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收費與競爭力有關係嗎?
AppWorks 開了新的免費 AppWorks School 訓練機構:
AppWorks 決定創辦 AppWorks School,專注於新時代 i 人才教育,提供想加入網路與電商的熱血青年,一個與業界高度整合的訓練機構。……
1. 全程免費 / AppWorks School 完全無需學費,也沒有任何隱含費用,你只需帶上一台電腦,其他的交給我們。
其中「全程免費」的部份,原本只是該機構的一個優勢或策略,但引發了相關業界與人士的一些迴響;例如TeSA(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的回應(上篇、下篇):
今早看到AppWorks公布創辦AppWorks School的訊息,詢問了眾親友,得到的評價正反不一;這裡我將以一個長期投身於職能訓練、也正全心投入電商產業人才培育的業界人角度,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寫在前頭,這是一篇負評文,如果與你的立場相佐,請不必繼續往下看。
看了這些回應之後,筆者有幾個感想:
1. 市場已經被破壞?
如果覺得會被免費的產品競爭或是淘汰掉,那可能就是這市場快被免費破壞了,需要提高自己的差異性吧。通常被破壞式創新破壞的產品,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會懷疑新進者的品質,覺得我們繼續維持我們的品質就可以勝出;可是,沒想到新進者的品質雖然不好,可是卻已經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了。
(這裡只是筆者片面的解釋,我沒有要影射 AppWorks School 的品質不好;或是 AppWorks School 一定會成功;或是現在辦講座的人都不行了。我只是想要說明破壞式創新,雖然這個理論很簡單,可是對於既有成功者還是很不容易吞下去吧。)
2. 「收費」與「專業」的關係?
雖然專業有價,但筆者並不覺得,講者都一定要收費才是尊重專業、免費就是貶低專業;重點應該是讓講者有選擇。
我在美國聽過很多專業演講都是無償的,甚至很多人做 Office Hours(上班時間約談)或與人見面聊天都是無償的(這也是我希望做 Office Hours 的原因),這免費的舉動也無損這些人的價值。
3. 每小時 NT$1600 就是講師版「22K」?
我覺得每小時 NT$1600 並不是講師版 22K,因為講師賣的是專業經驗;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講師收費的方式,有免費如 Android Taipei 的經驗分享,一直到收費好幾萬元的專業課程。這些都是由講師自己定價,如果講師覺得不值得,就不會做。
而大學新鮮人通常沒有辦法提出這個專業鑑別力,所以就會被雇主打壓成 22K。相較之下,大學新鮮人是弱勢的,而 22K 就變相從幫助變成打壓。
「免費」會顛覆學習產業嗎?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AppWorks School 會不會顛覆舊有的程式學習產業呢?
因為課都還沒開始,所以現在評論還太早;不過,我只是想要從破壞式創新的理論角度來看。一個典型常遇到的問題是:當小公司做一個收費生意,可是今天出現一個比你有資源的人,用免費做同樣的事情,那小公司會不會就死定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兩個階段的問題。
新進者帶來結構性改變?
第一個問題是:該新進者(不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是否對產品的生產或銷售有什麼結構性的改變,讓它的價格可以趨近零或是免費?
對 AppWorks School 而言,如果還是透過同樣的方式──有老師授課、學生課堂學習、重視實作等方式,僅是想要透過介紹用戶給企業、或是以 AppWorks 本身的補貼來支持,那我覺得並沒有結構性的改變,只是 business Model 有些修正。
但說實在的,這並不是現在的業者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常常收到資策會 Java 程式班的結業資訊)。
什麼是有結構性的改變?筆者舉一個例子:如果 AppWorks 改用視訊或是影片教學,那對成本結構就有顯著影響。不過同樣的,這也影響了他們提供的價值(變弱很多);而且這樣只是把自己換到另外一個競爭市場而已(與 Udemy 競爭)。
既有業者是否有壟斷能力?
第二個問題是:既有業者是否已經有壟斷的能力。我覺得這可以參考 Peter Thiel 的從 0 到 1。如果既有業者已經有壟斷,如 Network Effects,那新進者沒有辦法做結構性的改變來破壞市場,那麼再努力也沒用。
我對程式教育的市場不熟,不過,我想應該沒有業者已經建立壟斷了(這個市場也難);如果這個市場成長很快,有時候就算沒有結構性的改變來區隔自己,但參與的時間點對,還是會雞犬升天地佔領部分的市場。
AppWorks School 如果可以抓到這樣的成長市場,那就可以先不管結構性改變,只要在市場飽和之前想出來就好了(但我不知道現在這是不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就是)。
不同的角度
所以筆者覺得,AppWorks School 從說明看起來,不太可能顛覆程式學習產業。寫這篇的目標,是希望不要寫文章都是馬後砲;能在開始先寫下來,之後再看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對的,所以只是個人主觀預測。
這是我自己看產品的方式,所以如果有興趣做新產品的人,也許也可以參考一下,用破壞式創新與壟斷能力來看自己是否有機會顛覆市場。
最後個人看法:我覺得,如果我做類似事情的話,重心可能會放在「有些人可能有潛力,可是不覺得自己可以成為程式設計師」;而並不是「有心變成程式設計師,但沒有管道(或免費)成為程式設計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