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惡鬥、互不信任:離職工程師看Yahoo如何走向衰敗
筆者自2010年到2015年間於Yahoo服務,期間大部分在媒體部門任職,也在搜尋部門短暫從事過。目前仍有許多過去的同事仍在Yahoo奮鬥;筆者盡可能基於事實與個人所見下筆,也無意傷害任何人。
編按:文中提到的Yahoo均指美國Yahoo總部;本文原以英文寫成,由本站譯為中文。
筆者自Yahoo離職後,經常有人問起Yahoo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Yahoo會步向衰敗。我無法像許多分析師一樣,從組織極高層的視角來回答這些問題;但我可以分享的是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最後決定辭職的原因。
曾經的救世主Marissa Mayer
2010年,我加入Yahoo,正是執行長Carol Bartz決定將新聞開發團隊轉移到台灣Yahoo時。當時Yahoo才跟微軟簽下搜尋合約[footnote]編按:當時微軟與Yahoo簽約,Yahoo放棄自行開發的搜尋技術,改採微軟提供的Bing;而Yahoo負責代理微軟Bing的搜尋廣告業務。[/footnote];個人記憶所及,那時開始有開發人員陸續離職。
Yahoo員工的離職潮從那時開始點燃,到2012年時突然嚴重惡化。Carol Bartz被董事會一通電話炒了魷魚後,接任的執行長Scott Thompson一上台就大舉裁員,沒過幾個月,又因為學歷造假醜聞被迫下台。一連串的事件連番打擊,公司人心惶惶,士氣跌落谷底。連公司內部像是Douglas Crockford之類的大神都離開了,每個人都覺得Yahoo氣數已盡。
歷經多個不適任CEO後,Marissa Mayer一開始確實為Yahoo帶來正向的改變。
然後,Marissa Mayer來了。她的到職就像一股清風吹拂而過,每個人都為此振奮不已。筆者記得當時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談論Marissa在公司內部開發人員Email群組「Devel-Random」中的一封信,信中說她的Email軟體一直出問題,所以她乾脆用Pine[footnote]編按:Pine是Unix作業系統下的文字界面Email軟體。[/footnote]來收發信件;每個聽聞此事的人都驚呼:「天哪!我們總算有個軟體工程出身的執行長了!」
這樣的驚喜維持了大約一年半,期間發生許多令員工引以為傲的變化:首先是美國Yahoo首頁改版的大成功(當時筆者就在該團隊中,而這是我在Yahoo最感光榮的一段時光);接著推出了非常漂亮的Yahoo天氣app[footnote]編按:這支App曾經獲得2013年蘋果App設計大獎。[/footnote]、併購Tumblr、推出設計精巧美觀的Yahoo Digest App等;同時Yahoo還購併許多極有潛力的創業團隊,準備大舉進軍行動領域。種種欣欣向榮的氣象,讓Yahoo人人心中充滿希望與信心。
之後,事情開始走樣。種種新嘗試開始顯現敗象;以筆者的事後諸葛來看,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Yahoo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惡鬥;而這些惡鬥則肇因於Yahoo的內部組織架構。
部門隔閡造成嚴重內耗
要細談這些問題,得先從Yahoo的組織架構開始說起。Yahoo之下分為搜尋、媒體、電子郵件、廣告、平台等大型部門;而各部門之間的隔閡之深,幾乎就像彼此毫不相關的個別公司一樣。舉例來說,2014年底筆者從媒體部門調任搜尋部門時,除了行政作業的冗長繁瑣叫人抓狂之外,明明是公司內部調動,我竟然還得重簽聘書!
Yahoo內部的跨部門合作屈指可數。每個部門都有獨自的文化和運作方式,而且許多人還以此為傲。2014年底,我剛從媒體部門調入搜尋部門;在一次會議提案中,我建議採用由媒體部門開發的網頁前端Framework,但這似乎踩到了什麼紅線,所有人都靜默不語。後來我才知道這對他們來說是面子問題。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這種文化絕對是一大傷害,因為所有人都在花時間做自己的系統,根本就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Yahoo部門之間的隔閡與惡鬥,是造成公司無法同心協力,發揮總體戰力的主要原因。
再者,由於員工在部門和團隊之間調動非常麻煩,所以管理階層得讓團隊員工一直有事可做;要是產品經理想不出什麼好建議,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叫大家去做系統升級。筆者在Yahoo工作期間就參與過Yahoo News、Finance、my Yahoo、搜尋等產品的系統升級計畫,甚至Yahoo首頁還做了兩次migration;單單這些系統升級工作,我大概就做了整整三年。
光是上面這些辦公室政治問題,就讓公司舉步維艱,難以動彈;然後又出現了新問題,也就是互信。
高層不信任員工
在2013年到14年間,公司內部不斷有公告,說因為接下來行動領域將是公司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所以會增設一個行動開發部門;公司還會幫想調入行動開發部門的同事開課,讓大家能做好技術上的準備。有新東西可以碰,大家都非常興奮,摩拳擦掌。當時我也準備好要學習行動app開發,誰知道要調入行動部門,根本難如登天。
我報名了公司的內訓課程,課程內容真的十分硬派,每個星期得多花十個小時,才能勉強寫完課後作業;而到課程的第四周,你應該要能寫出一個Twitter App。很多一開始報了名的同事,在發現下班之後還得額外花這麼多時間,紛紛打退堂鼓。剛開課時一共有40名學員,三個星期過去,只剩下15個人還在撐。
員工不被高層信任,差別待遇更使員工離心離德,能者紛紛求去。
到了第四周,講師一進教室,發現只剩下九個學員,其中還有兩個人作業沒寫完,講師當場就叫那兩個人離開;接著他把教室大門一關,對所有學員說,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的:Marissa除了要求上課學員不能利用上班時間來寫課程作業之外,還故意叫學員的主管加重學員平時的工作量,以確認學員是否真正下定決心調進行動團隊。
聽到這些,我感覺被賞了一巴掌:原來能不能調進行動團隊,不只和你的程式寫作能力相關,你還必須通過某種試煉才能跟我們同一國,否則你就不值得信賴。沒錯,這就是我們這些「老員工」的原罪,誰叫我們比Marissa先進Yahoo。
相較之下,許多外部購併公司的原有員工,在其團隊被Yahoo購併的第一天起,直接就成為行動部門的新進成員。從這天起,我放棄了對Yahoo的最後一線希望。
從失望到絕望
寫這麼多,都是寫給曾經的Yahoo人看的;筆者必須在這裡說,謝謝大家耐心讀到這裡。我還想說,我的心隨時與各位同在。在Yahoo工作時,我曾經度過非常非常美好的一段時光;然而那天發生的事,就像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那一天起,我就知道無法繼續在Yahoo奮鬥下去;之後我就開始準備應徵其他公司的工作了。無論如何,我無法在一間不信任我的公司工作。
我在離職前夕調往搜尋團隊,目睹部門裡的各種亂象。簡單的說,整個搜尋團隊根本在和新創立的行動團隊惡鬥,最後導致整個行動搜尋計畫的失敗。這對公司來說當然是巨大的損失,但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而且我也已經不在乎了。
這就是我選擇離開Yahoo的原因。
(譯/施典志)
編輯精選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