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治理概論:網路治理簡介(1.2)網路治理的演變/Vincent Chen
網際網路是以作為一個政府專案開始。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贊助開發了高級研究計劃署網路(ARPANet),該網路旨在促進計算機之間數位資源的共享。
編按:網路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不論對全球或對台灣,重要性日益提升,但了解這個議題的網路使用者並不多。為推廣網路治理概念,自即日起,本站將陸續刊出由Jovan Kurbalija博士撰述、NII執行長陳文生先生翻譯的《網路治理概論》一書全文,敬請讀者朋友期待。
本書透過七大面向(網路基礎建設、網路安全、法律、經濟、發展、社會文化、人權)及各利害關係人之行為者(政府、商業部門、公民社群、國際組織、技術社群)之整體觀點,深入淺出、內容架構完整的鋪陳,可以讓您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全球網路治理視野及發展脈絡,是目前全世界最出色的網路治理入門(免費)書籍。
網際網路是以作為一個政府專案開始。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贊助開發了高級研究計劃署網路(ARPANet),該網路旨在促進計算機之間數位資源的共享。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網路協議)的發明,這個網路演變成今天所謂的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關鍵原則之一是其分散式特性:數據包可以通過網路採取不同的路徑,並可避免傳統的障礙和控制機制。這一技術原則與早期階段性的網際網路規範甚為相似。1986年成立的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通過合作、共識的決策過程,管理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涉及各種各樣人士的參與,且其管理並沒有集中式政府、沒有集中式規劃,也沒有宏偉的設計。
這導致許多人認為網際網路是獨一無二的,它可以替代現代世界的政治。美國網路自由主義政治活動家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他著名的「網路獨立宣言」中指出:
「網際網路」本質上是超越國界的,是天生的反主權,你的「國家」主權不能適用於我們。我們自己會解決我們自己的事情。
[the Internet] is inherently extra‑national, inherently anti‑sovereign and your [states’] sovereignty cannot apply to us. We’ve got to figure things out ourselves.(註1)
註1:Barlow JP (1996) 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Available at https://www.eff.org/cyberspace-independence [accessed 28 September 2016].
DNS戰爭(1994–1998)
隨著各國政府和企業部門意識到全球網路的重要性,這種分散式的網路治理方法很快就發生變化。1994年,管理網際網路關鍵基礎設施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決定將域名系統(DNS)的管理,轉包給一家名為Network Solutions Inc.(NSI)的美國私人公司。此一措施並未於網際網路社群受到好評,後來導致所謂的DNS戰爭。
這場戰爭給國際組織和民族國家(nation states)帶來了新的角色。它於1998年結束後,根據與美國政府簽訂的合約,成立了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的新組織,成為主要網際網路技術資源的協調人。ICANN隨後成為許多網路治理辯論的焦點。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議(2003–2005)
在日內瓦(2003年)和突尼斯(2005年)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SIS),正式將網路治理議題列入外交議程。在高峰會議日內瓦階段的重點之前,有一些籌備委員會(PrepComs)和區域會議討論的議題是相當廣泛的;與會者提出了一系列與ICT技術有關的議題。事實上,在第一次籌備和區域會議期間,沒有使用「網路治理」一詞。(註2)
註2: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use of the word ‘Internet’ i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WSIS Summit, refer to DiploFoundation (2003) The Emerging Language of ICT Diplomacy — Key Words.
2,作為在突尼斯舉行的第二次資訊社會世界峰會(2005年11月)舉行的協商基礎。資訊社會世界峰會之資訊社會突尼斯議程(WSIS Tunis Agenda),詳細闡述了網路治理議題,包括通過WGIG提出的定義,列出網路治理議題,並建立了聯合國秘書長召集的多方利害關係人機構(multistakeholder body),即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作為與網路治理關鍵要素有關的公共政策議題的討論空間。(註3)
註3: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5) Tunis Agenda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10 October 2016].
