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工作者的世代來臨了嗎?
TechCrunch網站刊出了一篇標題為《自由工作者的世代:為什麼新創公司和企業都要注意這股風潮》(The Freelancer Generation: Why Startups And Enterprises Need To Pay Attention)的文章,指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將成為往後的職場主力。
這篇文章的開頭,以美國市場的標準而言完全沒有問題:
一週工作40個小時(每天8小時)的工作型態已經不再,矽谷大多數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每週都工作達50到60個小時。
這段話看起來其實跟之後的立論並沒有關係;後面說的邏輯是,由於新創公司進用了數以百萬計的自由工作者,所以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自由工作的陣容,而無論是新創公司或企業,對於這樣的趨勢都不能忽視。
所謂「自由工作者」是很難定義的,或許「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一般新創公司)和「都在做客戶的事」是一種區分方式;也有人說「在公司領薪水」和「對客戶按件計酬」是另外一種分法。
分法很多,但作為一個過去多年來「幫客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開公司但沒領固定薪水」的算是自由工作者,我覺得事情似乎沒有「自由工作世代來了」這麼簡單。
如果真的是「自由工作世代來了」,而且有更多的人不斷加入嘗試,對於整體的經濟環境來說其實是個警訊。並不是說做freelancer工作不對、或是不好,但做這個跟創業一樣,有適合的人、也有不適合的,有適合的工作,也有不適合的。
或者說這跟離開上班族工作去開咖啡廳一樣,有人可以豐衣足食名利雙收,有人還是得鎩羽而歸回去乖乖上班;這些狀況都很正常,freelancer古代就有,但是「世代」?這樣好嗎?
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有近5,400萬人從事自由工作,而這些人已經成為最大的工作人力來源之一;也就是說,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工作人口在去年從事過自由工作,比去年增加了70萬人。研究並預測,到了2020年有一半的工作人力是freelancer。
失業率角度
根據最近的官方資料,美國最近的失業率是近6年來的新低:
順便附上大約相同期間的台灣失業率作為對照參考,走勢大致類似:
如果最近freelancer大量增加(代表離開企業的原有工作者、或是選擇不進入企業的新工作者都增加了),而失業率又降低,則可能代表幾件事情(其中之一成立、或是同時都成立):
Freelancer都已經(透過繳稅等資訊)被列為有效的工作人口;
有大量freelancer確實可以藉由這種方式溫飽,不需要再回到企業;
有一部分freelancer其實有正常上班工作,但因為興趣、或是收入不夠,所以也另外接案,這個部分「自由工作者」和「上班族」是重疊的。
先不管這些數據是否經過美化,但這兩點成立的前提,都在於freelancer必須能長期穩定接到工作、並且有合理的收入;而不是「自稱freelancer」,但只是在家裡等案子看影片打電動,但其實並沒有足夠的收入。
過去,只要是離開企業、沒開公司,就算是失業,如果用這種方式計算的話,freelancer大量增加應該會導致失業率大幅攀升,但目前似乎沒有這個狀況。
也就是說,其實這個現況成立的條件,並不是「freelancer(無緣無故)變多了」,而是「企業丟出了夠多的案子來養這麼多的freelancer」,奠定了「freelancer世代」的基礎。
再退一步說,為什麼企業寧可丟出這麼多案子讓freelancer做,而不是給內部的員工、或是下游的合作廠商(仍然還是公司)來做?
用常識來判斷,除了外面確實有不想踏入江湖的高人之外,不外乎是成本考量:給freelancer做不用養人、不用給福利、不用保險、不想用也不必付資遣費、也不用提供設備和辦公室,好處多多。不過實際上成本觀點還是見仁見智,有時候請高手做相當昂貴,就專案範圍內來說不見得省錢,但至少1. 不用長期聘用,2. 理論上可以保證工作品質。
年齡與技術因素
在做這類分析時,諸如行動設備和無線網路之類的科技進步,讓人們有更多工作方式可以選擇,是經常被提到的因素之一;這一點在20年前或許可以成立,但以近5年之內而言似乎已經不需要列入考慮。
我自己在1991年的學位論文,題目就是〈廣域行動網路對工作型態與企業組織變革的影響〉(當時還沒有無線網路,但已經有行動電話,因此是以「預見」的角度來推論),而現在所說的WiFi無線網路,也已經在2000年之後逐漸普及。
此外,原文也提到:
(美國)有43%的freelancer是在2000年之後出生,而現在的美國工作人力有三分之一是這個年齡層。
也就是說,這些相對年輕的工作人力在出生時就已經有無線網路存在;而且在他們成長至擁有工作能力的時候,包括4G網路、智慧型手機、行動服務網站等資源都已經進入應用階段,所以「這些技術協助他們選擇成為freelancer」的因素並沒有那麼重要。
(順帶一提:前述的美國失業率資料,調查對象是「16歲以上人士」,正好也大約涵蓋了這些較為年輕的族群。)
但以原文提供的資料計算,美國的freelancer(5,400萬人)有43%(2,300萬人)是2000年後出生的約16歲人士,而這些人是美國工作人力的三分之一(所以全部是約7,000萬人);也就是說,freelancer人口佔全部工作人力的77%(5,400/7,000),而這跟原文自己「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工作人口在去年從事過自由工作」的說法是矛盾的。
這一點只能當做原文筆誤、或是對於freelancer定義不同(曾經做過但沒做了、或是一邊上班一邊做都算)所導致的問題了;但重點是,如果原文數字不是太離譜,16歲左右的(自由)工作者數量多得驚人,而這個年齡層照講是進不了企業的。
換句話說,這些除了就學以外,如果不是freelancer,就很可能是從事零售業或服務業的年輕人,現在都被畫進了freelancer、為企業從事外圍工作的領域,而甚至還可能是正在(例如)輟學準備新創事業;而這一點在重視學歷和企業資歷的亞洲國家,狀況可能是不太一樣的。
Freelancer都是強人?
