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如何邁向單車友善城市(二):哥本哈根的獨特設計/器研所
日前的文章〈台北如何邁向單車友善城市(一):哥本哈根足堪借鏡〉中,我們說明了哥本哈根的基本單車系統,除了完整的單車道設計外;還有一些哥本哈根獨特的單車系統。下面將為各位一一介紹。
自行車高速公路
哥本哈根目前有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速限分別為60km/hr及70km/hr(一般單車道的速限為40km/hr);該市還計畫在未來完成28條,總長達400公里的自行車高速公路。
下圖是哥本哈根單車高速公路的網路圖;紅色部分為已經開通的兩條自行車高速公路,橘色部分已經動工,預計在2018年到2020年間通車。灰色部分則是正在規劃中的路線。
從圖中可看出,當所有的路線都完工後,哥本哈根與周邊的城鎮,都可以透過自行車高速公路相互連結。
台北有沒有可能也規劃自行車高速公路呢?畢竟大部分的人都不住在市中心,早上需要從近郊通勤到市中心上班。我嘗試著找出台北現存的道路中,有哪些可能可以成為自行車高速公路。下面是在路線選擇時的條件:
從人口集中區到市中心
市中心的終點最好能和市府規劃的三橫三縱連結
盡量選擇路寬較寬的路段
途中能夠經過捷運站,方便在轉乘上有選擇
路線上盡量不要與捷運重疊太多
下圖的紅色虛線,就是我認為可能有機會成為自行車高速公路的路線,藍色線則是市府規劃的三橫三縱路線。當然,這個路線是我粗略的想法,實際實行時可能會有一些困難需要克服。希望有一天,台北也能有自行車高速公路!
充足的停車空間、與大眾運輸的搭配
除了完善的道路規劃外,哥本哈根政府也提供了相當多的自行車停放空間,讓在轉乘不同的大眾運輸時能夠更加方便;但不斷增加的自行車數量,還是讓停車空間嚴重不足,常常是一輛緊靠著一輛,且週末時的車站外更是塞得滿滿滿。很多人都把車放到下週一上班時才牽走,造成很多人時常找不到自己的車在哪,或是被別輛車卡住拿不出來。
台北市的自行車停車位,比起過去已有明顯的增加。以捷運科技大樓及大安森林公園周邊為例,停車場內還有很多的空位;不過也有很多人貪圖方便,停在非自行車停車區。這不僅造成市容的混亂,也影響其他用路人的權益;且停在非停車區,會被市政府拖吊喔!
更詳細的停車相關內容,可參考筆者前作〈單車通勤者的無奈:停車問題該如何解決?〉。
自由的轉乘其他交通工具
哥本哈根的火車及捷運皆設置有自行車專用車廂,可隨意進出;除了火車及捷運外,單車也可以帶上船,在轉乘其他交通工具時,相當方便友善。
台北捷運不能夠隨意地攜帶自行車進出。目前依照台北捷運公司的規定,除文湖線外,某些站在假日可供自行車上下車,但只限第一節或最後一節車廂;不過如果旅客將自行車摺疊或拆卸完成並妥善包裝後(惟包裝後之長度不得超過165公分,長、寬、高之和不得超過220公分),即可比照一般行李,攜入各捷運車站乘車,無開放時段之限制。
如果想透過捷運及自行車在台北通勤,就只能選擇折疊車,且上車時還必須包好,也沒有專用的車廂;我們實驗的結果,相當不方便。關於攜帶摺疊車上捷運,請看〈e-Bike都市體驗 : 大眾交通篇(上)〉。
公車候車區
哥本哈根的公車候車區在汽車道旁邊,自行車道則在公車站的後方。如此一來,等車的民眾不需跨過自行車道就能上公車;這樣可以避免行人排隊上公車時,和自行車發生碰撞的可能,騎士能夠維持在高速移動的狀態,提升自行車運轉效率。
當然,在經過此區域時,還是要注意是否有行人正要從人行道穿越車道到公車亭。
台北的復興自行車道就有類似的問題:公車候車亭及自行車道有部分區域重疊(如下圖紅框處),市政府要求騎士必須在重疊區域下車牽行。
