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正逐漸成為一間物聯網公司,那台灣呢?/Denken
Steve Jobs 在 1997 年重返蘋果電腦之際,曾為蘋果公司下此定義:「Apple is about having hot products.」(蘋果專注於創造熱門產品)。
接下來十幾年的光陰,他引領的蘋果公司,確實再度一次又一次地直接透過產品(iMac、iPod + iTunes、iPhone、iPad 初期),去自我應證這句定義。
然而在 Tim Cook 年代的蘋果公司,就漸漸看不到這樣的魅力。
神奇 iPad 還有影響力嗎?
2010 年 Steve Jobs 發表 iPad 時,浮誇地稱之為「Magical & Revolutionary Device at an Unbelievable Price」(神奇且革命性的裝置,價位親民),熱賣程度更引領出「後 PC 時代」的討論。
然而多年後,愈來愈輕薄的 iPad,以 Apple Pencil 領航的 iPad Pro,都未能挽救銷售量逐年下滑的趨勢。
Tim Cook 年代的蘋果公司,不止一次指出 iPad 是「個人計算裝置的未來願景(The future of Personal Computing)」。首次主打 iPad 的 iOS 9,主要是以 Size Class 的軟體架構,融合 iPhone 軟體尺寸來成就 iPad 多工介面;今年被譽為「iPad 二度強勢來襲」的 iOS 11,將於今秋發佈,主打「檔案」(即檔案管理員)與「拖放」(Drag and Drop),讓 iPad 終於具備接近 Mac 的生產力環境。
後智慧型手機時代至今,超熱賣的明星級產品不再復見。
沒錯,只是「接近」而已。熟練 Mac 的使用者都知道,圖文內容早就可以在不同軟體間隨意拖拉。此外,iPad 的鍵盤體驗依然很差,提供給第三方輸入法的環境惡劣且不支援外接鍵盤,也難以調整平板螢幕角度;而就算解決這眾多問題,都只是引領它達成傳統筆記型電腦的既有優勢,那麼平板電腦的競爭力在哪呢?
後 PC 時代,已經證實只有智慧型手機一支獨秀;後智慧型手機時代至今,超熱賣的明星級產品不再復見。
緩慢到來的物聯網時代
中國的小米公司以粉絲經濟崛起之後,早已大幅轉向發表物聯網裝置,或自行研發或投資合作,小米手環、小米空氣清淨機、小蟻智慧攝影機、米家掃地機器人等等,性價比個個優異,成就小米生態系。
物聯網依然是百家爭鳴的場域,各家優勢未必突出,銷售品項也分散,因而無論是傳統廠商或科技公司,都未見一網打盡市場的可能,而僅是鞏固自己的市佔率或生態系。
蘋果公司在 Tim Cook 帶領下,所推出的新產品類型,的確強化了蘋果軟硬體生態系體驗,但也都僅被視為周邊配件,或者事實上都可視為物聯網裝置:
Apple Watch(2014)
Apple TV 第四代(2015)
AirPods(2016)
HomePod(2017)
這幾年的蘋果,正運用自己軟硬體整合的研發實力,平均一年推出一款物聯網產品。
Apple Watch 工業設計卓越,但並不影響傳統精品手錶的工藝價值,且更專注在健康與運動領域應用;Apple TV 第四代帶來更優秀的遙控器體驗,以及電視軟體開發平台的機會。
前述兩項產品的 watchOS 與 tvOS 雖被蘋果歸為四大作業系統之中,但 watchOS 未能為穿戴裝置運算開創新局,tvOS 也對家用遊戲機的蓬勃發展毫無影響力,事實上都僅成為 iOS 的特殊延伸型態。
適用各種耳型的 EarPods 原本就已是一種特殊創舉,《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P.228–229 中描述了客製的專屬生產機台:「由於這項產品形狀複雜,需要一件可以進行 56 道不同工序的模具去生產單一件耳機」,而奠基其上的 AirPods 則有相當流暢的配對體驗,價位在藍芽耳機市場也頗具吸引力。
HomePod 雖然可以視為蘋果對於 Amazon Echo 家用智慧型助理的回應產品,但更著重於消費性音響產品技術的再進步,然而 HomePod 作為一台要價美金 349 的家用智慧音響,預估也不會是每戶必備產品。
Tim Cook在訪談中盛讚 AR(擴增實境)的發展,首先在 iOS 11 提供了平面辨識的 ARKit,傳聞正在開發 AR 眼鏡;此外,Tim Cook 亦證實了蘋果正在挑戰開發自動駕駛系統,這些發展方向意味著,蘋果針對業界各種話題都有所因應,但已不再專注於單一明星產品,而更像是一間不斷研發新產品的物聯網公司。
前瞻台灣的物聯網挑戰
物聯網是顯而易見的產業趨勢,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蘋果除了開發自家物聯網產品之外,作為智慧型手機平台也將開放更多機會。
以往研發 HomeKit 物聯網產品,僅在開發階段就需要付費取得硬體認證晶片,今後 iOS 11將免費提供個人開發模式,已上市的物聯網產品亦能透過軟體更新來支援 HomeKit,對於物聯網產品公司可說是一大利多。
台灣企業想要跨入物聯網產品,從產品設計、易用介面、軟硬體整合與資訊安全,勢必得先打好功夫。
然而,粗製濫造的物聯網產品,在使用體驗與資訊隱私安全上可能造成的許多問題 顯而易見;因此擁有硬體製造優勢的台灣企業,想要跨入物聯網產品,上至產品設計與易用介面,勢必得多加琢磨,下至軟硬體整合與資訊安全,勢必得先打好功夫。
後智慧型手機時代,更開放的蘋果公司反而窮於應對各種潮流,漸漸失去發自精心獨到的理念來傾全力研發行銷明星產品的精髓,而變得無異於其他資訊科技公司。
譬如隨著 Netflix、Amazon 腳步要自製原創影集,走入音樂串流的 Apple Music首發主打特色之一僅為比 Spotify更便宜的家庭方案,而未來試圖創造文化價值做出市場差異,但事實上軟體品質恐不如 Spotify,文化價值更是 KKBOX 深耕本地多年早有的成果。
儘管如此,蘋果憑藉既有團隊的優異產品設計能力,以及軟硬體整合的經驗與執著,這些物聯網產品、配件、與蘋果最不擅長的雲端服務,加總而成的「其他產品」(Other Products)在財報營收上仍堪比國內電腦手機大廠,而且有持續成長機會。
因此,面對未來廣大的物聯網市場,台灣有志團隊還很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