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要拿掉iPhone 7耳機孔?為什麼?/傅瑞德
最近在關注iPhone的用戶之間,流傳著一個不大不小的話題:根據美國Fast Company雜誌的報導,蘋果即將在下一代的iPhone 7上取消過去一直都有、而且在音響相關產業已經沿用了數十年的3.5mm耳機接口。
雖然經常使用耳機的iPhone用戶或許不是大多數,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決定(先假設一定會成立),仍然代表著很多的涵意。
蘋果是第一個將3.5吋磁片列為唯一標準配備的電腦廠商,也是第一個完全捨棄它的;是第一個將USB介面列為標準介面的廠商,也是第一個率先嘗試捨棄USB Type-A/B介面的(例如去年推出的MacBook只有一個新型Type-C介面)。
而巧合的是,在蘋果首開先河之後,這些改變也都陸續成為產業標準。這並不是因為各家廠商「欽佩蘋果的英明睿智」,而是因為發現跟進之後有利可圖:可以節省成本、而且用戶反彈短暫(一方面是蘋果已經對市場需求的改變做過功課、二方面是有蘋果在前面挨砲火)。
所以接下來蘋果要做什麼?
以iPhone/iPad而言,在其他創新(例如率先採用的Retina高解析螢幕、以及電池容量發展的瓶頸)已經停滯之後,能見度比較高的可能是:1. 無線充電,甚至 2. 全面無線化。
無線充電
就無線充電而言,雖然還不能說相當成熟、產業標準化也還需要一些時日,但仍然在進步之中、也是未來的趨勢。
根據現有資訊,無線充電的能源效率只在60%左右,而有線充電則可以達到85%;這中間有很多不同的算法,例如是否只算「充電器的效率」,或是也要計入「電流進入電池的效率」。但主推「Qi」無線充電標準的德州儀器公司(TI),已經宣稱無線充電「可能」跟有線的效率已經相差無幾:
資料來源:德州儀器
此外,在某些狀況下(例如啟動已經沒有電的設備時),無線充電也可能有電流不足的情形,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取代有線充電。
不過蘋果已經在Apple Watch手錶上採用了「Qi」無線充電標準(但並非與所有Qi充電器相容),所以應該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和組件規格,要應用在其他行動設備上相信並不困難。
也就是說,雖然許多用戶對於無線充電「能源效率較差」仍有疑慮,但充電方面的廣泛無線化、以及能源效率的提升應該是指日可待的。
全面無線化
在全面無線化方面,除了過去幾年蘋果硬體逐漸減少對介面和線路的需求之外,行動設備對於電腦端的依賴也透過無線化來降低;例如早期iPhone必須依賴電腦上的iTunes軟體才能進行設定、升級、或是備份,但之後已經可以完全透過OTA(Over-the-Air)無線傳輸來完成。
(使用iPhone的各位:有多久沒有透過連線讓手機和iTunes傳資料了?)
也就是說,目前iPhone主要用來充電和傳輸資料的Lightning介面,在上述的無線化之後甚至也可以省略。當然現在談去除Lightning介面是早了點,但iPhone機體上唯一的另外一個接頭(耳機孔),在「全面無線化」的策略之下,是不是可以考慮拿掉了?
去除耳機孔
其實,去除耳機孔在應用面來說,是根本無需懷疑其可行性的;目前市面上早已有各種各樣的藍牙耳機可以搭配使用。
簡單點說,蘋果只要很任性的在下一代iPhone上去掉耳機孔,然後附送一款造型美美的、功能也照舊的原廠藍牙耳機,討論就結束了,直接蓋牌結束這一回合。
現在的話題重點是,為什麼要這樣做?
關於這一點(我們仍然假設它會實現),有幾個可能的說法:
1. 讓機身更薄
有可能。但以目前iPhone 6系列的設計,下一代機種變得更薄或許有可能,但「變薄」這件事情還有許多因素需要考量,例如電路和液晶螢幕總成進一步變薄的可能性(這是時間問題)、電池的形狀安排和容量(會變得更不夠力嗎?)、機構的造型/材料/強度、以及人因工學方面的適用性等問題。
或許蘋果對於下一代iPhone的設計已經萬事具備,只差把耳機孔拿掉這個東風;但我們覺得「變薄」現階段並不是去除耳機孔的主要理由。
2. 讓螢幕更大
這是來自網路上的推測流言(出處),從3.5mm耳機插頭的長度和iPhone邊框的關係,推想出蘋果去除耳機孔的理由,是為了可以去除機身底部的螢幕邊框。
這個說法或許有它的推論基礎,但我們認為機率不大、也可能有其他解法(例如把耳機孔移到側面底部,以橫置方式避開螢幕、隱藏在螢幕正下方的邊框中)。
3. 讓成本更低
這個推測算是比較合邏輯的,因為去除耳機孔之後就可以省去相關組件,在成本方面確實立竿見影;但問題是,耳機孔的設計已經沿用數十年,相關組件的價格已經非常低廉,即使節省成本也相當有限。
而且,如果去除耳機孔、而且蘋果還會附送耳機,勢必只有藍牙無線和Lightning介面兩個選擇,而這兩種耳機的成本應該都高於現有的3.5mm接頭款式,而且應該會超過去除耳機孔組件省下的成本。
其實已經有廠商以更理想的數位音質為號召,推出高階的Lightning介面耳機,例如飛利浦(Philip)的Fidelio M2L(目前價格近NT$14,000);但除非蘋果將這類耳機列為標準配備,否則其他廠商一來需要取得蘋果的Lightning介面認證、二來產量和銷售量也因為僅限於蘋果用戶,價位恐怕不太容易普及。
我們覺得……
當然,上述這些推論都有可能、甚至「以上皆是」,但我們覺得理由反而沒有那麼複雜,主要仍然是「全面無線化」政策的實現。
其實還有一件事情要記得的是,無論是過去的隨身聽、到今天任何品牌的手機,有線耳機那種短了嫌太短、長了嫌太長、捲起來會打結、老是從口袋裡晃盪出來的訊號接線,一直都是許多使用者頭痛但卻幾乎無解的問題。
出門的時候,我們不會老是把Lightning線或Android手機上常見的USB線接在手機上(除非沒電,但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但一旦想聽音樂、或是用耳機聽電話的時候,就總是得和電線奮戰;每次在路上或捷運上看到這種場景,總是會令我想到這個畫面:
要解決這個問題,耳機無線化是個最簡單的方法(其次是腦波傳送),而且技術上完全沒有困難(至少比無線充電成熟),而且誰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誰就能得到使用者的掌聲、甚至成為整個相關產業的下一代音源應用新標準的訂定者(如果蘋果真的做了,後續應該不會只有「耳機孔沒了」這麼簡單,還有別的戲唱)。
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每家廠商也都明白;現在的問題只是會不會有誰比蘋果早開第一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