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bank購併ARM,也許是IoT時代的真正序曲/許世杰
今天資訊產業的重磅頭條,當然是軟銀購併 ARM 的協議曝光;新聞上說這個協議,與軟銀未來的物聯網(IoT)布局有密切相關,我也深有同感。
軟銀原本是 Internet 軟體公司,近年來則有大量的投資在電信產業。所以,要說軟銀是全世界最有資格談 IoT 的公司,應該並不為過。
先定義情境,再定義產品
基本上,我一直認為 IoT 在有幾種殺手級應用面世之前,它的發展歷程會是服務設計驅動的、是軟體導向的,而不會是技術驅動的,更不會是硬體導向的。這意思是說,IoT 的底層通訊服務、甚至底層處理晶片,到底要有什麼樣的架構與規格,其實是要在高階應用情境逐漸明朗的前提下再去定義,才會真的有意義。
相反的,現今一些硬體廠商,如 Intel、MTK、甚至研華之類的,企圖在應用情境與核心價值主張不明的情形下,拿現有在 PC 或 Mobile 產業所發展出來的硬體技術,去定義某種 IoT 平台,註定會是徒勞無功的。
我相信,當軟銀從 Internet 服務與電信公司的經驗與立場,再去思考 IoT 的時候,也一定會有相類似的看法、並且會開始對底層處理晶片有自己的想法與需求;而這些想法與需求,卻不是任何現有的晶片家族可以滿足的。
ARM 也是「軟銀」
另一方面,今天的 ARM 不能算個晶片硬體公司,只是個擁有晶片智慧財產權(IP)的公司。像 Apple、高通、三星這類,獲得授權使用 ARM 的 IP 去設計與生產晶片的公司,才是真實的硬體公司。
ARM 是思維模式與核心能力最像軟體公司的硬體公司。
所以,ARM本身對市場與需求的理解,可能還遠不如不如三星、高通、或是 Apple;也就是說,ARM 在 IoT 領域上的困境,剛好與軟銀相反。它可能擁有某些在 IoT 應用上很重要的 IP,但因為它離市場與應用太遙遠,所以卻完全不知道如何發掘這些寶藏的價值。
ARM其實是個橫跨四分之一世紀的老公司了。雖說它今天並不算是真的硬體公司,但是它卻擁有大量的晶片設計 IP 與設計人才;但也正因為它沒有實際在生產與銷售硬體晶片,所以我們也可以說,ARM 事實上是具備硬體血統與 DNA 的公司中,反而思維模式與核心能力是最像軟體公司的。
而這樣的能力與資產,也剛好會是軟銀這樣的公司在發展 IoT 未來所需的核心技術時,最夢寐以求的夥伴。
「軟體」與「軟體」的結合
結論就是,這個購併行為企圖把未來 IoT 產業鏈「最左端」與「最右端」的兩個「軟體」公司結合起來;如果成功,其影響力將是難以估計的。
我相信這個談判應該已經進行有一陣子了,只是剛好英國的「脫歐」讓 ARM 的董事會更有危機感。而英鎊大跌,也讓軟銀執行這個購併的實質代價降低很多。進而促使協議可以提早完成。
後記
昨天這篇寫在孫正義的正式記者會之前,對照他後來的說法,基本上與本文的論點是完全吻合的。
這篇雖然沒明寫,但是論點一樣可以解釋為什麼 ARM 選擇了軟銀,而非 Intel。因為 Intel 除了比 ARM 有錢、並且也掌握高階的半導體製程技術之外,對 ARM 想要提高對末端需求的掌握並沒有太多幫助。尤其是 Intel 連從PC 時代跨入行動設備時代的需求都沒掌握好了,對於變異更大的 IoT 時代,恐怕是力不從心吧。
對照人家企圖結合產業鏈(也是微笑曲線)最左右兩端的公司來主導 IoT 未來發展。我們國家的新政府針對 IoT 所提的亞洲矽谷計畫,剛好企圖用地區性的基礎建設,來連結微笑曲線中間谷底的的部份;優劣勝敗,不言可喻。小英政府是不是該懸崖勒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