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技術,提升價值,才是台灣代工產業應走的路/洪士灝
筆者先前獲邀參加一場座談會,主題叫做「再創新局:台灣製造與代工產業的下一步」;主辦單位為了這場座談會,寫了下面這段序言。
[embed]https://medium.com/@smokingtuna/shhung-65ca3e3b6a90[/embed]
「雨傘、成衣、製鞋、塑膠等代工廠,不但養活了台灣無數個家庭,更曾創造出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當以代工稱霸全球的台灣失去人力低廉的優勢時,有的企業為了更低廉的人力出走,有的靠著提昇研發與服務能力走向專業代工之路,有的嘗試經營自有品牌。」
「全球人口排名第55名的台灣,外匯存底排名第5,人均GDP排名第19名。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是台積電,孕育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集團的也是台灣。既然代工也能有聲有色,為何還要高喊擺脫代工的口號?前科技部長張善政認為台灣適合代工,今日的陳良基部長上任後三大任務依然著眼於研發人才與技術。」
「建立自有品牌真的就是台灣產業的救贖嗎?在專業代工與品牌經營的交叉路口,應該停看聽些什麼?」
重點在於提高代工價值
其實我從來不反對代工,我談的是「代工轉型加值」,是把代工技術研究到比別人更專精獨到、更具突破性,而且要擴大所涵蓋的層次,這樣代工的價值就有可能大幅提高。
價值不高的代工,往往是因為缺乏自有技術,進入門檻不高,所以同樣的工作,競爭對手林立,以至於只能打價格戰,利潤低到不行。
缺乏自有技術的代工,進入門檻低,價值也無法提高。
電子業在多年前算是進入門檻較高的產業,雖然主要的技術來自於國外,台灣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做出了成績,但後來會做的人變多了,沒有獨門功夫的話,只能殺價競爭。
如果某些人願意從事價值不高的代工業,我沒有立場反對他個人的意願,但我認為:國家不應該長久補助這類代工業。
國家不該補助代工產業
習慣拿國家的資源來輔助競爭,久了之後就缺乏國際競爭力。不少的夕陽工業,久久還不落日收場,更加倚賴補助、廉價的油電和人工,如果不破釜沉舟,那麼政府喊了幾十年的產業轉型,只是口號而已。
如果你現在的代工行業,主要是買別人提供的設備,找一些人工來按表操作就行的話,那麼將來可能不只利潤低而已,行業消失的可能性頗高,因為人工智慧加上自動化生產的趨勢銳不可當。銀行業已經開始改朝換代,大舉自動化,裁撤人員 ;鴻海研發機器人技術,逐步降低對人工的需求。
筆者不是要危言聳聽。趁著現在還有時間,國家和產業開始有危機意識的此刻,從業人員可以找機會設法精進技術;有志於產業轉型和新創的人士,應該更有機會。國家財政困難,不可能持續提供補助;而且容易賺的錢沒得賺了,大家才會努力想新的方法賺錢。
提高技術層次,才能厚植競爭力
然而說到「品牌」這件事,我個人覺得台灣並非不能做,但必須有所本。瑞士名錶,舉世聞名,但這是多年經營的成果。
如果產品沒有傲人的特色,也沒有歷史光環加持,要把品牌產品推到國際上,要克服的困難很大。台灣不比某些大國還可仰賴內需市場來孕育品牌,因此不是說看人家品牌賺錢,我們就該去做,我認為要先搞清楚哪一類的品牌是可以做的。
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技術,提高價值和競爭力,也能成為自有品牌的後盾。
我覺得,從代工業到品牌,最自然的做法,就是讓代工的技術和層次提升到可成為優秀品牌的程度。例如,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技術,讓人家必須來找你;從純硬體製造擴大到軟硬體系統整合,複雜度和層次都變高了,讓可能的獲利提高。
當然,必須投入的研發資源和承擔的風險都提高了,這原本就是高科技的本色。
如果某家代工業者的層次和程度夠格,代工服務的報酬很高,用了很多高瞻遠矚的架構師、高度專業的研發工程師,能夠不斷維持世界級的競爭力,打響國際知名度,這時候「高價值的代工服務」就是他的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形象,不能隨便用代工業來貶抑他。
的確,我們的產業面對很嚴峻的挑戰。如果卯足全力,還是有可能佔到一席之地。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那些願意致力於轉型提升的業者,避免國家資源濫投,讓不具競爭力的產業自然淘汰。轉型期間一定會有諸多的問題,營收減少、人才不足,都是考驗經營者智慧的時刻。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授權說明、或來信 ask@tuna.to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多按下方的「拍手」圖像幾次、或是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