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業的反思:對〈科技老將該走出黑洞〉一文的回應
程天縱先生這篇〈科技老將該走出黑洞、面對改變,與時代共舞了〉,以他自身的經驗,道出台灣科技界的窘境:事業成就頗成功的人,往往會陷入「黑洞」[footnote]這裡程先生所謂的黑洞,指的是「吸收不到新的科技知識,跟高科技的發展幾乎完全絕緣」的時期。[/footnote]而不自知。
我想,台灣業界成功人士陷入黑洞者多不勝數,能夠像程先生這樣有自覺的少得可憐。
程先生自承:
在這些年輕創業團隊來向我請教時,以35年跨國公司專業經理人的經驗,給予他們一些建議。但是沒過多久,我就發覺自己犯了幾個很明顯的錯誤:對於這幾個團隊,當時的建議並沒有實質幫助,而且甚至可能會誤導他們。
能夠坦承錯誤,重新向年輕人學習,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我們身邊有多少長者能夠如此?固然今天的年輕世代也有很多問題,但身為長者,應該先覺察自己是否已跟上時代;與其老是批判年輕人的問題,不如多接觸和提攜那些有機會讓社會更好的年輕人。
我對台灣業界權力運作和資源分配物問題的觀察,與程先生頗接近;他說:「經驗是資產還是包袱?談創新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認為,台灣創新發展的問題不在年紀,在於掌握決策權和資源的政府官員和科技大老們,是否已經和年輕人以及高科技最尖端的浪潮脫節了。因為權力和成功是造成黑洞的另外一個原因。」
從學界角度看如何衝出黑洞
但這問題要如何解決呢?程先生說台灣大老應該「降尊紓貴來和環境對接,親自瞭解年輕人的文化、以及現今高科技最前線的發展」,我覺得這想法立意頗佳,但很難實現,所以我來歸納和補充一下我的想法:
第一,業界缺乏高端的技術人才
因為汲汲營營於高生產效率、短期獲利的事業,往往把職場變成了「黑洞」;高科技業的經營者要先有心改變經營方式,從吸引、拔擢、尊重高端人才開始。又不是搞選舉,沒必要自己到最前線去跟年輕人搏感情;況且如果無心改變經營模式,就算知道最尖端的浪潮也沒用。
現在的中生代,手上沒有蘿蔔和棒子,要如何啟發年輕人?
第二,高科技生態系需要更多能夠真正「承上啟下」的人物
我想,業界有很多前輩和高人,是否能主動站出來關懷這個生態系的未來?這些人的經驗可以是高科技生態系寶貴的資產;但多半因為自身過於忙碌,或是礙於公司壁壘,真正懂技術的人不出來講,反而讓小道橫行。
第三,前輩也要不斷學習
如果前輩高人要出來指點後進,請花點時間檢視自我和學習新知,否則恐怕會讓經驗成為包袱,反倒誤導人家。這一點程先生在文章中說很多了,大老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作為領導人物必須出來講些話,最好幕後有一個智囊團,而不是狗腿團(參見第一點)。
第四,後輩慎選效法對象
年輕人想要上進,最好先搞清楚狀況,慎選效法的對象。這年頭其實有不少人像程先生這樣願意出來幫忙年輕人,遇到時要好好把握學習機會,但學習需要基礎和時間,不要只想靠人加持、一步登天。
話說我們這些五年級的人,原本應該「承上啟下」的;但說難聽點,所謂的「承上」,是自幼一路走來被上頭以蘿蔔和棒子規馴得很好,承上意旨做事,但是等了許多年上頭還不交棒。
而所謂的「啟下」,是這年頭在對下的時候,手上沒有蘿蔔和棒子,只能以身作則、好說歹說,但舊經驗加上滿腹牢騷如何啟發年輕人?
中生代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能引領改變的不多;總是感嘆老闆不夠英明、自己時運不濟、年輕人不夠用功,殊不知自己也在一個動彈不得的黑洞裡。
從教育扎根
這是教育文化的問題,而這個由集體意識所造成的黑洞,很難讓個人不被拉進去,唯有藉由提升教育文化逐步去改變。高等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大家有能力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的價值應該被社會重視,才能塑造正向的循環。
如果業界普遍不重視獨立思考的價值,那麼即便教育改革不斷鼓吹獨立思考,年輕人到頭來還是被黑洞吞噬,因此業界要體認到自己也是教育文化的一環。
我們不妨以正面看待台灣目前所面對的危機,沒有外來刺激所造成的苦痛和反省的話,改變是緩慢的;經濟的問題是短暫的,社會文化的改變和提升才是長久的。
我在2011年將當時所見社會文化的感想寫了一篇叫做〈社會和人民所需要的改變〉的札記,雖然才疏學淺,也算是為了讓無知的自己走出黑洞而鋪路,而這是一條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