款筆記本,引發網友瘋狂轉貼。這則故事受到廣大迴響,除了帶有新穎、親情元素外,大概也跟日本人喜歡鑽研細節的性格有關吧。
而另一組爆紅的報導,名為「看30秒就流淚」。這種標題一看就是能在社群媒體上引發大量分享的呀!
結語
《朝日新聞》的探索還在繼續。面臨著發行量和廣告額的更急速下滑,媒體實驗室也感到了更大的壓力。長期稱雄全球報紙發行量排行榜的日本媒體,能否為全球傳統媒體走出一條示範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