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該如何重新定義被拒收的「亞洲矽谷」?/TH Schee
立法院總質詢結束,行政院長林全本周起將緊盯各部會就政見兌現及業務推動交出政績,由於打頭陣的亞洲矽谷引發新創圈反彈,五大創新決放緩腳步,政院拒收國發會倉促的計畫,要求五大創新需提具體期程及法規鬆綁等規劃,林全將親上火線為亞洲矽谷重新定義。
由於行政院沒有針對這一點發佈新聞稿,只好根據新聞報導的內容來看看幾個重點。
再談「亞洲矽谷」的牽扯
根據政院人士所述(不知是政務官還是事務官),亞洲矽谷在桃園主要是要給 IoT(物聯網)用的,或是說這部分佔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有足夠份量的產業聚落支撐。看來當初慌張取名的時候,並沒有想到「矽谷」一詞有這麼多的歷史和地緣意涵,因而引起來這麼多新創圈人士的反彈;這還真是害到了……國發會?
「亞洲矽谷」本意就是「供應鏈」和「城市實驗場域」的「衛星矽谷化」。這供應鏈有來自新竹的、有桃園這麼多想要「智慧化」的工廠、有台商回流的、當然也有政府喊什麼就說什麼就當仁不讓的法人(們)。
在這脈絡下,自然「原版」矽谷目前擁有的幾個誘人條件,例如人才薈萃、文化多樣性、薪資水平、生活環境等,就完全不在原本「亞洲矽谷」規劃方案之內;衛星化的「城市工廠」需要什麼文化多樣性?生活環境是「創新產業政策」需要照顧到的事嗎?以台灣的脈絡來說,當然不是。
「部分新創圈直言矽谷不是蓋出來的,而是生態圈」這點有待商榷。矽谷就是美國政府「規劃」出來的,而且與軍方特別有關係;只是美國政府如何規劃的過去歷史和細節,通常也不是本地新創業有必要知道的。此外,桃園的亞洲矽谷一直沒有和最近聲名遠播的中科院有所連結,這點也值得探討。
部分亞洲矽谷的元素是美國人(或外國公司)要的,這點應該已經非常確定。而桃園市政府等不及,自行到歐洲招商的這個時間點、以及動作的樣貌,也可以拿來作為中央和地方默契是否還在磨合的觀察重點。
桃園那場「前瞻亞洲矽谷,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有上台的應該就是主要的本地要角。當然,台上可能沒有一位是40歲以下,連50歲以下說不定都沒有;至於為什麼又只有一位女性,就先不敢問了。
中央、地方、立委的角度
為什麼去年10月1日開亞洲矽谷記者會,要特別提到「Global Innovation Center」(GIC,全球創新中心)?這不是韓國三星的作法嗎?新政府要和三星在矽谷的 GIC 對接?如果不是,那提到的 GIC 是仿效三星的 GIC?
這東西是什麼樣的利益攸關者(stakeholder)所要的?H&QAP之類的創投業者?還是科技部過去在國科會時期的美西長期駐在人員?
IoT 法規鬆綁?以過去台灣幾年的狀態,若是由本地產業所談的「IoT 鬆綁」,絕大多數就是希望在「個人資料和隱私之間」的處理,以科技發展為本位,進而取得更大的利用彈性;但在希拉蕊剛出爐的科技與創新政策,以及歐盟或聯合國近來的一些態勢中,IoT 所造成的隱私侵害問題才是主流議題。
而且,他們都不是以「鬆綁」的角度來談這些事。幾週前,三星在華府和美國商務部合辦的座談會,台灣媒體關注的是三星在未來幾年將在美國投注十數億美金在 IoT 的發展上,但那場座談會的主題,其實正是隱私保護和數位包容,而且這個對話平台是專門談政策的。
參與處理這個議題的不分區立委可能要多理解的一件事是,立委本來就不是行政機關、也不是智庫,更沒有智庫的能量和團隊;他們的身分雖然有部分代表性,但不分區立委若是要成為政策的規劃者,在分際處理可能會非常吃力不討好,甚至有根本立場上的衝突,這一點是往後他們需要留心的地方。
當然,這個案子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角度,希望公眾能有更多參與的意願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