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機的飆速創新時代已經結束/ Benedict Evans
今年秋天,Apple預定會推出下一代的iPhone手機。事實上,他們已經有一款全新設計,只是因故不斷延後推出,使得iPhone 6的造型一直沿用了三年;過去,Apple大約每兩年就會換上新的設計,並不會拖延太久。
換言之,在這麼長的延誤之下,Apple應該要推出令人更加耳目一新的iPhone才對,但這一點還是沒人敢打包票。此外,最近有些跡象顯示,Apple正在研發AR(擴增實境)眼鏡之類的裝置、也在嘗試跨入汽車領域;但兩類產品應該至少一兩年之內都還不會進入大眾市場,尤其汽車可能會更久。
所以,以「Apple的創新能力已死」為題的文章,我們在這段時間之中應該還會常常看到。
任何產品都有「S曲線」
依筆者個人的看法,這個狀況在Android陣營其實也差不多。新的「O版」開發版本裡有不少好東西,但不一定能撼動整個世界,所以也許又有人要說「創新能力已死」了。
不過說實在的,在這個觀點上的差異,主要來自產品在發展週期之中所在的位置。每一項新的科技產品,幾乎都會順著一條「S曲線」來走:
首先,在初期的概念驗證過程中,創新和改進的速度不會太快;
接下來一段時間,無論是變革、創新、以及功能方面的成長都非常快速;
在市場成熟之後,會開始進入一段「創新空窗期」,產品的改進速度逐漸減緩。
手機陣營之間「佔山為王」的激烈混戰已經結束。
無論以汽車、或是飛機之類,在過去算是重量級的產業來看,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速度,就比21世紀初期快得多;而現在,PC和智慧手機產業也逐漸步上這個後塵。
過去幾年以來,PC產品的曲線已經趨近平緩,而智慧手機也很快會走上這條路;當然,為新興VR產業的帶動,諸如攝影鏡頭、繪圖晶片之類的元件仍會會持續進步,但「佔山為王」的激烈混戰可以說已經結束。
手機用戶市場已經成形,然後呢?
也因為如此,我們對這些產業的問題也不一樣了。現在我們不會問「真的可能實現嗎?」或是「誰會得到最後勝利?」,因為Apple和(中國市場以外的)Google是唯二的贏家,而他們也快把勝利的果實吃完了,就跟1995年時的微軟一樣。
現在我們會問的是,今天全世界已經有25億人持有智慧手機,過幾年這個數字可能是50億;重點是,我們接下來該拿這些人來做什麼?
這裡有個基本的弔詭之處:iPhone和Android手機的創新速度變慢,並不代表它們的產品力變弱(想想看過去有多少唱衰的論調,兩大廠還不是照樣賺錢?),反而還可能因此變強。
AR是手機隨身應用的下一個技術平台。
因為,創新速度變慢,代表著產品已經進入目前最成熟、問題最少的狀態,而且「空窗期」逐漸被填滿、大問題都已經陸續解決完畢;換言之,這項產品已經徹底離開了S曲線,嘗試去改變它、或是增加新功能,都可能打壞目前的最佳狀態。
在這個階段的產品,不僅功能已經夠完整、而且多半已經進入大量生產的經濟規模、擁有自己的生態系,所以不適合再做大幅度的變動。
當然,這個「完美狀態」也有它一定的期限;等到下一個新產品進入「S曲線」、並且走完整條路徑之後,就得重新洗牌了,就像當初iPhone打亂了微軟和Nokia的牌局一樣。
今年的重頭戲
今年會進入S曲線的產品,或許會是語音(雖然筆者對它有點存疑)、或者是人工智慧(AI;但不確定它會不會影響到手機市場)。雖然AI已經確定進入了發展的S曲線,但以手機隨身應用而言,AR才會是下一個技術平台;但手機AR的形式,並不是拿著手機當做某種道具來揮舞,而是變成一種「立體眼鏡」,能將一些虛擬物件放在人們身邊的環境裡。
這樣的AR情境,可能會成下個世代手機操作介面的基礎,取代目前手機上廣泛使用的多點觸控,就像過去多點觸控取代視窗、鍵盤、滑鼠這三大神器一樣。
[embed]https://youtu.be/kw0-JRa9n94[/embed]
然而,這些進步不會一次同時發生。舉例來說,多點觸控技術的問世,就分散在三次不同的發表會中:2006年Jeff Han所做的示範、2007年iPhone上市、以及2010年在Android平台上發表之後的熱潮。而AR介面的發展,當然也有S曲線、也需要一點時間來加速。
有趣的是,當產品走完S曲線、進入無敵成熟期之後,即使一開始是驚天動地的創舉,也難免會開始變得有點無趣。回頭看看2007年iPhone發表會的影片,許多人覺得「手機本來就是長這樣啊,不然咧?」,但不知道您記不記得,當年還有人說iPhone的功能展示是用電腦特效做的。
[embed]https://youtu.be/6lZMr-ZfoE4[/embed]
(編譯/傅瑞德)
編輯延伸討論
如果從本文作者的角度來延伸思考,當iPhone和Android兩大陣營在「S曲線」上都已經進入平緩期,尤其是兩者的曲線靠得非常近(也就是說,興起和持平的時間都很近,而不是其中一個下去、另外一個才上來),那麼最近一兩年之內或許會有全新概念的手機系統出現,只是目前還在醞釀之中。
這個新系統如果有機會在已經疲累的兩大陣營之間,取得逐漸趕上的地位,很可能不是在功能的強大或複雜度上匹敵,而是以比較少、但更紮實的基本功能,以及不特別強調app生態系的概念,主攻年齡最低和最高的客層。
這也是我們在先前〈Swatch設計自己的手錶作業系統,或許是不智之舉〉一文之中,曾經也表達過的可能方向。
但無論下一代手機系統何時出現、如何出現,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創新速度變慢,並不代表產品力變弱」;即使iPhone和Android手機接下來除了個別元件升級之外,都不再有任何顯著進步(但實務上可能會在反覆更新系統之後越跑越慢),只要新產品不是太強,也都還可以再賣好幾年。
但有一個例外的可能,就是市場變化不是來自現有產品的停滯、或是新系統的誕生,而是整個手機使用概念的轉移。就像是大約10年之前,整個功能手機的使用概念被智慧手機所取代;在那之後,無論廠商推出多炫、多強的功能手機,也只會被放在「小菜一碟」的角色上。關於這一點討論,請參閱本站文章:
https://tuna.press/?p=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