2006年發展
在突尼斯高峰會議之後,有三個主要的發展和事件,標誌著2006年的網路治理辯論。首先是現有的諒解備忘錄(MoU)到期,並在ICANN和美國商務部之間建立了新的諒解備忘錄。
有些人希望這一事件會改變ICANN與美國政府的關係,而前者將成為一種新型式的國際組織。然而,雖然新的諒解備忘錄在ICANN和美國政府之間縮小了臍帶,但它仍然保持了將ICANN身分最終國際化的可能性。
2006年第二件重要事件,是在希臘雅典召開的IGF會議。這是第一個這樣的論壇,在許多方面,這是多邊外交的實驗,這是真正的多方利害關係人。所有參與者包括政府、企業、學術和技術社群以及民間社群都平等參與。
它的主要活動和研討會也有一個有趣的組織結構。記者也有可能主持會議討論。因此,IGF與通常的聯合國風格會議格式不同。然而,一些批評者則認為,網路治理論壇只是一個類似談話節目,不會有最終文件或行動計劃形式呈現的任何具體結果。
2006年的第三個主要發展是11月在土耳其安塔利亞(Antalya, Turkey)舉行的ITU全權代表大會(ITU Plenipotentiary Conference)。ITU新任秘書長哈瑪德.圖埃博士(Dr Hamadoun Touré)當選。他更加重視網路安全和發展援助,還預計將為ITU對網路治理提出新的方式。
2007年發展
2007年,ICANN的討論側重於.xxx域(用於成人內容),重新開始關於眾多治理觀點的辯論,其中包括ICANN是否只處理技術議題,或者也處理與公共政策有關的議題(註4)。美國和其他政府的干預措施,進一步提出了國家政府應如何參與ICANN審議的議題。
註4:In June 2010, ICANN approved the .xxx top level domain for adult material.
在11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第二屆IGF會議上,主要的發展是將關鍵網際網路資源(critical Internet resources: CIR)(名稱和數字)增加到IGF議程上。
2008年發展
2008年的重大發展,將繼續影響網路治理以及其他政策領域,是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美國總統。在總統大選期間,歐巴馬密集地使用網際網路和Web 2.0工具。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他的顧問包括來自網際網路行業的許多人,包括Google首席執行長。除了他的技術意識外,歐巴馬總統也支持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不可避免地影響到ICANN國際化和網路治理制度發展的討論。
2008年,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9成為最重要的網路治理議題之一。它主要在美國的兩個主要的勢力之間進行討論,它甚至也在美國總統競選中得到歐巴馬總統的支持。網路中立主要由所謂的網際網路行業支持,包括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公司。
由於網路中立性的破壞,引發的網際網路架構的變化可能會危及他們的業務。另一方面勢力是由電信公司領軍,如Verizon和AT&T、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和多媒體行業。由於不同的原因,這些行業希望看到在網際網路上傳播的數據包之間存在差異化的服務。
有關網路中立性的進一步討論,請參閱第2章。
另一個重大發展是Facebook和社群網路的快速增長。在網路治理方面,Web 2.0工具的更多使用,打開了社群媒體平台上的隱私和資料保護議題。
2009年發展
2009年上半年,華盛頓相關人士(Washington Belt)試圖弄清歐巴馬總統網際網路政策的影響和未來發展方向。歐巴馬對網際網路相關的關鍵職務的任命,並沒有帶來任何重大驚喜,他們支持開放網際網路,他的團隊也按照競選期間的承諾推動實行網路中立原則。
2009年的亮點是ICANN和美國商務部之間承諾書(Affirmation of Commitments)的確認,其目的是使ICANN成為一個更獨立的組織。
雖然這一舉措在解決網路治理中的一個議題(美國在ICANN的監督作用)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但它也開啟了許多新的議題,例如ICANN的國際地位和對ICANN活動的進一步監督。「承諾確認書」提供了指導方針,但仍有許多議題需要在今後幾年得到解決。
2009年11月,第四屆IGF在埃及沙姆沙伊赫(Sheikn, Egypt)舉行。鑑於2010年對IGF任務的審查,主要議題是IGF的未來。利益相關者在提交意見中,就IGF的未來發表了廣泛的意見。雖然他們大多數支持繼續執行「治理論壇」,但是對於如何組織未來的網路治理論壇,仍然存在重大差異。
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認為,在聯合國系統中可以更強有力地強化了這一點,這意味著政府應更為突出。然而美國及大多數發達國家、商業部門和民間社群都認為應保護現有的IGF模式。
2010年發展
2010年的主要發展是快速增長的社群媒體對網路治理辯論的影響,包括保護Facebook等社群媒體平台用戶的隱私。2010年,網際網路地緣政治的主要發展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網際網路上言論自由的演講,特別是與中國的言論自由有關部分(註5)。
註5:Clinton H (2010) 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3 October 2016].
