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Uedada
先前在日本出現的「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這句看似無害的廣告詞,在當地的網路上引起了一波「炎上」的反對聲浪,甚至迫使廣告下架、企業主道歉。這同樣的一句話,在台灣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兩地的上班族對工作和轉職的心態又有什麼不同?
今日の仕事は、
楽しみですか。
[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
(株式会社AlphaDrive企業廣告/2021年10月4日)
上面這段日本文案,說不定已經有不少讀者看過;因為有些台灣新聞媒體提到過它、並且加以評論(例如這篇)。
10 月 4 日星期一早上,東京品川車站牆上的廣告看板出現大量白底黑字廣告標語,全都寫著同樣的一句話:「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在日本社群平台上引起熱議。
網友的評論主要以批評為主,包括「我非對自己的工作有期待不可嗎?」、「又不是每個人都為了有趣才工作的」,認為在這個時間地點播這個廣告「傷害了很痛苦但還是得工作的人」、「簡直是反烏托邦(看似平和但充滿弊病,讓人感到絕望的社會)」,上班族們紛紛吐露自己的苦澀心聲。一些人也以此作出迷因圖,將看板換上正能量鼓勵話語、搞笑圖片,苦中作樂。
其實,刊出這則廣告的媒體並不多,只有東京品川車站驗票閘外的通道牆面的44個電子看板、以及一些產業報紙而已,因此親眼看到它的人數不算多。
但就如同前面的新聞所說的,這句文案在社群平台上引起熱議,招來了所謂「炎上」,反而一下子就被大眾注意到了。廣告主企業的CEO在刊出後僅僅過了一天半,就宣告讓它下架,還刪掉了他當天為宣傳這個廣告而寫的Twitter貼文,並向網民道歉。
此後,這件事幾乎就沒有人再提到,也就成為往事了。
所以,在事後過了兩個月的現在,談到這則廣告有一種過時的感覺;可是導致這次「炎上」的社會情況,仍然沒有什麼變化和發展,所以我想它還值得一提、並且記錄一下。
「不同類人」之間的矛盾
我從這則文案中感受到了三件事情:
1. 這則文案會引起兩種正面反應。
一些人會把這則文案理解為一個單純的提問,單純地回答「是」;他們多半是那種能從自己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比方說,把自己喜愛的事情發展成工作的人;具有比較高的才幹和職權、並且做得順利的人,應該都屬於這一類。
另一些人則會回答「嗯,你說得對!」;因為他們覺得,這則文案指出了自己職場上的一些問題。換句話說,他們基本上認為「工作本來是有樂趣的」,但認為自己參與的職場還沒有實現這個理想。
大概會有不少管理人員、企業幹部有這種想法;可想而知,他們應該是這則廣告的目標客群。
2. 也有一定數人會抱持反感,其人數想必比前面一類多。
當然也有不屬於上面提到的那個類型;總之,就是從自己的工作中找不到樂趣的人。
例如置身於指揮系統下層、權限比較少的人,或是從事不合自己意願的工作、忍受過重的勞動、應對奧客等不合理工作環境的人等等。這種人應該比第一類的人還多。
對他們來說,這則文案會使他們意識到「世上還是有期待今天工作的人,只是自己並非其中之一」這個事實,甚至可能引起「我吃虧了」這種受害者意識。
還有,一般來說,疑問句往往會帶有批評、諷刺、或者挑釁的語氣和語感,讓一些人產生反感。所以這則文案說不定就刺激了這些「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不到樂趣的人」的心情,讓他們覺得被取笑了。
3. 這則文案刻畫了第一、二兩類人們之間存在的深刻隔閡。
第一類人基本上有「工作原本應該是有樂趣的」這種想法,而且認為這個理想狀態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做到的。
反之,第二類人大多沒辦法(或者相信沒辦法)從自己的工作找出樂趣。這種價值觀的差別本來就是難以彌補的,何況第一類將第二類看做「欠缺能力或努力」,而第二類甚至認為自己被第一類剝削。
所以,第二類人彷彿從這則文案中,聽到了第一類人的心聲;而這也大概就是這次「炎上」的心理背景吧。
針對不同目標族群的脈絡
其實,這系列廣告並不只有這一句文案。根據一位在品川站看過這支廣告片的人在Twitter上貼出的影片,首先顯示的這則標語只過了三秒鐘就消失了;然後出現的是比較長的句子,來補充開頭標語的含義,並訴求一下公司的服務概念:
如果令人期待的工作變多,社會就能變得更加富饒。
所以,我們來支援你們創造出能發展新事業的組織。
給事業衝勁、給事業鼓勵。
當天在產業報紙上刊登的廣告,在標語下面還有更長的解釋文章,梗概如下:
現在,日本很多企業沒勁了。
有某種數據顯示,很多日本人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搞頭。
這也難怪,現在的日本充滿了抑壓「個人」的機制;像是:無用的決策階層、複雜的領導關係、陳舊的內部習慣、惡劣的傳統等等。
當今日本所需要的「工作風格改革」1,正是要改革這些機制的。
本公司能透過幫助大企業邁出新事業,來致力於推進「工作風格改革」。
看到這裡,你對於廣告訊息內容的印象應該有所改變了吧?
