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埋單──我看到的「吃到飽」服務/Leon Ting
Netflix這兩天在臉書上,幾乎是以洗版的方式呈現,筆者忍不住也動手註冊;當晚,家人也註冊了,因為當年在芝加哥,Netflix是陪伴她的重要娛樂之一,而令她最滿意的一點,就是它提供的All You Can Eat──「吃到飽」服務。
其實我們早就被「吃到飽」給寵壞了。印象中,最早的「吃到飽」服務就是有線電視,即使只看眾多頻道的1/3,我們仍喜歡擁有一百多台頻道,可以讓我們不致於浪費遙控器上那麼多的數字按鈕。還記得吳宗憲2015年金鐘獎頒獎典禮上的脫口秀:「晚上如果睡不著,還有和尚唸經給你聽。」
除了有線電視外,和我們行動生活最相關的就是電信資費的「吃到飽」服務;如果我的朋友說他的電信資費不是「吃到飽」,我都會用「欣賞珍奇異獸」的眼神看著他。
牧場裡的秘密
「吃到飽」服務到底好不好?
最近常看到一句話:「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埋單」。一開始我還不是那麼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過,對照「吃到飽」服務,明白了!
數位內容業者(羊毛)將內容放在平台上(狗),讓使用者付費觀看(豬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其實沒有什麼問題,數位世界一直都是以這樣的模式運行。
使用者付費之後,平台再和內容業者拆帳,無論是五五分還是三七分,內容業者都會增加一筆收入。
那還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在「吃到飽」服務的拆帳模式和單品購買模式是一樣的;對啊,那為何「吃到飽」服務有問題,單品購買不會呢?
讓我來舉個例子:
消費者每月付100元享用「吃到飽」服務;某平台業者有1萬名付費會員,所以每月有100萬的營收。假設有20家數位內容業者在這個平台上提供內容,按照台灣目前平台的拆帳比例大約五五分,也就是平台先拿走50萬,其餘50萬則由20家內容提供業者均分?
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因為有些內容比較受到使用者喜愛,點擊率高、觀看時間長,所以平台業者就對內容提供業者說,五五拆分後按照比例(大多是點擊率)分給這20家;如果內容偏小眾、冷門,很有可能完全沒有分潤。
而這只是一個月的狀態而已,如果時間拉長到一年⋯⋯,哇!原來平台可以賺這麼大喔,難怪大家都想做平台。
其實不然,平台營運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費用。有程式人員維持系統運作、更新;業務人員繼續接洽其他內容業者談授權;持續的行銷讓越來越多人加入;再加上房租、水、電等等的成本,看起來覺得賺很大,其實未必能讓平台可以長久營運下去。
但是,內容業者呢?很有可能分潤集中在少數的數位內容上,這樣公平嗎?好像也未必;要再繼續提供內容嗎?那就放些更小眾的內容或是過時的內容好了。
付費使用者呢?一開始覺得超開心;覺得物有所值。然而,之後呢!慢慢發現其實一個月中看的時間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覺得,既然沒時間看,乾脆停掉好了;也有人說:沒關係,專看影集就賺到了。也是啦,這都沒錯,因為這都是在on demand的情況。
這時,數位內容業者就要好好思考,這樣的服務會不會扼殺了自己的內容?
豬羊變色外一章
筆者擔任某家內容業者的顧問,曾經親眼看見帳單上點擊率和銷售金額間的巨大差異。前一年和後一年比,分潤越來越少。不在其間很難想像,點擊率增加而分潤降低這種詭異現象。
對,分潤的機制有問題。
筆者發現,原來除了分潤機制,內容品項的增加、付費使用者的成長比例,這三者皆與分潤成長與否相關連,而後來的結果就是終止所有平台上「吃到飽」服務;因為單品銷售的分潤遠比「吃到飽」的分潤來得多很多。
原因也是「隨選」(on demand),因為,有了使用者、有了需求,而內容提供者給了優質的內容,於是就會產生付費行為。
筆者連續兩年在國際平台的數據統計發現一個重要的訊息:價格不會影響付費行為;on demand找到使用者的需求才是王道。
〈Adobe訂閱制大成功!最新財報年收1500億,七成以上來自訂閱〉,這事大概只有相關專業人士有興趣,也才能體會。
簡單說,Adobe是一家國際專業繪圖軟體公司,以往隨便一套軟體大概就要幾萬元,一套買下來也蠻可觀的,也只有企業才有能力負擔得起這費用,而且還年年更新版本;從2013年推出訂閱服務後,使用者每個月付少許費用後,就可以享用全套正版軟體;而且,透過雲端技術,還可以隨時更新。
筆者因教學需要買了這項服務,坦白說,截至目前的使用體驗都還不錯。透過雲端,甚至不需要攜帶電腦,不論是在公司、家裡或學校,都可以透過Adobe帳號登入就可以使用,相當方便。
Adobe將每年購買一次的費用轉為每個月持續性的收入,而且還是全產品轉為訂閱,有需要可以立即下載相關軟體。如果因某些原因迷戀某個版本,還可以新舊版本並存。這個策略會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
結語
Netflix登陸台灣,造成一股風潮。筆者不是不喜歡吃到飽的模式;而是如何在不傷害內容業者的營收,以及讓付費使用者滿意。這兩大前提下,平台業者該如何做呢?
這幾天也陸續看到一些消息:怎麼沒有新片?有的教你如何退出付費機制,還可以繼續享用1個月的免費看片服務等。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趨勢、潮流,很多大公司都這樣等等⋯⋯
但,為什麼Apple、Google和Amazon這些平台沒有推出呢?嗯,這其中奧妙還蠻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