Google和中國當局,在中國限制接取Google搜索(Google-search)方面存在衝突,這場衝突導致Google搜索業務退出中國。
ICANN世界有兩個重要的發展:
為阿拉伯語和中文引入第一個非ASCII頂級域名。通過解決拉丁語以外的語言腳本中,頂級域名可用性的議題,ICANN也因而降低了Internet DNS解體的風險。
ICANN對.xxx域名(成人材料)的批准。通過這一決定,ICANN正式通過了對網際網路公共政策高度相關的決定。以前,ICANN至少試圖停留在正式技術決策的範圍內。
IGF審查程序於2010年開始,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UN Commiss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CSTD)通過關於繼續執行IGF的決議,建議延續未來五年,其組織和結構只有微小的變化。
2010年7月,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COSOC)背書了此一決議,最後聯合國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 UNGA)在秋季就通過關於繼續治理論壇的最後決定。
2011年發展
2011年,主要的總體發展是網路治理在全球政治議程上的興起。網路治理的相關性更接近其他外交議題,如氣候變化、移民和糧食安全。
網際網路日益增長的政治相關性的另一個後果是,網路治理議題的國家覆蓋面,逐漸從技術(IT及電信)到政治部門(外交及內閣機構)的轉變。
此外,主要的全球媒體(例如經濟學人、IHT、半島電視台、英國廣播公司)現在正在比以往更緊密地關注網路治理發展。
網路治理受到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影響。雖然網際網路對阿拉伯之春現象的影響(範圍可能從最小到關鍵影響)程度的看法,可能是非常不同的,但一個肯定的結果是:社群媒體現在被認為是,可以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具有決定性的工具。網際網路及其治理以各種方式在今年全球範圍內出現在政治雷達(political radar)上。
1月27日,埃及當局為了阻止政治抗議而切斷網際網路。這是政府下令全國網際網路完全切斷的第一個例子。以前,即使是在軍事衝突的情況下(前南斯拉夫、伊拉克),網際網路傳播從未被完全切斷。
希拉蕊.柯林頓在2010年2月的演講中發起的網際網路言論自由倡議,在2011年加速發展,與其相關的有兩個主要會議:維也納人權與網際網路會議(Vienna Conference on Human Rights and the Internet)和海牙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會議自由(The Hague Conference on Internet and Freedom)。
2011年,ICANN繼續深思熟慮(soul-searching)以下主要發展:
實行管理改革。
引入新的通用頂級域名(gTLD)的最終政策準備。
尋找新的CEO。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CoE)、歐盟(EU)、巴西等參與者,紛紛提出的2011年網路治理原則,這些原則的眾多匯集,被視為是可能作為網路治理發展框架的全球網際網路宣言,或類似文件的未來序言(future preamble)的可能起始立場。
2012年發展
兩個重大事件標誌著2012年議程,對未來的歲月帶來重大影響:ICANN領導層變革以及ITU國際電信規則(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Regulations:ITR)的修訂。
隨著新gTLD的引入,ICANN在過去一年中經歷了重大發展。儘管註冊過程存在一些議題(軟體故障、政策流程存在爭議),但已收到1900多個新通用頂級域名gTLD申請,並進入了一個評估流程,最終決定從2014年開始,哪些通用頂級域名將被引入根伺服器中。
此外,新任首席執行官Fadi Chehadé為ICANN多方利害關係人政策流程的指導提出了新的方法。他在ICANN第45次會議上向民間社群發表的演講中介紹了ICANN的一些有希望的改進,包括開展負責任的多利益主體、坦率承認問題、積極傾聽、具同理心的指引、尋求妥協等。
世界國際電信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WCIT)於2012年12月在杜拜(Dubai)集會,自1988年以來首次修改國際電信規則(ITR),它在一年中持續引起關注,並引起了對新法規對網際網路未來的影響的關注和爭論。
在為期兩週的疲憊的會議結束時,參與者未能就修改後的案文達成共識,建議將來再於即將舉行的會議開放持續辯論。
主要的爭議點,是關於促進ITU在網路治理中的作用的無約束力的決議,並將參與國家分為兩大區塊:西方國家贊成目前的多方利害關係人模式,並得到決議支持者的支持,然而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則傾向於政府間模式(intergovernmental model)。
在智慧財產權(IPR)領域則有了其他顯著的發展,包括網際網路用戶的動員和抗議活動阻止了美國的「停止線上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和國際反仿冒貿易協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ACTA),如果這些通過實施將會影響用戶合法權益的規定。
