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許毓仁先生關於「亞洲矽谷」去留的質詢/編輯部
編按:延續了前天本站刊登的〈國發會對「亞洲矽谷」的定調,我們仍然憂心〉對相關話題的討論,本週二與本站編輯共同出席國發會會議的立法委員許毓仁今天就會議內容對行政院長林全先生進行了質詢。本站在取得許委員許可之後,編修了質詢文字記錄,除了與讀者分享之外,也為這個我們關心的議題留下記錄。
以下內容第一人稱為許毓仁委員,文字經本站編修整理;若與原意有所不同,以原始發言為準。
我們也歡迎任何其他委員或讀者提供科技政策的相關國會討論,以供本站刊登揭露、並進行更深入的主題探討。
今天總質詢行政院長林全,希望他對亞洲矽谷一案做出具體回應。這件事從上次我質詢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之後,這兩個禮拜一直延燒;好幾位新創圈的朋友都響應,昨天行政院因而緊急撤案。
這個案子不是為我一個人質詢的,而是對台灣長久以來食古不化的官僚思維、和口頭說要「創新」卻不願意改變而質詢;因為,這樣所做出來的政策,都是沒有願景的。
今天的質詢聚焦在亞洲矽谷,主要針對以下幾個重點:
台灣的經濟現況:出口連14黑、GDP 不保1%(-0.89%),比OECD國家要低
外國直接投資(FDI)全球倒數第五,不到50億;低於印尼的292億、以及新加坡的600 億。如果沒有FDI,如何振興低迷的經濟?
五大產業[footnote]編按:指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國防產業、智慧機械。[/footnote]我都有意見,但先聚焦在「亞洲矽谷」上。
在桃園開發一塊3.8公頃的地,圈地、蓋樓、招商,都是舊的園區思維
創業缺的不是空間,全台灣的coworking space(共同工作空間)和育成中心134家,進駐率不到20%。
https://www.slideshare.net/HsuYuZen/20160624-63475579
矽谷不是用蓋的,矽谷是一個生態系;在資金、人才、市場、技術無一到位的情況下,要做出亞洲矽谷是自欺欺人。
同時,「亞洲矽谷」這個名字也名不符實;Wired雜誌早就已經把深圳定位為亞洲矽谷,難道我們要讓國際看笑話嗎?我要求院長改名字,好的政策會轉彎,我鼓勵這種轉彎。
編按:經查證,Wired雜誌稱深圳為「硬體的矽谷」,英國的衛報則稱深圳為「中國的矽谷」;GlobalSources和ShenzhenShopper.com則確實曾稱之為「亞洲矽谷」。但也有外媒曾稱新加坡與印度的邦加魯魯為「亞洲矽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6F_ApUq-c
「亞洲矽谷」計畫的目標定位也有問題:其中一個目標是「打造亞洲青年IPO中心」,這是個大空話。在訂這個目標前,國發會有沒有瞭解過什麼是「IPO」(首次公開募股)?有誰會到桃園來籌資?台灣的籌資法規要先跟得上國際,深圳創業板規模5兆[footnote]編按:人民幣[/footnote]、新加坡凱利板2592億[footnote]編按:指「Catalist」,108億新加坡幣[/footnote],再去看看台灣的創櫃板?這根本是一個大空話。
台灣需要的不是一個園區,而是法規上的鬆綁;許多新創產業的產品服務應用,都是過去的法規裡沒有的。台灣應該仿效新加坡的監管沙盒機制(regulatory sandbox),讓創新「野蠻生長」,長出規模後再進行規範。
編按:「沙盒」(Sandbox)機制,即只要任何在沙盒中註冊的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允許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從事和目前法律法規有所衝突的業務。並且即使以後被官方終止相關業務,也不會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出處)
我有五個具體建議提供給林全院長:
立即修改公司法使其符合國際標準;
天使投資可減稅,抵稅;
亞洲矽谷資金使用公開透明;
設立沙盒監管機制;
資金使用在育才、留才、吸引人才。
最後,一句話:我們不要用昨天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
希望對這個案子能及時導正,台灣政府已經沒有錢,實在不應該把錢花在蓋硬體上;目標設定要準確、心態要開放、制訂政策要有現實感、對未來要有想像。錯誤的政策,將會導致錯誤的未來。
亞洲矽谷案子會再送進立法院,我也會再繼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