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pple Pay續篇:錢包手機化的真正價值/許世杰
在稍早發表〈關於Apple Pay,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一文之後,很多人都以為我如果不是和Apple有關,就是和EMVCo/VISA/Master有關,不然為什麼老是說Apple Pay及「信用卡token化」的好話?[footnote]編按:關於Apple Pay與「token」的基本概念,請參閱前文說明。[/footnote]
其實不是的,我只是同時既是支付工具的買方,又剛好也是賣方的用戶而已。
案例一
其實我手上有一張信用卡,已經有一陣子找不到了;但因為我實在有太多繳款、雲端服務、支付、保險都是用這張卡。
如果宣告遺失,全部都要重設一遍,實在是很麻煩;但看來它又沒被撿走,因為從遺失至今,從沒有任何可疑的刷卡出現過。因此,我還是沒有去申報遺失。
案例二
昨晚才寫了Apple Pay的文章,早上就聽說有人被盜刷12萬。
幸好銀行發覺交易金額與地點異常,主動停卡;但是卡號因此也作廢了,卡主的很多設定都要重來。
「安全」與「方便」才是真正的價值。
其實這兩者都是今天的信用卡使用者經常遇到,而且煩不勝煩的狀況;而這也就是為何我一直認為Apple Pay、OEMPay、以及信用卡的token化,才是支付科技未來主流的原因。
相較之下,雖然其他各種眼花撩亂的行動支付方案也都可以用手機代替實體卡片,到處「嗶嗶」一下刷手機付帳,但本質上其實都沒有解決上述兩類問題。
作為消費者的期望
身為消費者,我打算等Apple Pay登台之後,看是哪一家銀行先發,我就把它留著,然後把其他卡都剪了(或者暫時先鎖著不用了);之後網路購物我只選支援Apple Pay的業者,然後只帶手機、無記名悠遊卡、以及少許現金出門。
終究我不會出門只帶手機,而這三種方案的組合,應該已經足夠我安然面對任何一種情況、也會讓我的錢包變薄很多、購物方便很多、財產也安全很多。
最後我要說的是,把錢包手機化是一種功能,卻不是一種價值;「安全」與「方便」,才是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