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環境科技創新專案成功的新推手/Wellington
21世紀初,環境污染問題開始獲得大量關注。當環境污染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維護自然資源、減低人類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變得相當重要。
綠能科技:曾經的泡沫
一些正在發生的例子: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嚴重影響居民健康,甚至造成死亡、亞馬遜森林的銳減已造成生態影響及全球暖化、世界各地的酸雨蔓延、天災等都與此相關。很顯然地這些氣候、環境的變遷,對人類基礎設施已經造成破壞性的衝擊,甚至讓許多國家付出慘痛的經濟損失。
許多國家領導人、企業家紛紛動員提出解決方案,新總統蔡英文更是把綠能科技訂為重點產業目標。很多投資者也壓寶投資環境科技(綠色科技)。 2011 年,彭博曾估算清潔能源科技的總投資金額已超過三千億美金。但很遺憾的是,十多年過去了,這些投資並未得到滿意的回報,反而像是個泡沫。光是 2012 年,全球就有四十多家太陽能相關製造商破產或倒閉,而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也在2015年宣布結束所有太陽能相關事業。
分散化的綠能產業
「保護環境的健康應該是公民的責任,我們不該過度依靠政府,或相信企業會負責」。 英國知名建築設計師Bill Dunster說。
在泡沫破滅之餘,群眾集資等橫向的協同經濟也開始得到關注,甚至被認為是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工業4.0)。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開始質疑政府、NGO、大型企業或慈善機構,是否掌控了過多的權力;使得整個綠能產業有分散化的傾向。以德國為例,已經安裝的再生能源建設中,有51%為中小企業或個人所有;政府或大型企業擁有的再生能源生產只佔7%。
當人類安全面臨這些可怕的威脅時,大家才開始關注到後碳時代的來臨。但是過去幾年,很多認真在改善環境汙染的公民、設計師、工程師都沒有受到實際的關注、資金或協助。於是,群眾集資這種新的經濟運動慢慢變成了環境倡議者、建築師、設計師或科技創業家的新出口。
與環境相關的群募專案百花齊放
雖然目前與環境科技、藝術相關的群眾集資專案在市場上還沒成為主流。但從去年起,已經有一些具影響力的專案受到關注並持續成長。這些案件包含太陽能、水質淨化、空氣污染到節能技術等等。
有些專案想改善災害帶來的問題,像日本團隊開發的SenSprou,針對農業旱災提出更有效的水資源運用;有的計畫小至垃圾回收,例如前陣子在Facebook上廣為流傳的海洋垃圾桶SeaBin Project。有的專案則是大型的都市規劃,像倫敦的泰晤士河河上腳踏車道Thames Deckway,或是想改造發電廠形象的Steam Ring Generator,讓發電廠能對大眾傳遞空氣汙染的視覺藝術。
Little Sun Charge:讓12億非洲人民都有環保又便宜的電力
Little Sun Charge就是去年一個非常知名的太陽能計畫,由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發起,目標是要利用太陽能提供環保、便宜的電力給12億沒有基本供電的非洲居民,並透過販售Little Sun Charge提供在地人更多就業機會。
Little Sun第一代的產品是個太陽能LED燈,整個計畫在2015年成績斐然,有20萬缺乏電力供應和照明的貧窮居民取得了Little Sun,節省20.346公噸碳排放、並提供六百多名非洲居民就業、創業,足跡已拓展到十多個非洲國家。
為了受到更多的關注及支持,今年Little Sun推出第二代產品,是能透過太陽能充電的簡易電池,只要用陽光充電五小時,就能充飽一支手機,還有照明功能。第二代產品透過群眾集資,募集了二十六萬五千多歐元,約新台幣一千萬元,遠遠超過了當初設定的五萬歐元目標。
透過群募平台,Little Sun從單純科技產品,變成一種社會概念。
雖然Little Sun看似是個很簡單的科技產品,但群募平台還是加速了它的推廣及支援。Little Sun從產品演變成了一種社會概念,也爭取到了很多協會、企業的合作及推廣。去年Little Sun就在Falling Walls的國際學術會議獲得大家的讚許。
Smog Free Tower:打造沒有霧霾的城市
