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員工看Yahoo一頁歷史
本文作者是曾歷經四任CEO的Yahoo老員工,目前已經離開,作者應本站邀請,以匿名方式發表本文。
Yahoo求售終於將要塵埃落定了,美國大型電信業者Verizon將以48億美金併購Yahoo,具體的消息將在稍晚正式公布。
要談Yahoo這些年來的浮沉,筆者可能不是最有資格來寫這篇文章的人;不過身為歷經四任CEO的員工,在Yahoo也待過七八年時間,因為內部輪調之故也待過不少部門,大概還算能說上一些。既然Rocket Café來邀稿,也就提筆分享一下我粗淺的觀察吧。
關於Yahoo為什麼會在Internet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網路上有太多文章提出各種觀察分析,不過這些多半是外部觀點;筆者就用內部的觀點,寫一些我個人的觀察吧。
Marissa如果可以早五年來就好了
許多外部評論文章,都把救亡圖存失敗的責任指向現任CEO Marissa Mayer;就前員工的角度來看,筆者覺得這不是公平的指控;我甚至覺得,如果Marissa早五年到任,也許Yahoo今天不會落到這樣的困境。
許多內部與外部的評論都認為,矽谷大型科技公司中,最不科技的就是Yahoo,可能的原因就是Yahoo很少有技術背景出身的CEO。
筆者任職Yahoo時間經歷過的四位CEO,只有Marissa是真正開發者出身;傳說中她最愛用的Email Client是Linux命令列環境下的Pine(正好也是筆者在讀大學時最常用的文字型郵件軟體)。
Yahoo歷任CEO只在乎如何賺更多錢,不重視技術與產品,種下今日衰退遠因。
前任幾位不是技術出身的CEO,把公司發展重點放在如何從媒體和廣告收益中賺更多錢。對技術的不重視,導致Yahoo不但在各項產品開發上落於人後,在Internet主流從桌面轉向行動裝置與社群時,也無法立即跟上,註定了Yahoo今天的衰敗命運。
Yahoo對產品的不重視,也可以從一些內部的跡象看出。雖然公司每年都會舉辦內部hackday,但很少看到hackday中的作品真正產品化;技術出身的中高階主管在Marissa到任前也不多見,對公司產品的走向也沒有實質影響力。許多產品的開發或維運計畫都以PV或能帶入的業績做為衡量指標,因此也很難去嘗試一些一開始可能不賺錢的新項目。
這些情況從Marissa來了後,是有發生正向的改變的。比如說技術背景的主管比過去增加了、工程師(以及所有員工)手上的電腦和其他設備都換成最新最好的機種、hackday的提案比過去活潑大膽很多、用來追蹤回報產品狀況的內部系統從萬年不變又難用的Bugzilla換成了更加好用有效率的 Jira,另外就是買了很多有技術和好產品的小公司。很多不懂狀況的人說Marissa買公司像菜籃大嬸一樣,請問矽谷哪家大公司沒在拚命買好團隊?
Marissa上任後各項措施,雖然讓公司更加透明,鼓舞了開發人員,但為時晚矣,難撼大局。
更不用說以前半年一年才召開一次,表面上是全員參加,實際上只是照本宣科的「All-hands」員工大會,在Marissa後變成每周五固定召開的例行會議,而且不再只是單向布達;任何員工都可以在內部系統或現場發問,台上有一排一級主管直接回答問題。公司的透明度大增,一些對產品還有熱情的人,也真正被鼓舞了。不論在台灣或是美國總部,我都見到產品部門的同事熱烈地討論手上的各種計畫,這是在Marissa上任前沒看過的景象。
不過,Marissa來Yahoo畢竟還是太晚。一方面公司文化已經根深柢固,難以撼動;另一方面Yahoo的包袱實在太重,相較於其他矽谷科技公司多半術業有專攻,或是能講出一句響亮口號闡明公司目標與方向,Yahoo全方位式的經營就導致公司漫無目標,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已經賺錢但前途不明的業務放不掉,看似未來之星但現在賺不了錢的計畫過不了。就這麼一天一天吃老本,最後落到48億美元出售的命運。
台灣Yahoo的問題與挑戰
因為台灣的特殊環境,台灣Yahoo的表現在全球Yahoo中是非常亮眼的,不但在PC時代到達率幾乎100%,台灣網路界任何可以賺到錢的項目,從媒體、廣告到電商,台灣Yahoo也都沒有缺席;不過隨著美國Yahoo自身難保,以及台灣Yahoo在上面三個領域的衰退,很多人也不免要問: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台灣Yahoo,今天也會面臨這麼強大的挑戰?未來該何去何從?
