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尋找資訊,還是讓資訊尋找你?/葛如鈞
日前有幸受邀到李奧貝納廣告分享近期觀察到的一些指數科技演進,還有虛擬實境的趨勢發展。當聽眾隨著呼嘯而過的 Drone 發出驚呼,當他們的主管戴上Cardboard VR不願意脫下,我真的覺得我來對了。
我真的非常熱切地想把國外已經快要煮熟的科技食材,放到台灣這個比較慢熱 但真的要煮也很快就熟的壓力鍋裡。
分享結束後的 QA 時間,被問到了一個最近常被問的問題:
「請問你都是去哪裡/怎麼蒐集這些資訊?」
我必須說,我當下回答的沒有很好,所以今天想趁這個時機,補充說明一下。先說說以下三點我當時臨場歸納而來的答案。
1. 培養快速過濾篩選「想要的」資訊的能力
這件事牽涉到 — 妳得先確立自己「想要的」,究竟妳想看的東西是什麼。
例如,我最近想看跟指數型科技有關的,例如機械人啊、自動裝置啊、人工智慧啊、生化科學啊之類的。接著,妳的眼睛嘴巴和身體表皮的每一個細胞都得張開,然後慢慢的資訊就會向.妳.靠.近。
這樣講是很奇怪沒錯,但嚴格來說,就是當你在高速滑動手機裡的 Facebook 貼文的時候,當你的眼睛真的有張開來試著 Sense(感應) 妳想要的東西時,有些資訊就是會突然/自己從眾多的 「嗚嗚,最近好難過」和「ㄎㄎ 好好吃」之間浮現出來。
例如像我看到某個 Link 被分享的縮圖,即便不是很清楚,我的大腦還是會突然發出一個聲音「啊,有(機械)手臂!」
總之,先定下妳自己有興趣搜尋的範圍和資訊種類,例如設計的,機械的,自動駕駛的,然後,當然,還是務必 Follow 那些可能會 Follow 這些資訊的人。
2. Follow 該 Follow 的來源,找出屬於你的 Influencer
說實在的,關於科技或設計有關的訊息來源,國內外加起來大概不到十個。美國的The Verge、TechCrunch、TheNextWeb、Business Insider大概囊括了 50% 以上的消息;如果還有精神,也可以去看Reddit討論區(雖然我覺得資訊太爆炸所以也沒在看)。
基本上,它們每小時都發好幾篇文章,所以雖然它們的挑選報導已經幫你節省很多時間,但還是得要張開屬於你自己的Sense網,演練你的那雙Sense眼,才能有效率的擷取、點開你真正想看的 或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資訊。
有點像捕魚吧。捕久了,河邊一叉,總能叉到肉多汁多又美味的。
過去國內的大概就Inside、Inside Share、TechNews就差不多全部了。TheNewsLens和有物報告也很棒,但沒那麼科技/設計;想看多一點中文資訊就把簡體的也加進來例如中國的 36Kr。
然後,當然你也要多 Follow 一些國內在做新創題目的人,也找出你身邊對那些科技、設計 熱潮頗有 Sense 的人,追蹤他!例如蕭上農、謝榮雅,總之,就是不要看輕你身邊總是第一個買 Apple Watch 或是 最新筆電的果粉或宅宅,它們對當代資訊、指數熱潮的敏感度,比一般人高得多。
站在阿宅的肩膀上,你將能夠更清楚地看見這個指數飛躍的世界!
3. 多閱讀,尤其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尤其是在過程中 保持「意識」
很多人都會閱讀(雖然在這個時代,好像已經沒有很多人在閱讀了……)總之,就當做是大家都會閱讀,然後呢你閱讀的時候(或者看電視/電影),應該要保留內心裡的一小塊清醒、思考的意識,讓那塊意識處於「亮著」的狀態。
這時候,當電影畫面進來,小說的人物對話,它們說起、想起、表演起一些什麼,同時間那些東西也和你的那一小塊清醒意識相互敲擊互相照映的時候,多半也就是你得到新的靈感和想法的時候。
即便這樣的化學反應不是馬上,但相信我,保留思緒裡的那一盞小光(像一盞小小的無意打擾的探索燈),而不是太過全心地投入(劇情),不要只是純粹旁觀、閱讀,那麼閱讀、觀看,便將能夠帶給你數倍於原先「只是觀看,享受內情」的效益。
寫到這裡,突然發覺,我的這種「邊投入享受,邊清醒思考、感應」的能力(如果有的話),似乎是從小時候某個不相干連的事件學習而來的。
小時候我喜歡玩任天堂、任天堂64、瑪莉歐之類的創意電玩遊戲,但家人其實不想讓我玩那麼久投入那麼深,所以禁止我連續打太久電玩。所以,我永遠記得在家人沈沈睡去後,經常躡手躡腳地起來到客廳,小心安靜地打開電視電玩,無聲無息地玩著遊戲(那時玩的是 Zelda )。
電視燈光閃爍,而音量則永遠調成靜音,那些絢爛的虛擬世界讓我無比投入,但同一時間我的耳朵和思緒卻還是保留著一小塊擔心老爸睡醒起來上廁所抓到我爬起來玩電動;同時,也保留著另一小塊,思考著是不是這次再死掉的話就關機不要玩了去睡覺,因為明天還要期中考……。
