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書《創新有理》後記/程天縱
有學者認為,人類在21世紀末會被少數的超級人類控制,變成了低等生物;要避免這個結果,人類必須更加「創新」、有更多的「創業」,讓科技發展和政府體制都更民主化和自由化。因此,創新和創業是人類社會維持優勢的必要途徑。
編按:本文為預定2022年2月初出版的程天縱老師第六本新書《創新有理:程天縱讓創新遍地開花的心法與實踐》後記。相關出版與活動資訊列於文末,歡迎參考。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諾瓦.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以希伯來文出版了三本書,正體中文版分別是天下文化出版的2014年《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2017年的《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以及2018年的《21世紀的21堂課》。
簡體中文版方面,則是由北京中信出版社分別在同年推出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
根據這三本書的總結,20世紀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是饑荒、瘟疫、戰爭;而人類則是以科學方法,解決了這三大問題。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將會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呢?從過去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他預言將會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以及追求神的力量。
克服人類的三個新挑戰
要克服這三個新的挑戰,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來達成;但無限制的科技發展,將會讓科技失控,導致人類的退化,失去對地球的主宰權;可能取而代之的,將是電腦、網路、人工智慧等構成的無機生命新物種。屆時這個新物種對待人類,或許就會像今天的人類對待所有的動物一樣。
他認為,20世紀的「人」在經濟和軍事領域,仍然是不可獲缺的主角;也就是說,經濟的進展和戰爭的發動,仍然需要靠「人」。
但進入21世紀之後,更高科技的智慧製造和自動化,將會取代生產線上的工人;由於核武的出現,世界大戰不可能再發生,否則就是全面毁滅的自殺行為。即使有小規模的戰爭發生,主要的戰鬥武力也將會由機器人、無人機來擔綱。
這些聽起來都像是好事,但在經濟和軍事領域都會讓人類的價值逐步降低,最終變成無足輕重。
而醫療方面的發展,將會進一步提升;從生物科技、基因工程、仿生工程、到無機生命,初衷都是為了「治療」,將有缺陷的人恢復健康,使得人人「平等」。
但是醫療的發展很難拒絕「升級」的誘惑;尤其是富人的財力支持下,變成「提升能力」的昂貴科技,最終造成能力「不平等」的結果,就可能會出現具有「神的能力」的新物種。
混沌的未來
作者赫拉利利用了「混沌系統」來解釋他寫這幾本書的目的,並不是預測這些趨勢必將發生,而是希望提供讀者們思考其他選擇,使得這些情況不會發生。
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級」和「二級」混沌系統,希望讀者能夠得到啟發,提出建議,使得他的預測不會發生。
所謂一級混沌系統,是用科學方法和模型,使得預測越來越準確,但是不會改變預測結果的發生,例如異常天氣;而二級混沌系統,則同樣是用科學方法和模型,使得預測越來越有道理,但是結果越來越不可能發生,最後導致預測完全不正確。
例如推崇共產主義的馬克思預測,受剝削的勞工階級將群起反抗,而且將從歐美開始,然後擴散到開發中國家;然而,歐美的資本家和政府也會讀書,他們相信了馬克思的預測,因此採取各種措施,例如減稅、改善勞工福利等等,讓馬克思的預測不會發生。
我的第二人生都在科技產業擔任專業經理人,所以就針對我熟悉的「經濟」和「科技」兩個領域,來談談我的感想。
失業的問題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不會取代大部分人類的工作,造成大失業潮?