坦白說,台灣Yahoo走到現在的困境,從產品面來看,美國Yahoo要負非常大的責任;原因是在Carol Bartz在任的後期,美國Yahoo開始中央集權,在組織調整後,原本台灣Yahoo在媒體和廣告的產品開發資源被收編回歸總部,只剩下電商還有一些產品自主權(因為全球Yahoo中只有台灣有像樣的電商)。
中央集權的產品策略,讓台灣Yahoo無法即時回應網友需求,推出適合本地市場的服務。
台灣Yahoo失去產品主導權後,陸續發生很多問題:總部開發的產品不符市場需求,例如光是把新聞頁面配色改成台灣網友喜歡的白底,來來回回溝通就花了幾個月時間,更不要說修不完也修不好的各種bug。雖然在Marissa到任後,好不容易爭取到把台灣和香港列為「自治區」(Autonomous Business Unit,ABU),但傷害也已經造成。
另外,台灣Yahoo的經營也有業績掛帥的問題。例如掌管台灣Yahoo的歷任最高主管,從鄒開蓮、洪小玲、陳建銘到現任的王興,無一不是業務系統出身,不是技術或產品專家;而非業務出身的Yahoo人基本上沒有實權,所以整個公司發展的方向免不了都以業務為最優先思考,因而注重短期績效而非長期策略。在台灣網友終於跟上世界趨勢,棄電腦而就手機時,又缺產品又缺策略的台灣Yahoo,從媒體、廣告到電商一夕間頓失戰場,近乎全面潰敗,也就是避免不了的命運了。
過來人的建議
雖然Yahoo出售給Verizon幾乎已成事實,但做為曾經的Yahoo人,筆者還是很愛這家曾經偉大的公司,所以不揣孤陋,提供幾個方向,希望新Yahoo能夠因此重獲新生:
作法更加彈性:大公司總有各種制度和規則,但經常成為轉型的絆腳石。筆者自身的經驗:某些創新提案在Yahoo內部被打槍,原因要嘛不符公司既有規範或權責畫分,要嘛就是得經過重重審核和討論,同樣的做法在小公司不但就全無問題,而且說了就做。Yahoo如果能在組織和做法上更具彈性,在心態和程序上向小公司的效率與速度看齊,真正落實Marissa曾喊出的內部口號「我們是全球最大的startup」,也許還有機會跟上時代,滿足網友的需求。如果需要拆成幾家小公司,拆了吧。
該自己來的就要自己來:過去Yahoo因為business model是入口網站,所以長於整合各方資源,也非常擅長成本外部化。繼電商發現非得自建倉儲、提供內容的合作媒體開始一家一家離棄後,就表示成本外部化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競爭對手都自己做的事,Yahoo也得要自己撿起來做,才能提供不輸給別人的服務品質,經驗值也才會長在自己身上。
勇於放棄過去光榮:二十多年來Yahoo累積了很多資產,但時代變了,資產也會變負債。一些不合時宜的爛尾產品應該早早砍掉,把資源釋放出去,鼓勵內部創業,支持內部創新。從現在起把自己當成新公司,以新產品和網友建立關係。
現在說這些或許為時太晚,不過筆者還是希望Yahoo找到買主後仍然能換個方式活得很好,更希望老同事能躲過美國公司一換老闆就一定會幹的大幅裁員命運。就靜觀其變同時默默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