2013年發展
全球數位政策的主要發展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其他機構執行的各種監視計劃的史諾登(Snowden)啟示。史諾登的啟示使全球公眾,對網際網路的治理方式開始感到興趣。主要關注的是隱私權和資料保護議題。
許多領導人在聯合國大會(UNGA)期間都提出了保護隱私議題。聯合國大會決議啟動了一個關於線上隱私的新政策進程。這個議題將在2014年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 Human Rights Council : UNHRC)進一步討論。
2013年10月,巴西總統羅塞夫和ICANN總裁Fadi Chehadé發起了NETmundial流程。網路治理在許多學術會議和世界各地智囊團的研究活動中已經成為焦點。
2014年發展
2014年開始美國總統歐巴馬關於國家安全局(NSA)監視的演講。他反覆使用「網路攻擊」(cyber-attacks)一詞,將網路安全置於安全議程的前沿(高於恐怖主義)。
3月14日,美國商務部的國家電信和資訊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宣布,將其關鍵域名功能的管理角色轉交給全球多方利害關係人社群。
在這一點上,NTIA監督網際網路號碼分配機構(IANA)的功能,其中包括維護全球IP地址和域名的註冊表等關鍵參數。NTIA還授權根區域文件(root zone file)(全球網際網路通訊錄)的更改,從而保持安全停止之機制(safety‑stop mechanism)。
這項公告引發了一個長期的諮詢和合併過程,原來預計是在2015年9月之前完成,之後延長了一年。同時,也啟動了一個旨在鞏固ICANN內部問責機制的過程。
此期間出現了三個討論論壇,其中兩個與ICANN有關:
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發起/ 1net(線上)平台,以連接各種相關人士,並將討論摘要回饋提供給其他論壇,特別是NETmundial流程會議。NETmundial會議由/1net和巴西網際網路指導委員會(CGI.br)共同組織,於4月23日和24日在聖保羅舉行;它產出了「網際網路多邊利益相關者聲明」(NETmundial Multistakeholder Statement),其中包含一套網路治理原則(Internet Governance Principles),以及網路治理生態系統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通過ICANN與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合作,在Sunnylands的Annenberg Retreat協助下,組建了全球網際網路合作與治理機制高階小組(High‑Level Panel on Global Internet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GICGM)。專家小組製作了一份題為「協調、分散的網路治理生態系統(Towards a Collaborative, Decentralized Internet Governance Ecosystem)」的報告,其中概述了一系列關於推動合作和分散式網路治理生態系統的建議。
由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發起的全球網路治理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et Governance),以及英國的漆咸樓智庫(Chatham House),旨在推動網路治理未來的戰略眼光。
歐洲聯盟法院(CJEU)於5月3日提出「被遺忘的權利」,該法院裁定Google必須在由與其名稱下顯示的搜索結果相關的個人提出請求時,刪除「過時」(outdated)、「過度」(excessive)和「無關的」(irrelevant)個人資料的鏈接。
2015年發展
在這一年中,IANA管理移轉和ICANN問責制的焦點,其過程延長到2016年9月。網路安全對於安全漏洞和政策反應,仍然在議程上受到高度關切。
在2013年,現有國際法律適用於國家使用ICT的較早前的結論後,政府專家發展資訊和電信的國際安全(Governmental Experts on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UN GGE)的聯合國小組商定幾個規範,包括不攻擊關鍵基礎設施或電腦緊急應變小組(CERT),並協助其他國家調查其領土內的網路攻擊和網路犯罪。
7月,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進程的一部分,聯合國成立了一個新的技術促進機制(註6),其中包括一個聯合國科學、技術和創新機構間工作組,是一個多方利害關係人論壇和一個新的線上「映射」平台(online mapping Platform)。
註6:Refer to paragraph 123 of the Addis Ababa Action Agenda, adopte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held between 13 and 16 July 2015.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10 October 2016].
