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焦慮:隱私和技術發展之間/Uedada
雖然日本人表面上注重隱私,而且這種民族性似乎已經成為現今科技發展的障礙之一,但如果不需改變他們的生活和行事習慣,其實不會產生很大的抵抗感,而且即使不太同意也會接受,然後就逐漸習慣、或是忘掉了。
Indeed招聘網靈光一現的賣點
不久之前,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台灣的「斯斯感冒藥」廣告片;然後有好一陣子腦袋裡縈繞著的都是「用斯斯~」的這個句子。
在現今的日本,像它「毒性」那麼強的廣告歌已經少見了;但去年卻也出現了一首這樣的歌,它就是專為求職資訊所設計的「インディード」(Indeed)搜尋引擎服務的廣告歌。[footnote]「インディード」於2004年在美國創業,2012年被Recruit公司併購。[/footnote]
這首歌以童謠「幸せなら手をたたこう」(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If You’re Happy Clap Your Hands)為原譜,歌詞是一直反覆「仕事探しはインディード」(找工作就上Indeed)、或是「バイト探しはインディード」(找打工機會就上Indeed)這些句。
影像有幾種版本,但內容大致一樣;都是兩個代言人(日本男演員斎藤工、和女模泉里香)穿上各種各樣的工作服裝,一起唱這首歌、中間再插入一些無厘頭式的對話: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3_-y_ujSU[/embed]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ePe9lGDxo[/embed]
有一段時期,這些廣告片經常電視上播放,頻繁程度讓一部分已經聽膩的人在網路上抱怨「聽膩了」、「真厭煩」、「快停播好嗎」等冷嘲熱諷;然而,如今「Indeed」已經跟這些句子牢牢綁在一起、鑲進了許多人的腦海中。
到了今年,Indeed多了幾位代言人,廣告內容有些改變,開始提到了服務方面的優越性。他們的訴求有幾種:對企業訴求「免費刊登招募訊息」、「只要五分鐘就能刊登招募訊息」,而對求職者則訴求「能夠對所有招聘網站進行垂直搜尋」。
其實,還有一個針對求職者設計的版本,只播放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容是斎藤工和泉香里扮演新聞評論員和播音員,坐在錄音室中進行以下的對話:
斎藤:なぜIndeedが急激に支持されているのか。それは最先端のAIがユーザーの行動履歴を分析。その人に合わせてJOBを瞬時に提示できるからなんです。わかりますか?
(為什麼積極使用Indeed的人急速增加了呢?這是因為,我們用最先進的AI(人工智慧)來分析用戶的行動履歷,所以能提供最適合每個人的工作機會。這樣你瞭解了嗎?)
泉:…さっぱり。
(…根本不懂。)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8Vl2Z8BZY[/embed]
因為斎藤講得很快,而且這個版本是以搞笑風格為主,所以大多數人可能不會詳細地去理解他說的意思;但這些解釋包括了一個讓我有點疑慮的重點:
「AI分析用戶的行動履歷」
將個人資訊提供給AI,是方便還是不安?
首先,廣告中說的「用戶的行動履歷」是什麼樣的資訊?
試用幾次Indeed就知道,在搜尋欄位的下方,會顯示你過去輸入的關鍵詞(職位、希望工作地點等):另外,Indeed官方網站的服務介紹頁面上也寫著:
只要使用「Indeed app」,就能利用智慧手機內藏的GPS衛星定位,搜尋用戶所在地附近的招募商家。
而這些由衛星定位提供的訊息,可能就是所謂「用戶行動履歷」的實際內容。
可是,我不禁想到了進一步的隱私問題:這些系統可能會透過窺視手機或個人電腦的記憶系統,來收集我們日常的網路搜尋、購買記錄、移動資訊,並加以分析;甚至也可能收集通訊內容和個人帳號、密碼,來儲存在他們的資料庫裡。
或許你會覺得,我現在才提這些事情已經太落後了吧?因為,你在網路上看到的很多廣告都有類似的訴求,也會顯示跟你剛才搜尋的關鍵詞、或是剛才瀏覽過網路新聞相關的商品,這些都已經令人習以為常。
可想而知,在一般人天天使用的數位工具裡,不少資訊已經被外部一些系統擅自「參考」,用來達成某些人的特定目的。
對這種事情,世人的感覺多半分成兩派:一部分人將它當作對於網路社會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也有不少人好像沒有這樣的感覺,甚至認為正因為有這種功能,手機才能提供適合自己需求的「便利」資訊。
我覺得,網路和IT業界必定希望覺得便利的族群趕快增加吧。在前面提到的廣告片裡,斎藤工的台詞就比較代表著這樣的想法。
話說,這種願望似乎正在逐漸實現;不但如此,連那些「不安派」的人都可能不得不開始接受這個趨勢。
我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近年來在日本社會中,有一種焦慮感正在逐漸膨脹。
日本人焦慮的原因
很多日本人覺得,日本在IT領域已經失去了世界優勢,也很難挽回;有這個感覺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巨大的鄰國──中國,在許多領域的技術正在蓬勃發展吧。例如:
無人機(drone)
我記得,我第一次注意到無人機的契機是2013年的知名電視劇《あまちゃん》(小海女);它的片頭利用無人機拍攝的部分,相當受到注目。之後就經常聽到「日本某某公司開始研發無人機、以及利用它來提供的服務」之類的消息了。