他們建議的是,對日本的工作型態加以某種改善,以提高生產效率、並為員工帶來「有樂趣的工作環境」。
在我看來,這個思路確實能夠得到第一類人們的共鳴;可是整個廣告的訊息結構有點複雜,需要不少的功夫和努力才能理解。
總之,廣告主因為過於重視廣告創意的衝擊力,而輕視了訊息的複雜性。
其實,這則廣告的「炎上」並不是來自那些直接看到廣告的人們。在刊出廣告的同一天,廣告主公司的CEO在Twitter上貼了一張圖片,畫面上是品川車站那些螢幕同時顯示「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那則標語、以及下方有無數上班族走過的樣子。他還自豪地加上了「請注目我們的訊息!」這行字。
這則貼文讓很多網民只注目在這個標語上、並且有了「這不就是『反烏托邦』嗎」之類的反應,事情才這麼爆炸開來。
我並不認為這則廣告的整個主題有錯,只是「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這短短的一句話,並不足以讓所有人立刻瞭解它的概念。所以,他們不應該讓這句標語超出了原有的脈絡,而在大眾之間流傳開來。
如果可以的話,這句標語應該只用在產業報紙上;至於在品川站、或是Twitter上,應該要針對第二類人另外量身打造不同的文案情節。
台灣人並不介意?
最後附加一下:透過撰寫《廣告與它們的產地》一書,我深刻意識到台灣和日本的廣告,無論在訊息、表現方面都有不少差別。因此我也很好奇一件事:如果上面的標語貼在台北上班族的樞紐車站(例如捷運南京復興站),不知道台灣人會怎樣想?
我猜,台灣人不會那麼介意吧。
因為,我想起了在本書「機能飲料」一節中提到的內容:簡單的說,日本的很多機能飲料廣告都以慰勞、鼓勵白領上班族的表現為主;而台灣的一些廣告(例如保力達蠻牛「你累了嗎?」那些系列)則是把疲憊的人們當成訴求對象。
所以我在書中寫到,這個差別是兩地勞動環境的差別所致;這不是工作忙不忙、薪水多不多的問題,而是「員工如何因應困境」的問題。
結語
以下就來引用書中的部分內容(摘自136~137頁):
一般而言,台灣勞動力的流動率比日本還高,光是我這十年來在網路上認識的台灣朋友,轉職的頻率就比日本人高;在我的印象裡,有很多人跳槽到與前一份工作毫不相干的職業,抑或是選擇自己創業。(略)
盡量善用方法迴避麻煩的事,迅速做出成果,進入下一階段──說不定台灣人比日本人更加擅長這種理性果斷的思考模式。
日本恐怕很難產生這種思考模式吧。首要原因是轉職的門檻很高,除了難以脫離終生雇用文化以外,我還聽說企業在錄用新人時,也比較偏好應屆畢業生,對資深的人(也就是有可能和公司風氣合不來的人)敬而遠之。(略)
此外,日本也很重視同事之間的相處和努力過程。這些環境讓日本人很容易覺得:即使對目前的工作有所不滿,比起前往新天地,還不如留在原地繼續努力比較合理。
基於上面說到的情況,很多日本人就算覺得每天工作再艱苦,還會選擇繼續現在的工作,因此精神壓力會越來越大。
相比之下,台灣人即使工作上的壓力大,也能有「不行的話就去找別的工作」這種想法,而這種想法則會產生一種緩衝作用。
所以我猜測,很多台灣人要是被問到「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只會單純地回答說「不期待。那又怎樣?」而已。
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