在人權委員會(UNHRC)討論之後,商定了一個特殊的隱私權機制,並於7月3日任命了第一位隱私權議題特別報告員(Special Rapporteur on Privancy)(Joseph Cannataci教授)。
夏季也標誌著資訊社會世界峰會+10(WSIS+10)審查進程的開始,最終於12月份舉行了大會,關於全面審查資訊社會世界峰會成果實施情況的高階會議。在此通過的成果文件將IGF的任務期限再延長十年,並強調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重申2005年「突尼斯議程」利益攸關方的作用和責任。
在ICANN社群中,繼續開展IANA管理移轉提案和ICANN問責制提案的工作。
2016年發展
2016年開始的兩個報告提出了一個根本議題:我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網際網路帶來的機會和最小化其風險?世界銀行「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數位紅利(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6:Digital Dividends,註7),認為網際網路不會自動地為社會帶來好處,它更需要政策、教育等措施,以確保網際網路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註7:World Bank (2016)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6: Digital Dividends.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3 October 2016].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了關於網際網路裂解的更加警惕的報告,概述了全球網際網路存在的風險(以技術、政府和商業裂解的形式,註8)。
註8:Drake W et al. (2016) Internet Fragmentation: An Overview.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3 October 2016].
蘋果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之間的爭議在2016年幾個月都是頭條新聞,因為FBI發出法庭命令,要求蘋果協助,破解一個於2015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殺害14名人員的一位恐怖分子的iPhone。
辯論帶回了數位領域平衡安全與人權的舊議題。儘管最終案件已經撤案(美國政府認為它已經從第三方的協助中破解了iPhone),與加密、隱私和安全有關的議題,在今年仍然持續受到關注。
2016年6月,全球網路治理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et Governance)發布了一份網際網路報告,其中概述了向政策制定者、私營企業、技術界和其他利益攸關方,提供的關於維護網際網路健康方式的一系列建議。它需要克服如促進安全(safe)、開放和安全(secure)的網際網路等方面;確保數位公民的人權;確定私營部門的責任;維護網際網路核心基礎設施的穩定性和韌性;並改善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註9)
註9: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et Governance (2016) One Internet.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3 October 2016].
在ICANN方面,今年上半年,向美國政府提交了IANA管理移轉提案和ICANN問責制提案。在審查了兩項建議後,NTIA在2016年8月確認了他們符合2014年3月公佈的標準。
因此,ICANN推進了兩項提案的規定,特別是創建了公共技術標識符(Public Technical Identifiers: PTI)公司作為ICANN的子公司,負責接管IANA職能的執行;並通過在ICANN章程中納入若干條款,賦予社群更多權力(ICANN員工和董事會),從而增強ICANN社群的能力,並促使ICANN能對其行為負起責任。
10月1日,美國政府和ICANN之間的IANA職能合約期滿,最終允許對IANA職能的管理過渡到全球網際網路社群。
e -/ virtual / cyber / digital / net的前綴用於描述各種ICT /網際網路的發展。通常,它們可互換使用。每個前綴都是描述網際網路的某種現象。
然而,我們傾向e-使用電子商務(e-Commerce),Cyber-用於網路犯罪和安全、digital-用於發展和數位落差,Virtual-用於貨幣如比特幣。
但使用模式已經開始出現發散。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前綴e- / virtual / cyber / digital / net的選擇是偶然的。在網際網路政策中,前綴的使用開始吸引更多的意義和相關性。
讓我們快速看看這些術語的詞源和它們在網際網路政策中的使用方式。
Cyber
「Cyber」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統治」(governing)意義。Cyber來到我們這個時代,通過諾伯特韋納(Norbert Weiner)的控制論(Cybernetics),它處理資訊驅動的控制(註10)。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科幻小說Neuromancer中創造了網路空間(cyberspace,註11),使用前綴「cyber」跟隨網際網路的增長而增多。
註10:Wiener N (1948)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Paris: Hermann & Cie, Cambridge, MA: Technology Press, an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註11:Gibson W (1984) Neuromancer. New York: Ace Books.
