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直視他人幸福:日本年輕人的社交網站疲勞/神楽坂雯麗
你對「社交網站」是否曾經或已經感覺到疲倦?日本年輕人似乎對Facebook這類的社交網路,出現了廣泛的彈性疲乏現象,使得這些社交網站的使用率在年輕族群中紛紛下降;筆者在這裡依據一些資訊、以及來自日本人的想法,對這個題目做一些延續思考。
你曾經在Facebook上放大自己的成功嗎?
日本市調公司TimesCurrent針對日本年輕人的「Facebook疲勞症候群」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20歲到40歲、男女各半的共655個受訪者中,回答曾經有「使用Facebook令人感到疲倦」、「想要休息」或「不想再繼續上Facebook」這類想法的人達到43.7%。
而導致這些人不想使用Facebook的最大原因,則是「對於他人的『現充』貼文已經受不了了」,佔40.2%。
「現充」(リア充)是「現實生活充實者」的略稱,如果置換成台灣人比較熟悉的語彙,就是所謂的「溫拿」(Winner)或者「人生勝利者」。
也就是說,這些人會想放棄Facebook最大的理由,在於對觀看別人現實生活的充實、圓滿的模樣,感到厭煩與疲倦。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受訪者當中,除了有6.4%的年輕人坦承「每次看見別人的現充貼文都會感到不爽」之外,還有一個題目:「發文時,是否會在自己的貼文中加油添醋,讓貼文比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更『有料』」?
答案是:
經常有:10.8%
偶爾會有:36.5%
只有一次:6.9%
姑且不論這些回答的真確程度如何,使用Facebook對這些人來說,顯然已經是一件壓力大到必須給自己的日常生活灌水加料,才能應付過去、不會在精神上被頻頻輾壓的重勞動。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見不得別人好」能夠解釋的心理狀態了。
被迫直視他人的幸福
一些「過得其實不那麼愉快舒適」的人,為了在Facebook上顯得不那麼違和、不那麼格格不入,必須誇大自己的生活樂趣,好趕上其他人的愉悅水平;而如果圈子裡的每個人(或大部分人)都這麼做,就會成為一種沒完沒了的「溫拿軍火競賽」。
到最後,除了少數真正的人生勝利組之外,大多數人在Facebook上都只感覺到疲倦、挫敗與困擾,也就不那麼難以理解了。
另一方面,Facebook的實名要求,想必也是造成社交疲倦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重視上下關係與群體進退的日本社會中似乎更是如此。
在Twitter上,雖然也存在著「現充」推文,但是既然匿名使用,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讓不想看到的內容通通消失;就算有來自公司、同儕、或是家人的壓力,只要另外開設一個帳號,便可以對另外一個世界中的人們暢所欲言──Twitter的手機App切換帳號,比起Facebook或其他社交服務方便、容易許多。
而就筆者幾年來近身觀察Facebook、Twitter與Google+上的日文社群,很明顯地,活躍於Facebook上的日本人,多半是現實生活中有事業需要經營、發展,或是本身已經具有良好的社會地位;Facebook在他們之外的旁人眼中,就是一種營業用的自我推銷工具,是屬於「現充」的世界。
如果你沒有事業、也沒有志業,那麼Facebook跟你可以沒有那麼相關。
其實,Facebook原本就是成功者的樂園
這可能也是Facebook的自然生態:因為Facebook從一開始,就是一小群哈佛高材生們互相往來的菁英俱樂部。即使如今你不需要是哈佛畢業生,也能使用Facebook,但註冊了之後,你並不會成為哈佛畢業生。
和充滿著棄民意味的Twitter或Google+相比,一個心胸不那麼寬闊、生活水準普普通通的年輕人,會覺得在Facebook上難以喘息,也就不難想像了。
因為那裡有著一種「如果你過得不特別、也不幸福,就很難安安靜靜地自己過日子」的氣氛。至少對日本的許多年輕人來說是如此。
[embed]https://twitter.com/karinkarikami/status/711905601471651840[/embed]
此外,也有日本網友認為,日本人使用Facebook的最大障礙,並不是「現充」貼文,而是實名制。
公開自己的大量真實資料,與日本人使用網路的直覺習慣有所衝突、也等於是強迫他們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個人資料。
你也活在商業行銷工具裡
另一方面,Facebook令人感到厭煩的還有大量的新聞資訊、商業訊息的推播,更加強化了那種Facebook僅僅是一種「自我推銷和商業行銷」工具的印象。
因此,那些堅持保有自己網路私密性的年輕人,自然而然地對Facebook這樣「充滿了他人生活的愉快片段」、「要求使用者大量的真實資料」,而且「隱藏著許多經過縝密演算後的商業訊息」的平台敬而遠之,轉而遁入其他社交網站的私密同溫層當中,也就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畢竟,一旦在Facebook之類的公開實名平台上說錯或做錯什麼事情,而發生「炎上」(鄉民的大量激烈反應),甚至被肉搜出真實姓名、住址、工作地點或就讀學校,導致「社會性死亡」的案例,在日本網路社會中屢見不鮮,幾乎是每個星期都會上演的戲碼。
相對而言,日本的中高年齡臉書使用者,則似乎沒有這樣的困擾;他們非常輕鬆自在地以真名使用著Facebook,享受著退休後的新生活,並互相毫不吝嗇地對彼此愉快地分享的圖文按讚、分享,或許也可以視為這種世代生活水準斷層、相對剝奪感差異的具體呈現。
樂在Facebook的台灣人?
在台灣,短時間內似乎還難以觀測到類似的「Facebook疲倦」現象。
這也許是因為我們非常依賴Facebook來接收訊息、進行生活或工作上的互動,就好像沒有人會對水龍頭或冷氣機的存在感到疲倦一樣。
Facebook對日本人來說,仍然遠遠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台灣,這樣的狀況似乎並沒有發生;大多數人都在自己的同溫層中舒適地遊走、也很自然地用Facebook取代Google和Yahoo當成自己每天起床打開手機、電腦的優先入口。
對於真實姓名等「個人資料」被公開的擔憂,似乎在台灣臉書使用者身上也並不明顯,這種差異也許是來自於相對比較不那麼壓抑的台灣社會環境與網路習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