總之,閱讀、觀看,是很重要的資訊來源。作家、編劇和導演,花了無數籌備時間,想要呈現一些什麼、思考一些問題;而那些 great mind 們融合了他們的思想與困惑,重現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劇情當中,或者頂多花你半天時間閱讀,那些思緒片段的密度、思考素材的豐富度(如果你有確實跳脫劇情去感受的話)肯定是數百倍於你自己平日的想法和思考。那會給你許多新的思考點(creativity dots)和很多的可能性。
[embed]https://player.vimeo.com/video/96733581[/embed]
而科幻小說呢,更不用說,連 PayPal 創辦人/Tesla 創辦人 也是 SpaceX 創辦人──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原型──Elon Musk 都說了,他的許多公司剛開始的點子都是來自科幻小說,而他的最新創辦公司 SpaceX 所肩負的任務,甚至就是要讓他能夠死在火星,其中兩台最新載人火箭的原型,更是以科幻小說裡的人造星球為名。
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對世界的討論,對想像力的啟發,是其他媒體很難及得上的。真正的 Sci-Fi(科幻)和許多小說店裡出租的什麼黃易等等的玄幻小說是不一樣的。真正的科幻包含了哲學的思辨、科技的邏輯探討、以及許許多多的道德論證,而玄幻小說在乎的只有劇情精不精采而已。
呼~沒想到光是把昨天在現場短短三分鐘的回答寫成文字,就這麼長,我希望你看到這裡之後,還有精神繼續閱讀下去。因為我接下來想要說的,是我在演講結束後,反省了一下,才歸結出那個問題應該加以補充其他一兩個面向的解答。
除了以上幾點原因,讓我看起來好像很能吸收、蒐集、展現或運用許多最新的知識和消息,主要原因還有一個──我有許多不同領域,而且熱情的朋友。
結交關注各個領域最新消息,而且具有辯證、討論、篩選、吸收能力的好朋友。
回顧起來,古人老派說法「友直,友諒,友多聞」真的頗精確。昨天回到家以後,仔細想了一下,其實就算我的眼再利,每天那麼多訊息飛過我的 Facebook 牆面,也一定還是會有漏掉的時候。
回想起來,經常是許多各個領域的好朋友,在 Hangout 閒聊時,線上閒聊時,或是聚餐時候,大家根據不同背景、不同工作閒聊一下發生的或關注到的事情,就會吸收到很多新的資訊;如果是相同喜好興趣的好友聚會,那更是精采,經常就是那個什麼什麼你有沒有看過,你看好它嗎、會成功嗎等等的討論,不只交換資訊,也透過討論增強彼此腦電波。
很多時候,就算沒有實體聚會,也會在無意間(手機)滑過好朋友的 Facebook 好餐廳推薦打卡時,不小心就會看到他們可能先前幾則 Post 正在分享討論某個我漏掉的科技快報……。
總之,先不管友直不直(這裡的直不是直接,而是正直的意思),也不管朋友諒不諒(這裡的諒據說不是原諒你的傻,而是誠實的意思),而是,我認為,有多聞──見識廣博,也對新事物有熱誠分享討論的朋友,真的是非常重要。我很幸運,有很多多聞的朋友!他們幫助我理解、關注了很多我可能不曾關注,或總有所疏漏的重要資訊。
練習整理與訴說
此外,我也想要藉此囉嗦長文說明一下,有不少人在聽完我分享以後,都覺得 好像能一下子說出許多有趣範例,講解最新消息與趨勢似乎真的很不賴。
但事實上,那幾十分鐘的短講分享,一次數十來個案例,其實是閱讀了相關資訊好幾年,慢慢鍛鍊出來的眼力和感受力,再加之數個月的蒐集和整理,還不能沒有的是演講前數天、數小時的最後篩選和整理,尤其最後這個步驟至關重要,我經常針對聽眾類型做調整,篩選掉不重要的,增加些更有幫助的,但這些,多半都是聽眾觀眾難以觀察到的背景工作。
結語(總算!)
我自己反省,和許多其他人比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特異功能或者在資訊的觀察、蒐集上有什麼秘技,如果有的話,我大概也只是 比較清楚自己想看什麼→多累積/追蹤一些有用/可靠的來源,包含新聞網站、Influencer(影響者、意見領袖)還有多聞的好朋友→多聽/多看(有意識地)→有時間/意願的話,多節篩分享給其他人,訓練自己挑選資訊並且有效呈現的功夫。
這大概就是對於一些關於「請問你都是去哪裡/怎麼蒐集這些資訊?」之類問題的,1.0版本小小回答。
後記
這社會許多人不喜歡分享,不喜歡或不好意思像寶博士我那樣,一天分享個十幾篇產業消息,因為八成的朋友都會覺得你太囉嗦,太洗板。
但仔細想想,這社會上,大概只有一成的人願意分享消息,也只有一成的人願意不斷接收最新消息,不怕多、不怕難,雖然其他八成的人並沒有參與這個資訊鏈。
事實上,他們還是多半參照著這些資訊的創造者/吸收者/分享者所開創出的時代洪流而前進。所以,即便也許我的喜愛分享造就了我八成好友的八成困擾,但我還是想要堅持己見地,做一個樂於分享資訊的人,影響那些少數樂於挑選、閱讀資訊的人,並且幫助他們得以有天能夠做出能響社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