人類是有機生命,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是無機生命。由於科技的進步,無機生命可以擁有高於人類的智慧;但作為有機生命的人類,卻同時可以擁有「智慧」和「意識」。所謂意識,就是愛恨、情仇、善惡、苦樂等等情感與道德判斷。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做「不適合人類做」的工作,或是擔任比人類更有效率的工作;而人類則可以慢慢轉型到「基於意識而產生」的創造性工作。
因此而產生的短暫失業問題,可能無法避免;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人類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從而逐漸解決短暫的失業問題。
機器學習與創新
在數學、邏輯、哲學三大科學方面,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在數學、邏輯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是無法進入哲學的領域;因為哲學是建立在心智和意識之上的,而人工智慧再怎麼強大,仍然還無法擁有獨立的心智和意識。
況且機器人要透過深度學習才能夠得到智慧,而學習的材料還是需要靠人類提供。
雖然人工智慧在西洋棋或圍棋的領域,也可以不必透過學習前人的棋譜,就自己創造出全新的下法、而且是專業棋手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招數,但這還不能算是創新。
因為棋局的規則、棋盤、棋子都已經受到規範和限制;而在受限制的範圍之內,即使有新的招式,也只能算是創意。真正的創新,是在於突破棋局規則、或是發明全新的遊戲模式,而這一點只有擁有心智與意識的人類才能做到。
市場的法則
市場永遠是由「需求」與「供應」兩端所組成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或許可以取代人類在供應端的一些工作,使得產品或服務更有效率、得到更大的產出、並且具有更高的品質。
但是在需求端,一定是以人類的需求為主流;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需求與其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可以忽略不計。
人類在自由市場的經濟模型裡,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人類有著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仔細分析現今的產品和服務就可以發現,滿足生理需求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小,滿足心理需求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大。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在需求端,有什麼樣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呢?我無法想像的是,一個在供應和需求兩端,都是由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構成的市場,將會如何存在?
另外一個重要的市場法則,就是在供應端不允許壟斷,競爭才會進步。如果在某個國家、甚至全球市場,供應端全部由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來組成,那麼就會形成壟斷,沒有競爭。
只要杜絕壟斷,鼓勵競爭,那麼人類在市場的供應端,仍然具有許多優勢。因為人類獨具的意識,就是產品差異和企業競爭的最主要來源;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因為沒有意識,也就不會有差異和競爭出現。
神人的出現
將來真的會如同赫拉利的預言,出現具有「神性」和「神力」的超級人類嗎?依他的說法,能夠壟斷大數據和演算法的企業老闆、以及國家的領導者,最有可能透過生技、仿生工程、腦機連結,和最先進的醫療科技,將自己變為神人,而其他所有人類就變成低等生物,不再具有任何重要性。
我並不否認這個可能性,但是企業需要受到法律的規範,科技也需要受到倫理道德的規範;如果政府能夠發揮作用、立法約束,那麼產生壟斷性大企業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而國家領導人是否有可能透過掌握的權力與資源,將自己變為神人呢?唯一可能發生的地方,就是專制獨裁的國家。民主體制的國家,權力和資源都會受到監督與制衡,產生神人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解決方案
避免赫拉利所預言的現象出現,我認為必須透過以下三股力量。
1. 創新:
在固定的範圍和限制的規則內,人工智慧確實可以做到勝過人類的小規模創新,例如下棋、無人駕駛、無人飛機、門診醫療、法庭判例、投資分析等等。
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7年的著作《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中提出了「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以及以此種創新技術衍生的各種應用場景。
這種由0到1的創新科技,和成千上萬衍生自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全新應用場景,就無法由需要學習、而又沒有意識的人工智慧做到;因為,人工智慧沒有「想像力」。
2. 創業:
或許人工智慧可以依據大數據分析、瞭解個別用戶的消費模式和使用習慣,以掌握更精準的消費需求,再進一步透過腦機接口,直接控制消費者產生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再怎麼厲害的人類行銷企劃專家,都無法與它競爭。
但是,透過相同的大數據、電腦的計算力與演算法、同樣的腦機接口技術,產生的行銷策略結果應該都會趨向一致,沒有差異;最後極可能會產生形成壟斷的單一標準,而不再有競爭。
如果消費者的需求可以被人工智慧操控,消費者就不會產生新的需求,市場的供應端就很容易被壟斷;於是造成一個沒有新需求、沒有新產品、不必有新的競爭者出現的單一市場。
