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的力量落入凡間:觀察App Store生態系如何改變
Apple終於體認到扮演「神」的麻煩之處,而希望把評價、品管、以及追蹤架上app的責任「外發」授權給包括開發者和用戶的社群。
TechCrunch網站今天登出了一篇文章,指出:
Apple的App Store線上商店打星和評語系統已經有點過時,也因而經常導致軟體開發商和用戶的不滿。
即使用戶是因為自己不會用某個功能、或是發現某個即將修正的臭蟲,因而留下了負面評語,開發商也無法直接回應。
Apple在下一版iOS系統中,相關的改變重點則包括:
Apple終於允許開發商在App Store線上商店中回覆用戶的評語(Android市場上的Google Play商店很久以前就可以了);
新的系統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app中留下評語,不需要先轉到線上商店;但開發者一年只能有三次機會,在app中要求使用者留評語。
對銷售的影響
從銷售的角度來看,如同報導中所提到的,對於使用者決定是否下載某個app、或是認定標價是否合理,其他用戶的打星數字、以及評論內容都是很重要的參考。
而如果App Store上只能有用戶不見得正確的評語(尤其是如果有對手刻意發動大規模打擊),影響了其他用戶下載或購買的決策,而開發商除了在下面開分身對打之外,完全沒有其他因應之道,這就可能是個很大的麻煩。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動作代表了Apple終於體認到扮演「神」的麻煩之處,而希望把評價、品管、以及追蹤架上app的責任「外發」授權給包括開發者和用戶的社群。
從產品管理角度來看
在2013年的〈是神,但又不是神〉一文中,我提到了Apple線上商店審查的潛在問題。雖然相對嚴格的廣義品質審查(包含技術、內容、版權等層面)是好事,也造就了iOS平台app平均品質比較穩定、惡意軟體較少的特質,但如果同一套品管系統(而且牽涉到人工)用在產品數量激增的商店中,遲早可能會需要一些變革。
(依照Statista的資料,iOS app在撰寫引文的2013年時數量是約80萬個,2017年1月現在則是220萬個。)
當時我是這樣說的:
……我預見的是這種審查機制未來可能的問題:截至今天為止,蘋果線上商店有號稱50萬個以上的app;而這些還只是通過審查上架的,沒通過的、開發中的數量可能數倍於此。雖然某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可以用自動化系統來檢測,但語言、文化、畫面尺度、或是現在所談的內容版權疑義等問題,還是得靠活人來審查。
問題是:今天蘋果要請多少人來當評審委員?幾年之後如果有幾百萬app上架,蘋果要請多少專職人員每天看app?
……如果有一天,app商店成長到佔據人們大半閱讀、遊戲、工作、溝通的時間,蘋果的審查機制是否會越來越接近「神」的角色?
這樣的機制,什麼時候會因為超過實體和哲學上的負荷、或是無法再負擔這麼神聖的責任而崩解?
也就是說,無論從理論面或實際面來看,Apple都無法、也不應該繼續獨自扮演「神」的角色;除了基本的把關動作之外,遊戲好不好玩、工具值不值得花9.99美金去買,由使用者社群去決定;如果有人找到臭蟲,就讓開發商自己解決、重新改版送審。如果對於app產品有任何疑問,就由使用者和開發商自己去找到平衡點;Apple只要確定「車子出廠的時候是好的」就行了。
換言之,Apple不可能無限擴充投入app管理的人數、也必然需要建構一個靠機制和技術來確保app(起碼有)一定品質的系統,來迎接往後可能有1,000萬個app,而且還分散在iPhone、iPad、Apple Watch、Apple TV等iOS設備上的市場;而這個分散管理的力量,除了下放給使用者和開發者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少抽點吧
如果背後的原因確是如此,作為前app開發者和出版者,我會給Apple一個很重要的建議:
一旦新的作法確實解決了「誰來扮演神」這個長期發展的隱憂,Apple應該將對app售價的抽成從目前的約30%降為25%、甚至20%。
因為,這樣一來會有幾個可能的結果:
App在售價不變的前提下,開發者獲得的報酬更高;
開發者也可能將省下來的抽成轉讓給消費者,讓app得以降低價格;
因為app的價格可能得以普遍降低,讓消費者的購買決定門檻也變低,鼓勵更多免費軟體作者試著標價,獲得合理的利潤;
與原本抽成也在30%左右的Google Play商店相較,對開發者更具吸引力,進而鼓勵更多開發者為iOS開發app。
至於Apple本身,賺得已經夠多了,不必那麼依賴app抽成獲利;更重要的是,因為上述的幾個原因,以後賺到的錢還不見得會變少。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推動iOS app的數量、類型、用途、以及對新設備的支援基礎快速提升,作為保障未來產品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
對於已經賺了很多桶金的Apple來說,這是個三贏策略、也對iOS設備在整體行動設備市場中的佔有率更有幫助。
結語
無論是手機或電腦市場,型態和獲利模式都一直在改變,市場前幾名的順序也一直在改變。根據最近的新聞,iPhone 7/7 Plus是台灣去年12月市場的銷售前兩名、第三名則是華碩的ZenFone 3 ZE552KL;這個排名當然不會是永久的,而且當然多少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九月推出、稍後才開始大量在台供貨的iPhone 7新機效應;
今年Android市場的主要廠商之一三星因為產品問題表現疲軟。
然而如同眾所週知的,目前為止無論市佔率或排名高低如何變動,Apple一直都是智慧手機市場最賺錢的公司;而這樣的獲利能力,有一大部分來自相對健全、而且獨家掌控的軟硬體生態系。
而當這個生態系在iPhone上市十年之後開始顯出疲態、或是無法完全因應未來市場規模的時候,Apple該做些什麼事來繼續維持成長動能呢?
改變線上商店的回應和打星方式只是開始,降低抽成也只是我的建議,並不一定會實現(雖然我認為是絕對有幫助的),但在這一兩年之間,我們將會看到根本上的變動(包括Android市場應該也會有),包括生態系、產品定義、以及製造商和社群的互動方式,都是決定未來市場地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