沿著復興北路,從中山國中站開始往南騎至和平東路,沿途會經過14個公車亭;平均騎一兩分鐘就必須下車牽行,頻率實在很高。實際觀察發現完全沒有人這麼做。
最近筆者也發現:車道上有一行字用黑漆塗掉了;可能市府也發現這件事是違反騎乘習慣及邏輯的,不過問題還是存在。接下來就看市府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了。
還有很多細節
不只如此,哥本哈根市府也有很多幫騎士著想的小巧思,像是整天騎車下來必定有垃圾要丟,因此架設了騎士在騎乘狀態下就能丟垃圾的垃圾桶。
另外,該市也在路口設置顯示器,告訴大家今天有多少輛單車通過這個路口,讓騎士感受到自己是廣大群體的一部分;透過這樣的方式,持續鼓勵自行車代步者,也讓還沒加入成為單車一族的人,燃起成為單車通勤族的想法。
讓騎士一路暢行:Green Wave號誌系統
Green Wave是一個特殊的系統。透過交通號誌控制,在交通尖峰時段(上下班時間)。只要當騎士的時速保持在20 km/hr上下[footnote]設定為20km/hr的原因是,哥本哈根測量得知,單車平均時速是16 km/hr;為了讓騎得比較慢的人稍微騎快一點點,所以設定為此速度。[/footnote]時,可以保證騎士一整路都是綠燈,不需等紅燈。這個系統只有在擁有下圖標誌的自行車道上才有,大部分是設置在連接郊區與市中心的主要自行車道。
Green Wave系統車道也相當的智慧,除了透過感測器感測速度外,還在路面設置燈號,提醒騎士你的時速是否有在Green-Wave的範圍內;沒有的話綠燈便會熄滅,提醒你必須加快速度,才能享受一路順暢的快感。透過這樣的系統,大大提升了自行車移動的效率。
更多的Green Wave細節在下方的影片中都有介紹,Copenhagenize.Co是一間丹麥設計公司,長期在推動及規劃城市的單車系統,是哥本哈根能夠成為單車友善城市的功臣之一!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他們的網站晃晃喔!
[embed]https://vimeo.com/70355917[/embed]
減少機動車輛,形成單車通勤的良性循環
講了這麼多哥本哈根的單車友善設計,相信各位應該對如何成為一個單車友善城市,有更進一步的想像了吧!
台北已算是全台灣自行車系統比較好的城市了,但在台北騎乘的經驗依舊不是很好;現行的法規讓自行車與行人或是機車共道,這就讓自行車兩面不是人:騎在人車共道的地方,時常會被行人白眼;騎在慢車道上常會被按喇叭或是必須與公車爭道。即使是劃設好的自行車道,行人也常常走在上面,騎車的人也不知道應該在哪騎車,乾脆隨自己開心。
其實要成為一個更好的城市,需要大家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府規劃出完善的自行車車道及停車空間,大家也必須加強自己的路權概念,學習互相尊重及禮讓。
現代大都市塞車的原因,其實不是車道的多寡,而是汽車本身。過多的汽車在都市中跑,當然會塞車;不少還只載著一個人。這樣的效率其實相當差,不只消耗能源,空間的消耗也相當大,方便實際上卻變成了不便。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只有一人開車的,改為乘搭大眾運輸或是改騎自行車,相信塞車的問題一定會大大減輕,少了汽機車的都市,空氣也會更乾淨。越來越多人透過自行車通勤,相信政府也會投入更多資源在自行車道上,讓大家擁有更好的騎乘環境;更好的騎乘環境,帶來更多想騎車的人,更多人騎單車,廢氣排放就更低,這樣就能產生良性循環,讓我們的城市成為更適合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