結果是,企業不必融資、沒有股票市場、沒有金融體系,造成經濟停滯的現象。不知道經濟學者將如何評論這樣一個經濟體制?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如果這樣一個市場經濟體制真的會出現,唯一能夠避免的方法,就是鼓勵創業;唯有市場競爭能夠促進進步、避免壟斷。
1997年出版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提到過:「聰明人要雇用比你更聰明的人,來幫你做事賺錢」。人工智慧已經在許多領域證明,比人類更聰明更有智慧,所以這本書所說的道理,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如果人類夠聰明的話,應該讓人工智慧為人類做事;如果反過來,是人類為人工智慧做事的話,那麼人類肯定會落入失業的困境裡。
未來的人類有兩條路可以選:「創業」或是「就業」。如果是就業,就要懂得駕馭人工智慧,讓它為我所用,才不會發生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的窘境;如果是創業,也要懂得讓人工智慧成為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健康的產業,必須要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競爭者,才能繼續創新和進步。如同《長尾理論》一書所言,任何產業都會有許多形成「短頭」的大企業,也有無數小企業組成的「長尾」。
網路科技的發展,使得產業的創新與競爭起了重大的變化: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究其原因,可以總結一句話,就是「創新來自長尾」,也就是科技讓小企業更有競爭力。
3. 走向民主化的政府和科技
奉行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民主體制國家,才能夠鼓勵創新和創業,才會訂定科技發展的道德規範與規則,避免科技和市場的壟斷。
通常在一個創新科技「誕生」的階段,新科技應用都由少數人開始;也因為如此,新科技的能力和使用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時候就如同「專制體制」階段。
隨著產品和技術生命週期的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時,各種新應用如百花齊放百鳥齊鳴,沒有單一標準,就如同進入「民主體制」。
科技的專制到民主
讓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
當電話剛出現的時候,企業和家庭使用「固定電話」都必須透過電信局的撥接,這就如同專制獨裁階段;接著出現了「按鍵電話」,企業和家庭用戶就擁有了自己的交換機(PBX),可以同時使用多個號碼,脫離電信局的控制,這就朝向「民主化」跨了一步。
接著出現了使用數位增強無線通訊技術(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DECT)的「無線電話」(Cordless Phone),使話筒脫離了話機,讓用戶可以在室內移動。
最後出現了手機,不但可以在戶外行動中使用,更可以讓用戶下載各種應用App到手機中使用,實現了通信的「自由化」。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電腦,早期問世的電腦是「大型主機」(mainframe),接著出現迷你電腦(minicomputer),將計算能力分散到更多的企業用戶。這時候的電腦使用都要透過MIS部門的控制,就像「專制體制」一樣,使用者必須使用連接到電腦主機的終端機(terminal),所以只要MIS部門關機,就無法使用了。
然後推出了智慧終端(smart terminal),讓本地用戶在終端上有計算和儲存的能力,脫離了主機的控制;即使主機關閉了,終端用戶仍可使用。這就是「民主化」的第一步。
接著出現了桌上型電腦(desktop computer),讓使用者的本地計算和儲存功能更大程度的增加了;而進入千家萬戶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就達到了「民主化」。
最後出現了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和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讓使用者可以在戶外使用並且自由移動,這就達到了「自由化」。
新科技的發展,如同政治潮流一般,一定會從「專制體制」走向「民主化」和「自由化」。
如果新科技和政府都實現了民主化和自由化,那麼赫拉利所預測的,具有神性和神力的少數超人類,就不可能出現。
總結
赫拉利所擔憂的:人類在21世紀末會被少數的超級人類控制,變成了低等生物,人類就形同滅亡了。
要避免這個預測的發生,我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要鼓勵人類更加「創新」和更多「創業」;科技發展和政府體制,都必須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
這本書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要增強人類的「創新」能力,就要從「第一人生」階段,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開始。
進入第二人生以後,則強調「跨界才能創新」,因此本書有許多章節都強調,從製造業看服務業的創新,從科技業看傳統產業的創新,從企業看政府、政黨和宗教的創新,等等的重要性。
元宇宙(Metaverse)是個結合虛擬和實體世界的「創新」科技,創造商機增加「創業」機會外,還可以打破性別、種族、階級、民族、國家等等的界線和藩籬,使全世界更加的「民主化」和「自由化」。
要避免赫拉利預測的發生,就必須從「創新」開始,因此我選擇了「創新有理」來作為本書的書名。
新書活動資訊
4/17《創新有理》新書講座
購票費用:講座899元、套票(講座+書)1,199元。
講座時間:2022年4月17日(日)14:30-16:30
地點:城邦書房(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備註:新書講座為實體活動,如因疫情關係,政府單位不允許舉辦實體活動,則轉為線上講座(時間不變)。