可是,這種消息很少有後續報導,取而代之的則是「中國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無人機廠商」、「中國無人機的世界市場佔有率超過7成」、「中國某家企業推出了無人機創意服務」等等新聞,不久之後還有「日本某某公司開始利用(中國製)無人機的某種服務」這類消息。
手機軟體
近年很常聽說,在中國日新月異地出現利用手機軟體的服務,並且在許多方面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像是出租腳踏車、宅配、電子帳務、無人超商等等。
這其中有些服務已經進入日本,尤其是中國ByteDance公司所研發的短視訊虛擬社群「Tik Tok」(抖音)最近就相當受到日本年輕人的歡迎。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在此領域服務的報導不算多。順帶一提,在中國火紅的不少服務,都活用了日本一家公司所原創的「QR碼」。然而,活用QR碼的服務在日本並不如在中國那樣發展迅速,這個事實也應該暗暗傷害了不少日本人的驕傲。
電動汽車
過去日本一直稱霸世界的汽車領域,目前中國也已經成了巨大的威脅。
日本汽車廠商一直拘泥於研發、推廣所謂「hybrid car」(混合動力車輛),以及日本原創的充電規格;但在這段期間,世界不少國家的車輛產業好像已經轉向「擺脫石油」的想法。
尤其中國企業致力於研發電動車,瞬息之間就掌握了產業的主動權。看來,日本市場的車輛仍以國內產品居多;但聽說在巴士等商用車領域,中國產品已經相當程度打入日本市場了。
臉部識別技術
去年,日本一些媒體介紹NEC公司研發了一種臉部識別技術系統。新聞中指出,NEC系統的性能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高水準,只需要1秒鐘就能辨別並認證300萬人。
可是今年年初已經有報導說,中國已經研發了一個大規模臉部識別資料庫,不但在幾秒鐘之間就能辨別13億人(大致等於所有中國國民吧),而且已經引進了主要城市的街道,實際上有助於查獲一些被通緝的嫌犯。
我無法評判哪一方技術比較高;但以實用化的角度來說,顯然是中國領先得多。
日本的不利因素
前面提到的這些消息,都是透過日本電視上幾個財經節目得知的。這五、六年來,日本媒體只顧對日本在世界上的優勢捧場;像是日本技術棒、產品好、味道鮮美、文化精彩等等。
然而這一兩年,各家財經報導卻開始致力介紹像上述幾個事例那樣的中國技術發展,讓日本觀眾有著「突然之間被中國超越了」這樣的焦慮感。
為什麼中國的技術能有這麼快的發展,讓日本很快就要甘於落後?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還可以猜測到一些原因:
人口差距
首先想到的是人口的差距。中國擁有比日本多十倍的人口,也就是有多十倍的消費者,也至少有好幾倍的專家和技術人才。所以,他們照理說確實能在一樣的時間裡,做出比日本多好幾倍的技術、產品、創意,並且放進社會之中,取得來自用戶的考驗和回應。
企業的行動速度
企業的行動速度應該也算是一個因素吧。在日本,無論企業或行政機關,要做什麼都很重視取得所有成員的同意;所以要實現創意,就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相對的,據說中國的企業最重視速度,很多計劃都只需幾個月就可以實現。
政府的強力協助
還有一點,就是政府對有關事業的強力協助。據說,中國政府現在以IT、AI的領域為對象,除了投入資金之外,還致力推進培養人才、支援初創企業等很多政策。對於這一點,不得不說日本政府的反應很慢。
個人隱私
另外,比較值得注目的因素,應該是介入個人隱私的程度。
有一些媒體解釋,中國政府為了治安目的要求IT企業合作,例如提供他們的技術、以及和政府分享顧客個人資訊等等,而很多企業對這些政策也積極配合。
我認為,這些「官民合作體制」很有助於實現速度快、規模大的技術發展。
說到日本社會的情況,很多消費者對企業收集個人資訊的舉動還相當敏感,有識之士也對此時常提出警告。如果日本政府想要主導這些事情,還能避得開更嚴厲的反感嗎?
日本人和隱私
那麼,這些不利因素可不可以克服?
首先提到的「人口差距」顯然無法靠人力克服,起碼要花上幾個世紀的時間來解決吧?
其次提到「企業的行動速度」,其實跟日本的民族性和傳統性社會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也不是能夠很快解決的問題。
第三點「政府的協助」實現的可能性會高一些。從現今日本的經濟狀況來說,要投入很多資金應該是蠻困難的;但在支援企業、培養人才等方面,政府的介入雖然來得有點遲,但似乎已經開始著手了。
就我個人看來,最後提到的「介入隱私」應該是最容易實現的。
我在前面寫到,日本消費者對這種事情「相當敏感」,但這並未必代表日本人「隱私意識高」。我覺得,很多日本人並不是對「個人權利遭到侵害」有所顧慮,而是不願意被強制改變現有的行動或思考模式。
所以,日本大眾對制度、規則的改變,會有一時性的敏感反應,但如果之後明白其實不需要改變自己的作法,就不會產生很大的抵抗感;一旦施行了這些改變,即使不太同意也會接受,然後就逐漸習慣、或是忘掉了。
如果企業或行政機構巧妙地利用這樣的大眾心態,或許建構日本國民隱私資訊的巨量資料庫是可以實現的。
Indeed廣告片「最先進AI」版本的實際意圖,我畢竟還不太清楚;但可以猜測的是,他們說不定真的是為了試探日本大眾的隱私意識,所以只在短短的期間中播放。
在我看來,今後會有越來越多廣告若無其事地提到「AI」和「個人資訊」的聯繫,然後進一步訴求這對消費者會帶來多麼大的方便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