類似的國際型環境倡議專案,在群募平台上越來越常見。2015 年七月,荷蘭都市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發起了「Smog Free Tower」專案。這專案緣起於Daan Roosegaarde在北京居住時,有天早上醒來發現:北京的霧霾完全壟罩了窗戶外的視野。他很訝異北京市民竟能在這樣惡劣的空氣下呼吸,對於空氣含有多少有害物質似乎也沒有意識。
他決定集資打造一台世界最大的空氣清淨機,維持都市的空氣品質,打造一個沒有霧霾的城市;透過這個清淨機,他還希望讓大家思考人類每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根據Roosegaarde解釋,Smog Free Tower是利用特殊的電離作用來分解空氣中的霧霾,以1,400瓦特運作,足以淨化一個大型公園周圍的空氣。
Roosegaarde選擇在流量較大的Kickstarter上集資。這個大型空氣清淨機的想法看似簡單,但背後的理念仍成功獲得很多人的關注。原本的集資目標是五萬歐元,最後募得十一萬餘歐元,約合台幣四百萬元。Smog Free Tower預計在2018年前完工,先在荷蘭鹿特丹試用,未來希望能將Smog Free Tower運到北京、墨西哥城、巴黎或洛杉磯等地進行宣導。
Smog Free Tower不僅想要淨化空氣,更想提醒你人類對污染的責任。
在KickStarter的群募專案中,Roosegaarde提供的回饋非常特別。如果你捐款達50歐元,就能獲得一個方塊,方塊中的黑色物質是從1,000立方公尺霧霾空氣中濃縮而成的污染物質。捐款達250歐元,則能得到一個鑲有這個方塊的戒指。在霧霾污染嚴重的城市,Smog Free Tower可以一天內就製造3500顆這樣的方塊。
這樣的巧思,正符合永續科技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將霧霾轉化為極具設計感的方塊和戒指,時刻提醒大家環境健康的重要性。
將廢棄地鐵站改建成地下花園
綠地可說是城市之肺,但要在寸土寸金的紐約市中心開闢綠地,是很大的挑戰。在KickStarter上有一項龐大的紐約都市改造計畫,已經蘊釀了四、五年,計畫打造世界第一座地下城市花園。The LowLine的概念是由設計師James Ramsey於 2011年提出,打算改建廢棄的Delancey地鐵車站,將之重建成巨大的地下花園,讓紐約市更添綠意,提供更多休憩及藝術空間。
這個計畫將仰賴LowLine團隊開發的「遙控天窗」科技,導入陽光能量並配送到地下花園,除了讓植物即便在地下也能行光合作用,同時提供電力。
LowLine專案不只想要改變城市景觀,更結合教育、科技、藝術與工程,凝聚社會共識。
為了預先驗證這項技術的可行性,2012年時LowLine首先在KickStarter發動「遙控天窗」集資案,製作驗證用的天窗模型。專案集資成功後,LowLine 進一步在2012年舉辦成果發表會,兩周內成功吸引了一萬多人前來參觀。
去年LowLine再接再勵,推出了LowLine Lab,實際設置小規模地下花園,以確認太陽能在廢地鐵站中的運用方式。在這一系列募資計畫推展的四、五年中,LowLine不但深入結合並推廣教育、科技、藝術及工程,同時得到很大的媒體關注、社會協助及捐款。
群募的巨大力量,源於社群的信任與參與感
上面的幾個例子,都充分展現了群眾集資的經濟模式,能夠創造許多資源以幫助環境科技向前推動,而環境科技的普遍推廣,需要全民共識,所以財務資本跟社會資本缺一不可。透過群募平台,讓公民參與環境科技專案,不但能結合設計、工程及社會的資源,還能共同創造社會共識。
MIT Media Lab的學生Rofrigo Davies就在他研究公民群眾集資的論文中指出:群眾集資能吸引許多個人或中小企業無法吸引到的巨大迴響,力量之大也經常出乎提案者意料之外。
群募案必須取得社會信任,環境科技專案十分適合群募。
全新的協同共享經濟體系正在改變許多產業,資本主義市場加上協同、共享經濟,在許多社會中都正在快速改變傳統的經濟模式。許多近期研究都指出:千禧世代對網路協同合作者的信任遠高於政府及企業。
群眾集資強調的是協助他人追夢,透過共同參與改變帶來的參與感與成就感,讓所有來自渺小個人的金錢貢獻,最後匯聚成巨大的影響力。
未來,傳統由政府與民間企業主導的社會經濟與生活合作關係,都會日益分散到擁有協同管理資源的第三方身上。就如群眾募資的提案,必須同時符合公開透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條件,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而綠色科技、環境保育計畫同時符合這些條件,所以群募可能會是這些專案最重要的資源與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