原文列舉了許多與freelancer合作的好處,像是他們多半多才多藝、在原本的工作領域都有經驗、都是即席戰力、而且多半經營自我品牌所需的知識等等;這些都是事實,再加上前面說過的不用付福利、保險、長期薪資等成本因素,客觀條件上確實有許多比聘用員工更多的好處。
但主觀條件呢?拿得出一長串優秀作品集的freelancer,不一定能把你的下一個案子做好(公平的說,找新員工進來做也有一樣的風險),也難保不會在案子的後期忽然搞失蹤(但即使是廠商也可能會),在案件範圍內更不見得比較便宜(我自己常常收別人的好幾倍價格)。
也就是說,無論是企業聘人、或是找freelancer合作,其實風險都是一樣的,主要的差異在於:
雙方沒有長期承諾;
你可以找原本請不起的高手幫你工作(就像買不起豪宅,但偶爾可以拼一下住五星級飯店一樣)。
因為如此,其實在freelancer的供需市場上一直都有一種不成文的機制:如果這次你公司的案子被freelancer擺爛了,下次就會找有公司、開發票的廠商試試看;口碑或機運不好,賺不到錢的freelancer還是得去找工作。這樣的平衡幾十年來一直在市場上進行著,並沒有因為年輕人變多了、技術進步了、高手不上班了而改變。
如果市場上忽然有了結構性的改變、freelancer如潮水一般湧來、接下來幾年變成了大部分人都在家工作的「freelancer世代」,這個變動的重點不會在「當freelancer變容易了」、或是「當freelancer有什麼好處(像是時間自由之類的)」,而是產業結構和獲利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會牽涉到更大範圍的勞動力運用(尤其是不想、或是不能做freelance工作的人)、甚至整體的勞動條件和勞資關係。
舉個例子
Freelance工作、選擇這種工作方式、企業將工作發給這類人力都沒有問題;妥善運用這些高素質、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力的人很難長期當freelance)、有許多價格範圍可供選擇的助力,也確實能幫助企業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不過,有兩個例子可以拿來對照一下;或許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但在「大量」的狀況下或許可以協助理解: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在創業。創業是好事,但如果下個世代的一大半年輕人都寧可嘗試創業,這個現象代表什麼?創業的成功率會比現在高嗎?對於企業環境和產業結構有什麼影響?
現在有很多企業聘用派遣員工。派遣員工不是壞事、對企業也有帳面上的好處,也多少能提高就業率,但如果企業決定讓大多數員工都來自派遣公司,這個現象代表什麼?對於企業環境和產業結構有什麼影響?
好壞很難說,一切都得看是不是利大於弊,每個個案都會有不同的結果,而所謂的「freelance世代」也是一樣。
作為廣義來說有超過20年經驗的freelance,我深知只要有能力、有自覺、也有工作紀律,這種工作方式能對企業提供非常大的幫助、也能為自己帶來遠超過上班族的報酬;但重點是,無論一個freelance,或是幾個freelance、一大票freelance,都是造不出太空梭的。
這一點在未來或許會有些不同,但至少到現在為止,有些事情仍然必須在企業組織中,運用團隊、設備、或是資本的力量才能達成,而這些事情可能是產業、社會、國家所需要,但以個人的力量並沒有辦法獨自完成。
就算你天才如鋼鐵人,至少一開始還是得有家賺錢的公司,才有資源做出那些了不起的東西來,對吧?(好啦,Mk. 1不算。)
如果你就是不適合在企業組織裡工作、願意試試自己的能力、希望擁有(理論上)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時間彈性,也願意將時間花在帳務、客服、談判、報稅這類與生產力沒有直接相關的事情上,歡迎來到自由工作者的世界;但如果你想做更大的事情,而又沒有把握可以靠創業做到,那麼或許還是先在企業裡磨練一段時間吧。
(對了,回到前面:你現在一週工作幾個小時?)
Freelancer很好,但對於「freelance世代」我持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