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幾乎所有什麼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皆稱為「cyber」:網路社群(cybercommunity)、網路法律(cyberlaw)、網路色情(cybersex)、網路犯罪(cybercrime)、網路文化(cyberculture)、網路(cyber)⋯⋯,如果你在網際網路上命名任何東西,你都會有「cyber」。在二十一世紀初期,Cyber逐漸從廣泛的使用中消失,只剩下存在於安全術語中。
Cyber被用來命名2001年歐洲理事會網路犯罪公約(Council of Europe Cybercrime Convention)中。它仍然是網際網路安全領域唯一的國際條約。今天則有美國網路空間戰略(USA’s Cyberspace Strategy)、ITU「全球網路安全議程(Global Cybersecurity Agend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網路防禦政策(Cyber Defense)、愛沙尼亞網路防禦卓越中心(Cyber Defence Center of Excellence)等。
Cyberpunk的作者和Wired專欄作家Bruce Sterling曾經說過:
我想我知道為什麼軍方稱之為「Cyber」- 這是因為維護由「網路空間(cyberspace)」構成的「戰區」的隱喻,使某些承包商更容易獲得五角大廈(美國國防部)的計畫補助。如果你用「network、wires、tubes and cables」的替代範例稱之為「網路空間(cyberspace)」,那麼國家安全局已經擁有了這些東西有五十年的時間了(註12) 。
註12:Newitz A (2013) The bizarre evolution of the word ‘cyber’.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3 October 2016].
Cyberpunk author and Wired columnist Bruce Sterling had this to say:
I think I know why the military calls it ‘cyber’ — it’s because the metaphor of defending a ‘battlespace’ made of ‘cyberspace’ makes it easier for certain contractors to get Pentagon grants. If you call ‘cyberspace’ by the alternate paradigm of ‘networks, wires, tubes and cables’ then the NSA has already owned that for fifty years and the armed services can’t get a word in.
E
「E」是「electronic」的縮寫。它通過電子商務獲得了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用途,作為網際網路早期商業化的描述。在歐盟里斯本議程(2000年)中,e-是最常用的前綴。e-也是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議聲明的主要前綴(日內瓦2003年;突尼斯2005年)。
資訊社會世界峰會的後續實施工作,集中在電子政務(e-government)、電子商務(e-commerce)、電子學習(e-learning)、電子醫療(e-health)、電子就業(e-employment)、電子農業(e-agriculture)和電子科學(e-science)等行動領域。然而,e-現在已不像以前那樣到處存在。即使是歐盟也一直逐漸在遠離使用電子商務。
Digital
今天,歐盟正在實施數位單一市場戰略(Digital Single Market Strategy)(註13),數位是指整個網際網路世界的基礎的「1」和「0」兩個數字。最終,所有的軟體程式都是從它們開始的。
註13:European Commission (2015) A Digital Single Market Strategy for Europe. Available here. [accessed 11 October 2016].
過去,數位化主要用於發展領域,以代表數位落差。在過去幾年中,數位化已經開始征服網際網路語言空間(Internet linguistic space)。它可能仍然是主要的網際網路前綴。
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歐洲議會首次演講中使用了「digital」前綴十次,介紹了他的五年任務政策計劃。除歐盟以外,英國現在已經有數位外交(digital diplomacy),越來越多的外交團隊,也有專人負責數位化議題。
Virtual
虛擬(virtual)與網際網路的無形性質有關。虛擬介紹了無形和潛在地不存在的模糊性。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既可以是一個無形的現實(也就是無法觸及的東西),或是一個不存在的現實(一個虛幻的現實)。學者和網際網路先驅用虛擬的方式來突出網際網路的新奇,出現了「美麗新世界(a brave new world)」。Virtual虛擬的,因為它含糊不清,很少出現在政策語言和國際文件中。
今天,各種前綴並無統一用法之情形。每個前綴都雕刻了自己的領域,沒有所有的控制權,例如cyber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今天,cyber在安全方面仍保持統治地位。e-仍然是商業的首選前綴。digital已從發展議題的演變為政府部門廣泛使用。Virtual則似乎已經被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