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進階課程──瞭解產品生命週期與製程的關係/程天縱
大家都熟悉產品的生命周期,從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形成了一個產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如果一個新創企業能夠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品類的話,就會從誕生期就開始經營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從上一篇〈跨界才能創新:談談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再接著談新創業者如何規劃產能及製程,以便擴大產品的市佔率。
前文提到的四種生產模式,簡單的說就叫做「製程」。
大家都熟悉產品的生命周期,從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形成了一個產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如果一個新創企業能夠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品類的話,就會從誕生期就開始經營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適用不同製程
不同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需要不同的製程來搭配,以便快速增加產品的數量、並且應付市場上快速增加的需求。
「誕生期」的樣機和少數樣品,通常都是使用作坊生產的製程;進入「成長期」時,通常都使用批量生產的製程。等到「成熟期」的時候,視產品的種類、數量、生命周期的長短,來決定採用裝配線或流水線的製程來生產。
產品種類和數量是有密切關係的。通常工業產品是B2B的生意模式,數量也比較有限;消費產品則是B2C的生意模式,可以達到非常大的數量。
以「產量及製程生命周期圖」來看,工業產品通常是用作坊或批量生產,消費產品則是用裝配線或流水線生產;但由於全球化的影響,有一些工業產品的市場非常的大,當然也有可能用裝配線來生產。
例如,飛機、輪船、火車等等,由於體積龐大、數量較少,從開始生產到結束,都會在同一個地點,因此用作坊生產是最經濟合理的;至於生產設備、重工業設備、機具等等產品,體積比較小、數量比較大,因此用大量生產是最合適的製程選擇。
產品生命周期的長短,是影響採用製程的重要因素。
決定消費類產品採用裝配線或流水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近影響越來越大的,是產品生命周期的長短。
由於高科技發展的迅速,高科技電子消費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所以適合採用裝配線,比較能夠靈活快速的變換產品和生產線。
三品類(食品、藥品、化妝品)消費產品,由於配方的改變比較困難,通常只是外包裝做設計改變。這一類的消費產品可以有很長的生命周期,例如可口可樂、斯斯感冒膠囊、SK-II等,歷經數十年還在賣;這一類的產品,就適合用流水線生產。
不同的產品種類、數量、生命周期的階段、生命周期的長短等等,都是決定採用何種製程的關鍵因素;因為合適的製程,會帶來最有效率的生產週期、品質、成本,因而增加了產品的競爭力。
這四種製程都需要、而且也都可以自動化。我在前文提到過,自動化事實上是類似一個向量,包含了電腦化和機械化兩個軸。
不同的製程就需要不同比例的電腦化和機械化來搭配;如下圖所示,作坊生產所需要機械化生產的比例非常低,但是電腦化的比例非常高。
例如,飛機和輪船的系統設計,需要高度的電腦模擬設計,光靠人力是做不到的;而且使用的原材料和零組件更需要建檔,並且保持數十年。例如是哪個供應商供應的?哪個批號?什麼樣的品質檢驗?
這些資料都需要建檔存在電腦裡面,萬一有事故發生的話,就可以追本溯源,找出原因。
至於單一大量、產品生命周期非常長的產品,就可以盡量使用固定不變的機械化流水線生產,電腦化的比例就相對比較少;機械化不僅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可靠性。
最具挑戰性的裝配線製程
這四種製程裡面,最困難、挑戰最大的,就是台灣引以為傲的高科技電子產品的代工製造業所採用的裝配線。因為:
高科技電子產品市場面向全球,單一產品的數量非常龐大;
產品越來越輕薄短小,技術非常先進,設計非常複雜。例如一隻手機,牽涉到的電子材料和零件就可能超過1500種;
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一隻手機的壽命可能只有六個月,就會被下一個型號所取代;
由於國際分工,通常品牌廠商會自己做產品研發設計,有的型號用外部方案廠商所提供的設計方案:這使得製造代工廠商必須克服時空的困難,快速和原廠研發部門接軌,保證從研發到製造的順利轉移;
產品發佈和量產的時間是不可變更的;可是原廠研發部門不斷做設計變更,壓縮到製造代工廠商的量產準備時間。
在過去許多產品,從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都需要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因此有足夠的時間從作坊到批量到裝配線,完成整個製程的演化。
但是,今天的高科技電子消費產品的製造代工廠商,就必須在原廠研發設計團隊的協同合作之下,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完成從樣機開始,到少量樣品、小批量試產、最後到量產的整個製程演化。其中的挑戰包括:
第一個挑戰:必須建立新產品引入部門(New Product Introduction,NPI),將原廠研發團隊的產品接軌到生產製造部門,以保證從研發設計到生產製造的順利轉移。
第二個挑戰:如何透過供應鏈管理,保證超過1500個以上的零組件供應商,能以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數量、相同的品質、運送到相同的地點,以保證生產製造部門有足夠的原材料,順利生產。
第三個挑戰:製造部門的製程和自動化設計、安裝、測試和調整,這些都必須在一兩個月之內完成。
第四個挑戰:品管部門必須在一個月之內,將不良原因找出來,提出解決辦法,透過DOE(Design of Experiment)做實驗驗證,並配合供應鏈和製造部門做修改,以便達到目標良率。
還有其他許多的挑戰,就不多說了。以上的四個挑戰,看似沒什麼了不起,要從事製造代工業,就必須懂得做這些事;但是最困難的是,這些事情都要在一個月之內完成。
為製造代工業辯疑
網路上有許多朋友認為,製造代工業沒有什麼技術,因此只能做低毛利的苦工。我相信大部分持這種看法的朋友,都沒有在大量生產的製造現場工作過;因此,也不瞭解其中的工藝和技術,更加不瞭解現代高科技電子消費產品的生產製造,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絕對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很輕易地跨過門檻進入競爭。
至於低毛利之說,我在這裡必須澄清一下:基於國際分工的原則,如果製造代工廠只是「代工不帶料」,那麼它的毛利事實上是非常高的。
製造代工業並不一定是「低毛利的苦工」。
但是由於許多電子製造代工廠都是代工帶料,而帶料的部分就是「代為採購原材料」,沒有什麼附加價值,因此毛利就顯得比較低。
另外,這些電子製造代工廠也都從事模具開發,生產機構件和外觀件;更有廠商自己生產部份零組件,藉著整機代工建立的生意關係,也順帶銷售給客戶。如果沒有整機代工的機會,銷售這些零組件就會面臨更大、更困難的競爭。
結語
在整個高科技電子消費產品的生態系統裡面,製造代工廠商不僅僅肩負著很重要的責任,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賺取合理的利潤,同時透過他們的貢獻,也讓產品全球市場的大餅做得更大。
如果沒有專業製造代工廠,產品的成本和價格不可能平民化;全球大部分的消費者,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這些高科技消費電子產品所帶來的精緻生活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