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Google Plus的高牆/傅瑞德
筆者在Google Plus(G+)上的關注者人數,是在Facebook上的18倍;雖然先前為了研究兩者之間的異同,也試著努力經營過一陣子G+,但獲得的互動程度卻不到Facebook上的十分之一。
G+上面人多,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對岸防火長城有一段時間似乎不擋
來自GMail等Google服務的「順便」使用者多
幽靈帳號也多
人多不代表互動多,一來可能是「活人」不見得多、二來可能是我的言論在G+市場上不賣座,不見得是機制設計的問題。不過G+不開放匯入來自其他社群網路的內容,是另外一個令人失望的地方;雖說這樣會造成貼文內容重複,但我相信互動結果會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我在Tumblr上寫的文章無法自動出現在G+上、在Instagram上拍的照片也不會自動進到G+;光就這兩點來說,就讓我在G+上的發表變得相當麻煩,必須重複好幾次手動轉貼的動作。
互動的基礎有一部分來自創作,但創作不一定是在G+上產生(然而在G+上直接留言也是一種創作),所以跟外界的資訊流通,會是社群網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之一;這一點顯然G+做得不太夠,而G+的設計師們似乎也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我一開始曾經認為G+不會如同Facebook那樣成功,但中間有段時間因為關注者增加速度非常快、數字高到嚇人(當時一萬出頭、現在三萬多),讓我對自己的預測有點失去信心;但繼續觀察一段時間下來,跟我初期的看法又相當接近。
前一陣子國外已經有「G+已經成為鬼鎮」的說法(但也有反面意見);我現在的想法是,G+在基本架構和功能上比Facebook簡潔而紮實,Google賴以起家的搜尋功能更是遠超過後者。但一言以蔽之,Google不太會經營社群、也不太理會其他社群網站的交流與發展,講難聽一點就是「閉門造(很好的)車」。
先前原本我寄望G+的企業版頁面能扳回一城,至少讓G+成為「中小企業的Facebook」,但這一點從「開放申請」之後,一直沒有什麼進步、在G+上也不常看到原生的商業活動、頁面客製化彈性也很低;反觀Facebook雖然版面混亂、系統疊床架屋、操作介面如同迷宮,但確實增加了不少中小企業所需要的功能;雖然還不夠好、還是很亂,但確實是有。
如果Google有心經營社群,就必須放下太多工程師思維,找到對的人、開發出對的功能,在較好的底層基礎上打造出一個堪用、好用、有用的發表和交流平台。
談到這邊,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前一陣子也花了些時間在實作測試的Google Currents;從更早的Google Wave、Buzz、一直到現在的Currents和G+,我在體驗這些來自Google、與社群和內容相關的服務時,都有一連串似曾相似的感覺:
驚豔於創新的設計和優異的技術基礎,彷彿提供了競爭產品所有缺點的答案;
介面新穎而簡潔,但暫時缺乏某些「大家習慣該有」的功能;
沒關係,先用用看,那些該有的功能應該會出來;
該有的功能一直沒出來,理應由這些功能所覆蓋的缺點逐漸浮現;
這些缺點通常相當關鍵,但一直無解、Google也似乎不想去解、對詢問也沒有回應;這時候熱心的使用者(我)會感覺碰到一堵難以翻越的高牆;
只好放入觀察名單,偶爾關注一下有沒有進度,但暫時不會積極去使用;
這個狀況拖太久之後,有一天發現服務忽然消失了。
希望G+短期之內不會出現在消失名單之中,究竟它算是Google比較成功的社群網站作品;在檢討它是否賺錢、是否該砍掉之前,Google或許應該思考一下當初為什麼要做G+、希望它做到什麼事情、做出來的樣子是否能達到當初的目標、是否有正確的人(甚至是否有人)在經營。
要說是Facebook殺手,G+還差得遠;要成為獨樹一幟的社群網站、或是讓Google獲得寶貴的社群活動資訊,那就還有機會。不過就我看來,要先讓G+變得比較好玩、而且讓那一道高牆消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